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有关地方志质量的几个问题
主编都想自己主持编纂的志书质量超群,成为良志。《阜宁县志》质量如何,有待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作出客观评价。但是,《阜宁县志》的主编们主观上是殚精竭虑,出了大力的。志书的质量高低是由各个所有方面决定的,包括指导思想、资料搜集、考证、框架纲目、图表运用,以至印刷装帧等等。而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条则是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保证志书质量的根本。这一点,是我们在编纂《阜宁县志》的实践过程中最为深刻的体会。现在,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盔资政、教化、存史”是编纂志书的目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凡志书,特别是“官修”的志书,它的编纂者无一例外地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编纂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志书。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今后仍然如此。严格地说,志书的主编们的政治立场没有选择的余地。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一定要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编纂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新志书。我们体会到要保证志书的政治立场正确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修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新编社会主义志书理所当然地要站在人民的立场,记述人民创造历史的宏伟业绩。我们在编纂《阜宁县志》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努力把握和贯彻这一主导思想,不仅在概述和短序中,用直截了当的语言,鲜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生产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且,在“志、图、表、像”中运用翔实的资料(文字的、数字的,照片、图等)形象生动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歌颂了劳动人民,歌颂了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同时,认真总结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经验和团结拼搏、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和无私奉献等精神,用以“教化”党员,“教化”人民,“教化”子孙后代。在盔经济篇修第一章第六节第四目中,我们将1949年以来阜宁人民兴办小型农田水利的资料集中起来,分成几个阶段,排列整齐,势如高山流水,一气呵成,证明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一事实,在“军事篇”中,我们设“地方武装”、“民兵”,详细记述地方人民武装和民兵从产生、发展到壮大的全过程;在“战事”中,记述了地方人民武装和民兵配合主力或单独作战的辉煌战绩。此外,还特设“人民支援革命战争”一节,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所发挥的无可代替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为了贯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在“战事”中,我们特意选择了几则历史战争事例,设“元、明、清三朝战事”一节,重新整理编写,将被“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阜宁几部旧志将人民起义一律视之如洪水猛兽,将起义人民咒骂为“逆贼”,赞扬统治阶级对起义的凶残镇压。重新整理后的几则战例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人物篇中,我们以传记、英名录、劳模表等形式,将在革命和生产斗争中有杰出贡献并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革命烈士、民主人士、劳动模范等分别予以记载。郭乔寿是个普通百姓,但他爱国、有正义感,也被我们选入传记。社会主义新县志应当让人民群众占据主人翁的地位。
(二)志书不是专著。志书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完整“世界”。世界是由万物组成的,包括天文、地理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如何认识、分析和记述这样一个“世界”呢?马克思主义早已成功地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自然历史和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应用到自然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许多方面。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分析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部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就是说政治根源于经济,依赖于经济,并反作用于经济;军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又各有自己的层次。根据马克思的这一哲学原理,我们经反复推敲斟酌,确定了这样一个顺序,即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遵循这一观点,经济篇篇幅长、内容多、记述详细。它不仅全面记述生产力历史发展变化及现状,也记述了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变化及现状。然后记述政治、军事、文化等上层建筑部分。为了使志书尽可能阐明各门类之间、上下左右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辩证的关系及千丝万缕的逻辑联系,我们于卷首置概述,篇章冠小序,追本溯源,尽可能增强志书的整体感和科学性,更直接更客观地反映阜宁这个地方的完整的有机联系的“世界”。如经济篇第一章的小序,追溯到30年代,从土地面积、耕作制度,作物产量一直讲到上层建筑,简明阐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人民生产生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军事斗争的辩证关系,为尔后的分门别类记述事物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线索。小序虽小,作用颇大。我们自觉地从微观到宏观地注意到了事物之间互相关联和互相作用的记述,以图增强志书的整体感和科学性。
(三)志书的结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盼。我们《阜宁县志》“八易纲目,五修其稿”,确实是花了这么一番功夫的。我们采用“大篇”这种结构形式就是经过一番“比较斟酌”后确定的,可以说,是深思熟虑的产儿。
从我们的主观意图上讲,当然认为这种结构形式是能够完美地反映阜宁县这个特定的具体的县情的,换句话说,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是符合志书的科学性的要求的。“大篇”目前不被人们重视,因为它常常出现一些比较难办的问题。世上的事物本就复杂,自然界的事物有阴性、阳性之分,这还有规律可循,但偏偏还有不阴不阳的,这怎么办?人类社会更复杂,而且矛盾和变化吏诡谲多端。有些事物放在这里“别扭”,而放在那里也“不妥”。小的如计划生育,按事物的性质应当放在《地理篇》“人口”一章里写,但按工作性质则和卫生工作有关。我们考虑再三,让它“顺其自然”,在地理篇第二章设“人口控制”一节,写“晚婚、节育”等行政内容,在文化篇卫生章设“计划生育”一节,写“避孕、绝育”等技术措施。这样处理虽然未免勉强了点,但还基本上合乎事理。大处如“社会篇”。“社会”一词,《辞海》解释为“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含意是极为丰富的。我们现在的“社会篇”的“社会”就是不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社会”,而是“约定俗成”,亦即习惯意义上的“社会”。所记述的内容呢,说到底,是其他各篇无法相辖的内容。我十分赞同这样一种意见:大篇、小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地情和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择其善者而从之。
《阜宁县志》正副主编6人。本人以上浅薄意见,没有征得其他总编们的同意,是一家言,如有错误当由本人负责,与他人无涉。
- 上一篇:加大二次文献比例提高年鉴信息含量
- 下一篇:年鉴作为信息载体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