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坚持修志用志并重努力开发方志资政功能

2013-02-18    

  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繁荣和发展地方志事业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地方志工作阐明了指导思想,一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二是“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将“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列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工作职责。因此,做好指导全社会读志用志工作和地方志开发利用工作,地方志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值《条例》颁布一周年之际,谨以此文重温之,贯彻之。

  全省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工作已基本结束。为了让志书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全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了志书的宣传:一是借助新闻媒体,及时发布志书编修、评审、出版发行等消息,宣传地方志;二是借助领导机关文件或领导讲话,利用行政手段推介地方志;三是借助媒体,利用志书的史料,开展地情、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竞赛,引导社会公众用志,提高对方志的认识,扩大方志的影响及其知名度;四是方志部门加强自我宣传,开展主动服务,为新到任的领导及时配送地方志,让他们带头读用地方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我省地方志工作者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对方志的资政功能进行了有效的开发实践。

一、为领导机构科学决策服务,建言献策

  地方志所反映的地情,是方志编纂者经过艰辛的调查研究得来,具体而详实。其中,既有本地的优势和成功的经验,又有劣势、不足和教训,它能为领导机构和经济建设等部门的决策起参谋作用。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该市志办紧密策应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方针和大政方针,根据史志资料进行研究,大胆提出“三淮一体”(即淮阴县、淮安市、淮阴市合并为淮安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新方案,被当时淮阴市委、市政府采纳,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由此引发了该市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和地名的变更。2001年,原淮阴市改名为淮安市,淮阴县和淮安市改为该市的淮阴区和楚州区。

  苏州市方志工作者积极参与古城保护与建设,他们面对浪潮汹涌的城市大拆大建,借助电视台等媒体强烈呼吁保护古城,同时研读新旧志书22种,依据史料,向市委、市政府陈述保护意见,陪同领导实地踏勘历史街区,并反复宣传历史街区的价值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参与了阊门、山塘等历史文化遗迹和环古城风貌的保护修复工程,还积极向规划、建设、文物和旅游部门提方案,保护了一些文物古迹,挖掘了一批历史遗址。由于该市将用志工作结合于文保、城建,服务于经济建设成绩突出,被苏州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上海东方台、浙江电视台、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众多媒体多次采访。现在,苏州凡涉及到历史文化和古城保护方面的问题,市志办已经成为媒体和城建、规划等有关部门的首问对象。

  南京市志办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为保护古城,抢救历史文化遗存,潜心研读新旧志书,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南民居保护规划》和《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他们还为南京明孝陵申遗提供了大量史料,精心绘制了南京古建筑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指示图。这些读用志成果,均被有关部门采纳,为保护古都特色和历史文化遗存发挥了巨大作用。该市秦淮区志办,参与了金陵大报恩寺塔复建遗址方案论证工作,通过读用《金陵大报恩寺志》,为市政府复建此寺(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修用并重

  方志记载一方经济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过程,有经验可取,有教训可记。我省各级方志工作者,充分利用史志资料,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淮安市志办在知道市委接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的洪泽湖研究项目后,主动请缨,从志里志外深入搜集和运用史料,经过系统的研究和整合,编出了《洪泽湖研究》一书,此书成为市委市政府综合开发洪泽湖的主要决策参考书,在综合开发洪泽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镇江市志办在镇江沿江开发中,跟踪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利用志书深化地情研究,配合镇江市招商引资活动,为镇江恒顺集团申请中国驰名商标,为镇江港口和城市建设,防震抗震等工作,提供地情参考资料。

  徐州市志办根据市政府需要,为集中展示徐州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乡风民情和现代都市风貌,发掘市、县(市、区)志的特色和亮点,与徐州市接待办共同编纂出版《走近徐州》一书,作为市政府接待来宾专用书。丰县志办利用新编《丰县志》,向国内外推介丰县、招商引资,美国国际工程财务公司亚太地区总裁孙艺光收到新编《丰县志》后,专程来丰县考察,签定了600万美元的投资建厂合同。

  江阴市与靖江市是长江南北岸的两个县级市,分属于无锡市和泰州市。江阴与靖江自古地域相连,人缘相亲,语言相通,明清时期曾同属于常州府。江阴、靖江的党政领导通过阅读本地志书,了解到这段历史,为了促进两市的经济发展,开创省内不同行政区划的两市“跨江合作”之先河。我省江南第二大电厂——常熟电厂,在筹建和选址过程中,通过志书提供的有关地质、水文、气候和沿江水情等资料,利用志书中的有效资料和数据18条,保证了该电厂的准确定址。

  连云港市志办在编纂市志过程中,主动为田湾核电站开工建设服务,他们针对工程需要,集中人力和精力编纂修改工程所需的“自然环境”卷,为工程提供了选择站址的地质、地貌、气候、海域、自然灾害等地情资料,保证了田湾核电站的科学选址和前期工程的迅速展开。赣榆县志办以志资政,他们曾为汾灌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提供县境地质资料,为江苏省军区海训部队提供县境海岸线变迁的历史资料,为连云港港务局、锦屏磷矿土石方工程公司、河海大学、东南大学、青岛海洋大学、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等单位提供所需的地情资料。

  响水县志办十分注重运用县志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他们邀请县委政策研究室、县政府经济研究所、县计经委、县体改委等10多个部门共同成立县志研究发展中心,开展读志用志活动,用活县志资源。1996年,“中心”提出“以港兴县”的经济战略,经县四套班子多次研究,最终被采纳,确定为响水县经济发展四大战略之一。1998年,他们又拿出了“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方案”,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最终被采纳。之后,县志办的同志潜心研究县志中响水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研究响水经济发展规律,制定了全县发展外向型经济三步走的规划,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赞同,并作为发展经济战略付诸实施。

三、为提升区域文化品位,专题发掘

  地方志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文化的传承靠方志,而一方文化品位,则靠后人通过读志用志并进行专题挖掘,方得以提升。

  南通在打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城市名片后,该市市志办借博鳌亚洲论坛来南通商讨召开首届世界大城市发展高层论坛的机会,及时编写反映南通与世界大城市带的书籍,为市委、市政府举办好这次高层论坛作好了理论和宣传准备。为纪念南通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20周年,他们又编辑出版了《南通走向世界——对外开放20年大事纪要》一书,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赞扬。为纪念南通博物苑100周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活动,以及举办中外博物馆馆长高层论坛,他们编辑出版了《感动中国的文化丰碑——南通博物馆事业百年回眸》一书,在200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发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参与的对张謇研究,已进入系列化和专业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南通方言在汉语方言中有特殊的地位和学术研究意义,他们结合编纂《南通市志》方言卷的工作,就南通方言申报国家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积极发挥作用。常州市志办为提高区域文化品位,配合市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先后成立了5个课题小组,分别对“常州制造业的发展轨迹及其启示”、“常州与南通工业化发展比较研究”、“常州城市化进程”、“常州民营经济发展及其启示”、“常州农村体制改革进程研究”5个专题进行发掘整理,收到较好的效果。

  苏州市志办在编纂出版《苏州市志》之后,又对当地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入发掘,先后编纂出版了《百年旧影》、《百年历程》和《千年街巷》3本《老苏州》系列画册,以及“苏州地方历史文化读物”系列丛书,出版了《再读苏州》、《苏州名门望族》,点校出版了《吴中小志丛刊》等书。扬州市志办组织对清代扬州历史有较深研究的专家学者,利用市志等史志资料,对17世纪~18世纪扬州由盛转向衰落的史实进行了深刻剖析,组织编撰出版了《落日辉煌话扬州》一书。该书一面世,就得到了江泽民同志的关注,市委还将此书作为党政机关干部必读书。宿迁市史志以区域文化为切入点,先后撰写出市情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走进新宿迁》、旅游风光片解说词《西楚雄风在,秀丽此家园》和林业专题片解说词《中国意杨之乡——宿迁》。

  宜兴市历代文人辈出。该市市志办根据市委市政府推动文化大市建设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方略,挖掘梁祝遗存,打造梁祝文化品牌,在该市成立了我国惟一具有法人资格的梁祝文化研究社团——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市志办积极参与编印了《梁祝文化研究论文集——梁祝史实与传说考证专辑》,他们又以《宜兴梁祝文化——史料与传说》一书,收编了史籍记载16处,古人题咏45首,成为中国第一部以翔实、原始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原文、注释和图片为形式,反映梁祝故事的著作,把宜兴梁祝文化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国家邮政总局依据这些史实决定将“梁祝”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宁波和宜兴两地举行。

四、为开发特色文化,服务旅游

  我国现代文学家茅盾曾提出建议,从地方志中汇编名胜古迹资料,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这个建议,直到今天仍是颇有见地和富有实践意义的。我省地方志工作者在修志和用志过程中,着力开发各地特色文化,服务于当地旅游事业。

  镇江市志办为宣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展了《焦山志》、《金山志》和《茅山志》等名山志的编纂出版工作,以此进一步提高镇江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声誉。苏州市志办出于对保护苏州历史风貌古城的责任感,积极配合旅游部门,在《苏州日报》上连续发表关于开发特色文化方面的文章,保护了一批文物古迹,发掘了一批历史遗址,丰富了该市的旅游资源。

  连云港市志办根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和《连云港市志》的有关记载,对吴承恩与海州和《西游记》与花果山的渊源等特色文化,进行专题考证,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由此引起全国第六届《西游记》学术研讨会移师连云港。2001年起,连云港市每年都要举办规模宏大的《西游记》文化节,并以连云港有关专家学者为主成立了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出版会刊《〈西游记〉文化研究》,该市志办为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挥了较大作用。

  宜兴市志办把发掘地方文化和景观旅游联系起来,把溶洞旅游和梁祝文化结合起来,根据志书记载,将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定为观蝶节,对善卷洞的旅游注入了文化内涵,使得旅游内容更加丰富、客源更广泛。淮安市志办作为该市旅游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利用拥有市县两级志书的优势,充当好市党政主要领导的文化参谋,直接参与当地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以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常熟根据《沙家浜镇志》中的记载,为沙家浜镇新辟旅游人文景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现已有12处古迹、革命遗址被开发利用。张家港市《南沙镇志》记载当地的香山旧有“香山八景”,当地政府据此正逐步恢复香山原有景致,以提高当地旅游文化档次。苏州市东山风景管理所根据《东山志》康熙皇帝到东山的一段记载,决定在启园建造御码头,还利用史料,办起了康熙皇帝到东山的历史陈列,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御码头的建成不仅为东山旅游开辟了新景点,也提供了水上游乐的良港,如今是苏州市接待贵宾的重要基地。

  句容市志办为配合市政府办好首届茅山旅游文化节,主动接受并完成编纂出版30余万字的《句容民间故事》任务。市委市政府将该书的首发式作为首届茅山旅游文化节重要活动之一。泰州市志办与市旅游局合作,编纂出版《泰州旅游》一书,直接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服务。金坛市志办配合当地旅游资源开发,根据《金坛市志》、《茅山志》和《金坛年鉴》记载的资料进行研究,作出以“一湖二山”(洮湖、茅山、顾龙山)为旅游开发重点,以形成“道教看茅山,雅趣到城南,美食进洮湖,观光到金坛”的发展格局,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首肯。盱眙县志办利用志书,配合当地旅游部门积极参与明代第一陵——明祖陵、苏北九寨沟——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和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南京市秦淮区志办为弘扬灿烂的秦淮历史文化,加快“文化立区”和建设“文化秦淮”的进程,主动配合区委区政府关于秦淮旅游风光带规划的启动,将《秦淮区志》中“秦淮风光带”的史料进行扩充和完善,编撰出版了10多万字的《十里秦淮小志》。该区根据区志资料,还组织编撰了《桨声灯影丛书》系列,分《灯彩秦淮》、《古里秦淮》、《诗泊秦淮》和《天籁秦淮》四册。

五、为开展地情研究,编辑丛书

  我省地方志工作者,在修志的同时,利用志书资料多出、快出鲜活的地情读物,尝试着引领读者用志。

  省志办先后编纂出版了《江苏市县概况》、《江苏工业卫星镇》、《江苏掌故》、《江苏清官》、《江苏巾帼名人选编》、《江苏名镇志》、《江苏名村志》和《江苏地名溯源》等地情书。南京市志为公开政务、便民利民,每年都要编辑出版《南京人手册》,所属区县志办编辑出版了《走进新江宁》、《天南海北溧水人》、《溧水古今》、《溧水风情》等地情丛书。昆山市志办响应市委提出的“提升人文环境,打造魅力昆山”号召,编纂《魅力昆山》系列丛书,如《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锦溪》、《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和《天下第一蟹城——巴城》。镇江市志办根据近代镇江人民爱国抗敌的光荣史史料,开发革命历史文化,编纂出版了《镇江百年反帝斗争》、《镇江抗日史话》和《坚持江南迎解放》、《镇江历史变迁图片选(1949~2001)》等书。为开发改革开放文化,编纂出版了《镇江改革开放十五年》、《光辉的二十年》。为开发地方人才资源,编纂出版了《我是镇江人》、《镇江为你骄傲》、《窗前明月故乡情》等。常熟市以《沙家浜镇志》为基础,创作并摄制了《情系沙家浜》、《虞山英华》和《芦荡作证》等一批电视专题片。有关剧作者以这部镇志为参考资料和创作素材,创作了8集电连续剧《烽火沙家浜》,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我省地方志工作者在各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动中,结合各地的地情文化和物产特色进行专题地情研究。在各地的节庆经济活动中,诸如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节、扬州琼花节、宿迁名酒节、徐州彭祖饮食文化节、南京梅花节、东海水晶节、无锡太湖节、镇江金山旅游文化节、连云港花果山西游记文化节、兴化板桥文化节、泗洪螃蟹节、宜兴观蝶节、高邮邮文化节等,地方志工作者利用方志,通过对各地特色地情的研究,为当地政府主办的节庆进行文化搭台,主动服务。

六、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正本清源

  地方志是地方政府主持编修的官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被公认为“信史”。人们以志书记载的史实为据,纠正过去一些错误的东西,澄清过去一些模糊的事情,让志书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常州市《武进县志》出版后,方志工作者利用地方志记载的资料,搞清了一些比较大的悬案。如查清了1922年入党的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董亦湘受迫害死于苏联监狱40多年的沉案,积累了近10万字的旁证资料存档,为中共中央组织部替他平反昭雪和国家民政部审批烈士提供了依据。弄清了早期中共武进县委书记王玉如50多年的历史悬案,积累了数万字的确凿资料,王玉如已批准为烈士。武进鸣凰镇在修志中搞清了统战对象杨希曾的历史问题,为他平反昭雪提供了依据。

  赣榆县自古以来与邻省阡陌相连,鸡犬相闻,界限不明确,纠纷也不断。该县县志办及时为县及有关部门提供地情资料,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并参与和相邻市县关于陆地和海域勘界问题的有关会议,为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依据,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此外,位于连云港以东海面的海州湾中的前三岛(车牛山岛、平山岛、达山岛),苏鲁两省关于其归属的纠纷不断。1992年,国家海洋局专家考察组来赣榆,要求提供归属历史依据。赣榆县志办及时提供清光绪《江苏沿海图说》、民国《江苏省通志稿》和《民国实测地图》等历史资料,确认了苏鲁两省海域中黑海洋(原名,即今公海)以车牛山岛为界,说明前三岛历史上即属江苏省。

  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也”,正因为其特殊的实用价值,才能绵延2000多年,成书万余部,且永不断章。我省地方志工作者在开发利用方志的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做好地方志工作,必须坚持修用并重。修好志,是繁荣和发展方志事业的前提;用好志,是发挥志书功用和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目的。

(责任编辑 缪小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