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南京地方文化特色图书的运作思路

2013-02-19    

  南京是著名的十朝都城。南京地方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0年的50余年间,有关南京地方文化的图书已经出版不少,如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的《南京市志丛书》(近100种)、南京市党史办主编的“南京历史三部曲”(3种)、南京市社科联(院)主编的《南京文化研究丛书》(3种)、陈安吉主编的《可爱的南京丛书》(16种)、庄小军等主编的《石城漫游》系列图书(16种)等等。这些图书从不同的层面介绍了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在新世纪里,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编辑出版更精彩的南京地方文化图书,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文史工作者和编辑出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此,本人就近几年来策划运作《六朝文化丛书》(10种)、《文化南京丛书》(8种)、《南京云锦》系列图书(3种)、《明孝陵》系列图书(3种)以及《十朝都城文化丛书》(8种,即将出版)、《震撼民国系列丛书》(6种,即将出版)的酸甜苦辣谈一点体会。

一、充分调研,精心策划

  调研是图书运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决定选题成败的首要环节。

  以《六朝文化丛书》为例,2001年,我们在设计这套丛书之前,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调研:一是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对全国各地已经出版的六朝乃至魏晋南北朝的图书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列出详尽的图书目录;二是到各类书店实地调研,了解市场同类图书的销售情况;三是登门拜访专家学者,听取意见和建议。通过对这三方面调研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在业已出版的有关六朝文化方面的图书中,文学类著作多,其他方面的著作少;专题性的学术著作多,雅俗共赏的著作少;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现六朝风采和魅力的图书就更少了。基于这一现状,我们策划了这套丛书。丛书包括《六朝文化概论》、《六朝文学》、《六朝史学》、《六朝经学与玄学》、《六朝宗教》、《六朝科技》、《六朝艺术》、《六朝民俗》、《六朝文物》和《六朝都城》共10种,每一种30万字左右。我们将这套丛书定位为适合大众阅读口味的学术著作。要求学术研究、知识普及两者兼顾。每本书都要有新的体系、新的材料、新的观点。同时要求文风清新活泼,文图并茂。这套丛书策划出来后,不仅被列为国家和江苏省“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而且被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会列为学会重点出版图书,并给予经费资助,从而使这套丛书得以顺利出版。

  有了这套丛书的成功运作经验,我们于2003年又先后策划了《十朝都城文化丛书》、《震撼民国系列丛书》,目前这两套图书正在撰稿之中,分别计划在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开幕之前和抗战胜利60周年之前出版。

二、热线联系,全程编辑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编辑工作只是简单地编辑图书而已。其实,编辑工作应是贯穿于图书的选题策划到印制出版的整个过程。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本图书的产生也有一个从孕育到生产的过程。其中作者扎实的知识和写作功底以及良好的素质和心理状态是保证图书内在质量的关键。编辑人员在组稿过程中,要与作者保持经常性的热线联系,解决他们在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以《南京历代风华》一书为例,这是一部全面介绍南京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全书100余万字,3000余幅图片。时间跨度上起50万年前的南京猿人,下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了编好这部图书,我们将全书分为远古—秦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朝早中期5个阶段,分别确定相关的专家学者作为撰稿人和责任人。在这5位作者和责任人撰稿(组稿)的过程中,我们平均每个月电话联系一次,了解写作进度情况;每三个月聚会一次,联络感情,并解决他们在交通工具、资料经费等方面的困难,从而使五位作者和责任人在最短的时间里提供出优质的稿件,确保了这部图书在2003年4月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前顺利出版。

三、注重装帧,参与设计

  “人看一张脸,书看一张皮”。图书的封面能否吸引读者的眼球,对于实现“双效”至关重要。责任编辑是图书的第一读者,最了解图书的内容和特点,因此,对于图书的装帧设计风格最有发言权。

  《南京云锦》系列图书中的《中国南京云锦》大型精品画册是编辑参与设计装帧的一个典型实例。南京云锦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和天才杰作,其织造技艺已经成为中国丝绸织造史上的“活化石”,近年来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一直在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编辑这部大型画册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这就是这部画册必须充分展现南京云锦的悠久历史、高超的织造技艺和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因此,在美编设计过程中,对图书封面,我们提议一定要用龙的图案,因为南京云锦在过去是专供皇家服用的,龙图象征着皇权和威严。对图书的内芯图片,我们要求美编要根据实际需要可大可小,有的图片可以三四张放在一面,有的图片可以一张一面,有的图片一张可以放大到两面,总之,要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同时,我们建议美编在内芯中适当的地方镶嵌一幅手工织造的云锦实物,以与图片形成强烈对比。我们的想法得到了美编的积极响应,图书出版后,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目前,这部画册被推荐参加“中国图书奖”的角逐。

  在《明孝陵》系列图书中,《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旧影》一书是以老照片展现明孝陵沧桑巨变的画册,许多老照片因为拍摄的年代比较早,有些模糊不清,为了使这些老照片能够比较清晰而又原汁原味地再现,我们选用250克进口亚光铜版纸作为封面用纸,选用128克进口亚光铜版纸作为内芯用纸。在封面图片的选用上,我们建议美编采用明孝陵石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象作为底图,以明孝陵建筑中最具有独创性的方城明楼图片为正图,并采用印刷业上最新的UV技术使其凸显,这样两者一明一暗,相得益彰,昭示着明孝陵的沧桑变迁。在内芯设计上,我们建议美编在图书的天头和外切口位置分别配上清朝两江总督曾国荃题写的“明孝陵”匾额和石象图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立体宣传,树立品牌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毕竟时代不同了,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东西也要靠宣传才能让人们知道。全国有5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图书上万种。一部好的图书,不宣传很难引起众人的注意。而图书经过宣传后,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在宣传手段上,我们采取了平面媒体、网络、首发式、专家座谈会、作者签名售书、参加图书博览会等多种形式。

  平面媒体的宣传是我们采取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上述各类图书出版后,我们相继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华文物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工人报》、《中国妇女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周末》、《中国史研究动态》、《东南文化》、《华人时刊》、《江苏地方志》、《江苏文史研究》、《江苏炎黄文化》、《东方》等报刊上发表书讯和书评,不仅注重宣传的广度,而且注重宣传的深度。

  网络宣传是电子网络时代的新兴手段,我们将出版的图书委托中国图书网等网站进行宣传和征订。

  对于重点图书,我们都要举行隆重的首发式。在《中国南京云锦》首发式上,我们不仅邀请了该书的作者、清华大学教授黄能馥,序言作者、著名红学家李希凡,还邀请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使这部书一问世便能引起世人的关注。

  召开专家座谈会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图书质量。我们曾经就《六朝文化丛书》召开了专门的专家座谈会,到会专家40余人,专家们对丛书进行了评价和研讨,也扩大了丛书在学术界的影响。

  作者签名售书是图书及其作者最直接地与读者接触的形式。《文化南京丛书》面世后,我们在元旦期间,于总统府组织了相关作者进行现场签名售书活动,扩大了图书在普通读者心目中的影响。

  参加各种形式的图书博览会也是宣传图书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不仅尽可能地让我们的图书在国内各地的图书博览会上出现,而且还将图书带到意大利罗马、日本东京等地展出,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好评和欢迎。

五、以廉引人,薄利多销

  读者就是上帝。再好的图书,如果不能顺利地到达读者的手中,充其量也只能藏之名山,束之高阁,是个花瓶而已。图书出版后,只有读者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购买了,才有可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针对目前国内市场图书定价普遍偏高的状况,我们对南京地方特色图书的读者群体进行了了解。结果发现,大款基本上是不读书的,城市下岗工人和农民大多数无暇也无钱来买书读,只有工薪阶层才是真正的读者群。工薪阶层主要由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组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希望对地方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口袋里有一点钱,但不太多。所以,我们在考虑南京地方文化特色的图书定价时,确定了以廉引人、薄利多销的原则。为了降低成本而又不影响质量,我们要求每一本图书的篇幅大体相当,装帧要求朴实无华。《六朝文化丛书》坚持了这样的原则,平均每本图书30万字篇幅,定价20~25元,比同类型图书便宜5元左右,所以读者捧起沉甸甸的图书后,认为钱花的值得。这套丛书第一次印了3000册,出版后不到一年即告售罄,陆续加印后也是供不应求。

  《文化南京丛书》是我们采取低价位促销战略的又一成功范例。这套丛书共8种,每种平均定价15元,共计120元。首印5000册,半年不到就开始陆续加印,更有台湾书商对这套丛书的版权有意向。

  总之,在运作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图书过程中,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前提,合理地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是关键,全程关注编、印、发是保障,其最终目的是凸显南京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

(责任编辑 缪小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