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修志一气呵成
昆山县编纂地方志的工作,是在全国、金省修志工作已普遍开展,一些市县初稿业已完成,少数县已出县志新书的情况下,于1986年9月开始起步。历经三年,县志稿已于1990年4月交上海人民出版社付印出版。
三年来,在修志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一、搞修志工作,首先要有满腔热情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修志工作刚开始时,困难重重,在取得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几经周折,借到了办公室,增加了人员,解决了经费。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边筹建,边向兄弟县学习,边作培训骨干的准备。1987年2月我们举办了全县第一期修志人员培训班,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编史修志不要刮风》的评论员文章,一时间,不少同志对编修县志产生了疑虑,有些本来就不赞成这项工作的同志,更是“言之有理”,希望我们下马。在此情况下,我们没有退却,而是重温了国务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老一辈中央领导对修志工作的指示,进一步坚定了信念。我们通过县广播站连续向全县宣传发动,使人民了解修志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是有益当代,惠及后代的大事。同时,再一个一个单位重新发动,抓班子落实,使修志工作又正常健康地开展起来。
二、只有周密计划,科学安排,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县政府要求我们三年完成县志的编纂任务,省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及三至五年完成一部县志的要求,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部一百多万字的巨著,加强工作计划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坚持了“三个从头抓起”:
(一)长远规划,从头抓起。三年抓三个重点,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年(1987年),以征集资料为重点,是打基础的一年;第二年(1988年),以书写分志为重点,是关键性的一年;第三年(1989年),分志合成,总纂定稿,是决定性的一年。在此期间,长计划,短安排,半年一总结,一季一小结,月月有检查(列表上墙),时时有安排。使每个同志工作任务明确,完成时间明确,要求、方法明确。
(二)众手修志,从头抓起。修志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要求高,仅靠县志办几名同志是包揽不下的,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众手成志”。为此,我们采取:一是可以分解到部门的任务,提出具体意见和要求,以县政府名义下达;二是县志办编写人员上岗定位,建立责任制,实现大目标下的小目标管理,从篇目设计到各篇的编写、组稿、审稿,直至分纂,均落实到人,办公室正、副主任也不例外;三是给责任编辑自主权,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主观能动性。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县志的初稿、征询稿、送审稿交叉往返,源源不断,这就迫使每个同志对自己工作作出安排,同时也促进了县志办责任编辑与部门修志主笔的联系。凡遇到难题,领导与大家共同商量,主动承担责任。
(三)坚持质量,从头抓起。首先,抓纲目的制定,纲目是县志的主心骨,志书的框架结构,直接关系到志书的质量,为此,领导就自动手拟纲目,一抓到底。我们认为,放松纲目,就等于放松了对志书的统帅。无论是在征集资料阶段,还是在书写分志阶段,强调纲目一经讨论成文,必然自觉执行。在制定纲目过程中,共召开小型座谈会23次,广泛听取意见,结构由大编(7编),到中编(11编),再到27个小编(平列式),逐步趋向科学合理。分志合成前,仍需协调章节。经过八易其稿,才基本定型。其二,竭尽全力,征集资料。我们本着资料不达九成不动手,不找尽资料不罢休的精神,通过“三先三后”,即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文字后口碑的征集资料步骤;坚持“三就”:即就近、就便、就全的外调原则;运用“四边”:即边征集、边整理、边考证、边利用的方法。1987年上半年,我们一面集中力量“清家底”,一面调查摸底,确定外调点。从7月大暑天开始,县志办除值班同志外,全部投入资料征集工作,并从19个部门中抽调60位同志,分六批往返于南京、镇江、上海、苏州、常熟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史志等部门,共查阅档案、资料7452卷,摘录2632万字;召开各种座谈会111次,参加的人数763人,走访475人次,取得口碑资料657万字,发函调信729封,取得资料57万字,全县共获资料3000多万字,达到征集资料与使用资料30∶1的目标,为书写分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三,反复征询,严格把关。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纪要发表后,我们及时组织各部门主笔和责任编辑认真学习,反复强调坚持质量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我们按照初稿“抢”,即要有时间概念,防止旷日持久;二稿(征询稿)“磨”,即广泛征求意见,总编会审,部门责任编辑修改;三稿“精益求精”的精神,修改后的志稿到县志办责任编辑手里,要再次核稿、修改,返回部门征求意见后,由办公室分纂成篇,交挂篇编委过目,提出意见后,再送分工副总编审阅修改,最后到总编手中定稿,打印成送审稿。上述每道工序,均须填表签字,层层把关,使志书质量得到保证。
三、搞好县志,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部门的支持
《昆山县志》的编纂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在县政府主持下,及时建立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由县长吴克铨任主任,25位编委,由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威性。县志办配备正、副主任各一名(均为编委),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在编4人,借用1人,聘请离退休干部8人,核定每年事业费2万元。1988年6月,为了适应总纂需要,县政府决定建立县志总纂班子,由编委副主任王道伟任总编,设副总编4人,县志办公室除主任为专职副总编外,另5名责任编辑也参与总纂工作。各分志由编委委员挂篇。县志所涉及的县属59个部门和20个乡镇,都建立了修志班子,并配备人数不等的写作人员。全县有专、兼职和聘用的老干部组成的修志队伍近300人,其中经县志办公室颁发聘书的部门主笔(即分志责任编辑)46名。近三年来,这支队伍一直比较稳定,县委、县政府专门为修志工作的离退休干部聘金作出具体规定,予以照顾。每逢召开县人代会,总是把修志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对已做的工作,加以肯定和鼓励。建市后,市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由各市长参加),听取了县志工作情况汇报,并审定了志稿。在稿件交付出版社后,市政府还专门召开了总结大会,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出席,市委书记、市长讲话,并为全县修志人员颁发了荣誉证书,树立了修志光荣的新风尚。
四、充分发挥县志办的参谋作用,调动“一班人”的积极性
三年修志,事在人为。县志办作为政府主持修志的一个作战部、参谋部,直接肩负着从采编到总纂的系统工程,担负着整体的协调、指导和组织工作。为此,抓好县志办“一班人”尤为重要。班长的责任在于出主意,使用干部。这些年来,我们十分注重发挥每个同志的特长,调动工作积极性。在事多人少,既抓业务,又抓行政的情况下,领导者要放得下,收得起,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工作上严格要求,有布置有检查;业务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生活上尽力关心,主动照顾。总编之间,正、副主任间有事商量,彼此尊重。对聘用的离退休老同志,既有要求,也不苛求。因此,即使在清苦的环境下工作,同志们感到心情舒畅,工作热情一如既往。无论是专职的、兼职的或聘用的编志人员,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不为名,不为利,默默无闻地工作,出现了不少好人好事。原来人们生疏的县志办,逐渐被人们了解和关注,不少领导赞扬说:“如果机关都象县志办这样的工作效率和苦干精神就好了。”三年内,凡按要求完成县志征询稿的部门,或提供资料的同志,我们都及时付给适当的稿酬,以资鼓励。平时对基层修志人员的生活福利也用心争取,帮助解决。因此,上下间配合默契,关系融洽,从而使全县的修志工作沿着总体规划的要求,能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总之,三年修志,教益非浅。然而,这毕竟是一件新工作,我们十分感谢先进县、市经验的启迪和帮助,也十分感谢省、市志办公室和专家的鼓励和具体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出书后对我们作出评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