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打造年鉴亮点 提高出版质量

2013-02-04    

        目前,全国省市县三级年鉴,以及少数部门、企业的年鉴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一年一鉴的编纂阶段。编纂者在保证年鉴存史基础功效的同时,逐渐将目光放在了年鉴的创新上,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突出亮点、体现特色。笔者结合近几年担任责任编辑审读的年鉴稿件,从出版角度对其中的一些亮点、特色之处稍作归纳。

        1.调整创新框架结构

        年鉴作为精神文化产品,首先强调的是指导思想。框架结构、编排顺序是对整部年鉴的谋篇布局,同时也体现了编者对该书指导思想的贯穿。20世纪80年代初,年鉴的部类编排顺序基本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主要是由于各地政府对政治的重视。90年代以后,经济重心转移的成效凸显,各地年鉴逐步将经济部类前置加以突出。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栖霞年鉴(2007)》在部类设置上即将政治部类放于最后,体现了政治为经济、社会生活服务的职能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建设。二轮《南昌市志》在编排上即做了社会、经济、政治的顺序调整,紧跟时代步伐,这点可供编修年鉴借鉴。框架结构的调整,需要适应时代形势、符合中央政策导向,并得到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是编者创新的体现形式、年鉴亮点的表现所在。

        2.突出彰显地方特色

         优秀的年鉴应充分展示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是各地积极宣传的亮点所在,包括物产资源、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这同样也是年鉴应重点关注的内容。专题介绍是形式之一。《泰兴年鉴(2005)》开卷即推出反映当地特色的“银杏、建筑、教育”和“减速机、牛仔布、小提琴”等优势产业,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另一方式就是将其提格升级,多数升级为类目以突出其重要性。《三门峡年鉴(2008)》将反映该市重点产业的黄金、煤炭、铝业、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从工业大类目中析出,单独立目。也有的年鉴在全书的多个环节加以突出。《宜兴年鉴(2008)》特设陶艺文化部类,并在书眉、内扉页、补白处等多处细节体现宜兴陶文化。地域特色是一地的名片,只有浓墨重彩地描写,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才能在众多的年鉴中显现出自己的特色。

        3.着力渲染年度大事

        年度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年鉴应着力记述的重点。目前年鉴多采用“专记”的形式记载,这样可以有别于条目形式将记述略为展开。《威海年鉴(2008)》设专记《罕见风暴潮袭击威海》,记述了罕见的风暴潮突袭威海,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谱写了舍身救险的新时代凯歌,最后配以《威海消防八勇士》的油画照片,英雄用生命谱写的赞歌将气氛推向高潮,使读者心潮澎湃又潸然泪下。《三门峡年鉴(2008)》特设和谐三门峡建设、河南峡县支建煤矿76小时生死大营救、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等专文,详细记载年内影响三门峡的重大事件。《宁夏年鉴(2004)》将2003年在该地举办的第七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作为重要线索,贯穿多个部类相关部门,突出了该项盛世在当地的影响。年度大事各地年年发生,提取最有影响的事件着力渲染,是保证年鉴长编 常新的亮点所在。

        4.特载内容改颜换面

       特载是用来记述特殊重大事件的体裁。年鉴特载多记述年度工作报告,有的还多篇全文收录,不仅官话、套话多,而且与正文内容多有重复。目前有些年鉴编者在其内容上有所调整和突破。《建湖年鉴(2007)》仅收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报告,而且各有删减,一篇强调2006年的工作总结,一篇强调2007年的前景展望。《南通年鉴(2008)将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提炼总结为开篇的“跨越发展 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类目,并以此类目形式逐年记载。《锡山概览(2006)》将综合性彩插图片直接作为特载,放在篇首,给人以强烈的简洁感。对于其中需强调的内容“走进锡山”,又专设环境优美、文化璀璨、异乡情深、创新处处等四个新栏目来展示。年鉴作为出版物,开篇的特载是重要部分,内容冗长无新意、氛围严肃缺亮点,会降低读者对整本年鉴的兴趣。

        5.以人为本宣扬正气

        年鉴虽为官修,但仍应强调以人为本。既记载对当地发展起决策影响的党政官员,也记录做出不平凡业绩或义举的普通个人,这是对爱岗敬业、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优良传统的宣传和引导。《栖霞年鉴(2005)》选取《援藏干部工作纪实》专文,树立典型、弘扬精神。《泰兴年鉴(2005)》在卷首以“三创”人物报道形式,收录不同岗位、不同身份的创业创新创优的10位普通人物。《丽水年鉴(2006)》收录了较多的平民英雄,如育林“树痴”吴传益、抗洪英雄鲍伟平等。该写法不仅反映了社会所呼唤和认可的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编者在资料收录、人物选用上的立场,拉近了年鉴与普通读者的距离。

         6.剖析不足发人深省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收录,不仅给世人以强烈的警示作用,体现了政府敢于“自揭家丑”的胸怀和勇气,同时也增强了年鉴的资政、育人之功效。《泰州年鉴(2008)》以“警示录”为名专门设立类目,收录了7例当地党政机关的高层领导:以权谋私以致触犯法律的案件纪实。《泰兴年鉴(2005)》通过“诚信论坛”和“鉴戒录”的形式,从理论讲述和案例分析的不同层面,阐述了时下社会上存在的不容忽视的无序竞争和失信现象,同时也指明了改正及努力的方向——打造诚信泰兴。《靖江年鉴(2006)》在“靖江精神大讨论”的辑文中,收录了《睡不着不能怪床摇》的文章,对时下靖江市、靖江人中存在的一些弊病、缺点毫不留情地加以批评,对于在市内渐趋流行类似麻将的所谓“市萃”的“青儿牌”深恶痛绝。文章运用讽刺、调侃的语言,其目的则是希望市民能够看到存在的不足,起鞭策、警醒之效。

        7.版式设计各有特色

        年鉴作为出版物,要求其整体设计精美,赏心悦目,才能令读者乐于翻阅。有的编者在这方面颇为用心。《中国·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从创刊起,即不设文前插页,而是全部随文插图,依文选图,做到每页见图;通过翻口处不同颜色的色带,来体现不同的类目,便于读者阅览。高邮是全国唯—以“邮”命名的县市,由此也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邮文化,《高邮年鉴》即以邮宫驾马传驿图案作成徽标,统一放于书眉,给人深刻印象。宜兴有“陶都”之称,其紫砂成品,以独特的泥质、造型、自然美感名扬海内外。《宜兴年鉴》在内扉页上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宜兴古龙窑为背景,并配有由精巧、质朴的紫砂壶组合的书法体“宜兴年鉴”,如同给年鉴印上了紫砂的印鉴,使人印象深刻、难以忘却。《南通年鉴》、《宜兴年鉴》等采用内扉页的形式分隔不同部类,使全书的框架层次更加分明。

       8.借鉴报刊导读评论

        有的年鉴借鉴了报刊中的一些形式,更便于读者理解。如《高邮年鉴(2008)》采用报刊较为常见的“导读”形式,提示重要条目信息,引导读者对该条目的关注。《泰兴年鉴(2005)》在多篇类目、分目下,用“按语”的方式,讲明设立篇章的原因和论述的角度。还有一些年鉴运用了资料链接、互见参见等形式,能更好地扩大信息含量、保持结构完整。这些形式的运用,增加了年鉴体例的灵活性和资料的可读性,也拉近了年鉴与其他出版物的距离,使读者愿意翻阅。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年鉴要突出亮点、体现特色,主要靠年鉴编辑人员开动脑筋、挖掘素材,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年鉴主体内容为各供稿单位提供,编辑最多参与修改,内容较为固定;而其他的内容及形式,就像电视台主持人所主持的栏目,更有灵活性、导向性和吸引力,才真正是年鉴的亮点和看点。其实,要全面提高年鉴的质量,编辑部人员也需要参与各部类的编写工作。如从《丽水年鉴(2006)》署名中可以看到,有较大比重的内容是志办亲自编写的,其中很多内容对于行业都很重要,如大建设铸就“滩坑精神”、投资中西部开发水电产业等条目,标题突出,意义重大。志办参与编写,使内容更加丰富,也避免一些重大事件的遗漏。

        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同探讨打造年鉴亮点的方式,使年鉴长编常新,提高年鉴的出版质量,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

(责任编辑 徐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