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情网建设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建设地情网,使方志、年鉴等重要地方文献资源走出“闺阁”,为广大社会各界利用地情信息,成为各级地方史志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且部分省市以及辖区市县建立的地情数据库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在地情网的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地情网 地方文献 信息化
今天,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为地方志文献利用带来巨大方便。地情网的建立使得以往藏书阁中的重要方志信息资源得以走出“闺阁”,为社会各界利用提供了便利。目前,建设地情数据库、建设地情网成为各级地方志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部分省市以及辖区市县也都建立了地情数据库,并且开通了地情网站,有的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在地情网的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拟就地情网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适当的建议,求教于各位大家。
一、地情网成为地方文献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大量增加,地方文献日益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以电子媒介为存储介质,可以方便复制、利用的地情数据库,并将这些数据库与互联网连接建成地情网,成为当前地方文献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也是地方文献实现信息化,被社会各界广泛利用的重要途径。
首先,地情网是“闺阁”之中的方志文献信息走向社会的重要渠道。方志书籍往往内容繁多、部头很大,且印数较少,尤其是部分古方志往往都是孤本,通常情况下读者很难查阅。这阻断了方志与大众的交流,使得方志信息无法发挥作用,而地情网则可以利用电子媒介的无限复制性和获取的便捷性,使得藏书量很小的志书被社会所广泛使用。
其次,地情网是方志文献信息由“死”变“活”重要方式。尽管方志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很难被利用,致使很多信息都是“死”的。地情网则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方志所记载的庞杂的多元化的地情资料,分门别类存放于不同的数据库中,读者利用电脑检索、摘抄、打印所需方志信息,本来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做完的工作,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能完成,使得宝贵的方志文献信息真正变活了。
第三,建立地情网可以促进方志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工作。地情网是建立在一定数字文献信息基础上的,没有数字化的文献信息,就不可能有地情网。因此各地在建立地情网的时候首先就是实现方志文献信息的数字化,这对方志文献的信息化起着巨大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二、地情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情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
1、重点不突出,主题不鲜明
地情网没有突出“地情”重点,对地方文献信息的设置不突出,“地情”主题被各类项目淹没,影响了地情信息的利用。有些地方在建立地情网时,没有考虑地情网的重点和主题,把地情网建成了地方史志部门的门户网站。用户登录网站之后,首先看到的不是所需要的地情资料,而是“修志工作”、“政务公开”、“动态信息”等地方史志部门的职能、职责的工作情况,网站建设和维护者关注的不是地情信息的更新,而是自己的工作过程、新闻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情网的建设和发挥作用。
2、资源种类较少,信息不全面
地情网是地方文献信息化的平台,其主体是方志,但是却不能仅仅是方志,而应是涉及某一地方的历史与现状,并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的所有地方文献,如历代志书、史志专著、刊物、年鉴、地方名人及其著作、谱牒及政府公报、年报、统计资料等。目前,有些地情网只是注重方志资源的收录,而忽视了其他地方文献信息,尤其是能够反映当地现状信息的收录。
3、文献信息形式单一,原始信息和方志开发信息量少
有些地情网所包含的方志信息形式单一,只有志书,而缺乏方志编修过程中的原始信息和对方志文献的二次开发信息。已经成书的方志固然很好,但是它毕竟经过了编者的编辑,对文献信息不可避免的造成影响。而在编修方志过程中采访者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读者而言却会有重要的可用价值。还有,对于大部头的志书而言,人们所进行的信息挖掘、探究等二次信息加工工作更为重要,方志学界的研究论文也是不可多得的二次文献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有效地引导读者利用新方志。目前很多地情网所刊录的方志文献基本上都是建国后编纂的新志,很少刊登对旧志的整理发掘,致使很多旧志中的宝贵信息无从查考。
4、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目前地情网建设是由地方史志部门根据自己实际需要建设的,地方史志部门的层级结构不可避免地也体现在了地情网的建设中,所以就出现了省情网、市(地)情网、县情网,甚至还有乡镇情网的层级,这种建网模式尽管可以充分依靠当地行政力量,但是却会造成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文献信息的冲突或重复,造成浪费,也给读者使用带来麻烦。
5、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市场运作很不充分
目前地情网基本上是由政府投资主办,读者免费使用资源,缺少市场运作机制,市场运作很不充分。很多地情网很少吸引到社会资金的支持,也很难让用户付费使用资源。目前很多地情网没有设置付费使用机制,无论什么用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网上资源。
6、网页结构设计上仍有待提高
网页结构安排是网页内容优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网页能否被读者方便利用的关键。目前很多地情网在网页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地方文献的特殊性,对内容安排缺乏合理有效的分类,致使网页内容过于分散,首页内容庞杂无序。部分网站上的导航系统不明确。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地情网是依托方志等重要地方文献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代网络服务载体,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方志事业发展尚未成熟存在必然的联系,当然,与方志工作者、地情建设者对地情网的重视等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地情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客观的方志事业发展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1、数字化的地方文献不能满足地情网建设的需要
数字化的地方文献是地情网的资料来源,而当前数字化地方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可以用于地情网供读者利用的数字化地方文献更少。面对浩如烟海,内容庞杂的地方文献,尤其是方志、年鉴,数字化工程相当浩大,而且开销巨大。对这些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对于经费相对有限的方志界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很多地情网在方志、年鉴栏目除了收录新编修的具有数字化格式的文献外,就只能简单登记方志名称、目录、内容提要等简单内容。
2、方志研究成果不能满足地情网的需要
方志研究,尤其是对旧方志的深入研究,也是地情网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专家学者对方志的深入研究,可以把很多内涵深奥的文献信息简单化,尤其是对于古代方志而言,更是如此。现在,人们一般很难读懂旧方志的文字,很难从中获得有用信息。方志研究者对古代方志进行研究后,对读者利用会提供巨大的便利。然而,目前对方志研究的工作还很少,尤其是对旧方志的研究工作更是少之又少。加之,方志编修机构忙于编修新方志,忽略对方志的研究利用,致使方志研究成果不能满足地情网的需要。
3、认识误区影响了地情网的深入发展
当前,无论是史志机构还是社会大众都错误地认为地情网建设应该是政府的事情,因此把地情网当成了史志机构的门户网站,不仅影响了地方文献资源的有效刊登,而且使得地情网的运作缺乏市场能力,缺乏“造血”机制,导致一些方志部门在经费本来就有限的情况下,拿不出更多的资金进行方志文献数字化,影响了地情网的健康发展。
4、人才缺乏也是影响地情网建设的重要原因
地情网建设人才缺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地情网这一特殊的网络平台进行内容结构设计研究的人很少,目前尚未有这方面的成果出现,在建设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网站不符合地方文献内容安排的情况;二是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熟悉地方文献的人才相对较少,史志工作者缺乏计算机知识,而懂计算机的人却对地方文献的特征、内涵和功能缺乏了解,造成地情网缺乏地情特色。
四、思考与建议
地情网建设是新生事物,存在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方志界有义务对这些问题认真思考,促进地情网的迅速健康发展。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方志工作者,对地情网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如下建议,求教于各位大家。
1、史志机构与公共图书馆联手进行地情网建设
公共图书馆是各地的地方文献最大的拥有者,这些地方文献是地情网建设不可或缺的,而且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断加快,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数字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经拥有了数量不少的地方文献数据库,这些数据库都是地情网的重要内容。如,首都图书馆的大型数据库“北京记忆”就是北京市情网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因此,作为地情网建设的主体史志机构应该与公共图书馆联合,充分利用史志机构的主体地位和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宣传优势。
2、加大对地情网建设的投入
经费投入是地情网建设的坚强后盾,目前经费问题是影响地情网建设的最大问题之一。文献资源数字化需要经费,网站建设需要经费,网站设备更需要经费,因此要在加大对方志事业投入的过程中更大幅度地提高对地情网建设的投入。
3、引导研究人员对方志,尤其是旧方志进行研究、开发,获得大量的二次文献
地方史志机构在加强方志编修、整理工作的同时,应采取措施鼓励研究人员对方志,尤其是旧方志进行开发性研究,对方志中的宝贵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得到有利于普通读者利用的文献信息。社会科学研究管理、规划机构,如各省市的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则在方志开发研究的立项工作中给与支持和照顾,促进方志研究的发展。高校科研部门也要采取措施鼓励专家学者专门进行方志开发研究。
4、引导专业人员对地情网这一特殊的网络平台进行研究开发
地方史志机构要加强对地情网建设的管理和开发,要采取措施引导专业研究人员对地情网的内容结构设计进行研究,合理设置栏目,设计出既有利于地方文献编排,又有利于读者利用的地方文献排列结构和栏目。要研究地情网的市场化运作,使地情网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在市场中获得自身“造血”功能。要对地情网所辑录的地方文献的种类、形式进行开发,使得地方文献资源既有文字、图片又有影像;既有成书志书,又有原始信息,还有开发信息;并对大部头的志书进行科学的总结摘要,为读者利用志书搭桥引路。
5、正确处理地情网的层级结构,推进不同层级地情网的协调发展,减少重复建设
各省市地方志编修机构应该作为本省地情网的协调机构,协调市情网、县情网的建设,使不同层级的地情网能够相互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山东省情资料库(网)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在省情资料库(网)建设初期就设置了省、市、县三级地情信息网络的基本架构,使得各级地情网合理建设,成效显著。
6、方志、年鉴编修要有前瞻性,提前为地情网建设做准备
史志机构在方志编修、续修时,应该注意保存原始资料、采访资料,并要求各部门、各行业的编修人员在交付初稿时,及时提供原始资料、采访资料;在编辑出版志书、年鉴时,不仅要保存已经出版的志书,而且要求出版社提供数字化的志稿,保留数字化资源。
参考文献:
1、曹子西、朱明德主编:《中国现代方志学》,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
2、张敬忠:《地情数据库和地情网站建设思考》,《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4期。
3、刘娟:《山东省三级地情资料库建设及发展前瞻》,《黑龙江史志》,2003年第1期。
4、刘洁:《福建省政务信息网中心网站省情栏目的规划和设计》,《福建电脑》,2003年第8期。
5、戚晓熔:《省情资料库建设浅议》,《党校教育》,2002年第5期。
(责任编辑 徐瑞君)
- 上一篇:也谈如何提高年鉴条目的编写质量
- 下一篇:《江阴年鉴》编辑工作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