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拓修志工作新领域
苏州是方志之乡,历来不乏名志,如宋范成大的《吴郡志》、明王鏊《姑苏志》、清冯桂芬《苏州府志》都堪称志中典范。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苏州市志》也获全国地方志奖一等奖的殊荣。面对前人的骄人成绩,我们今后怎么办?带着这一问题,我们结合每周的政治学习,认真学习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联系方志工作的具体实际,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经过多次研讨,逐渐形成了我们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目前特有的工作思路。
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续修市志新思路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举措。编修地方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传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编纂地方志“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地情国情,对推进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对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有重要意义。”(《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李铁映同志说:“一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新一届志书开修之时。”因此,如何续修下一届地方志,是当前已完成本届修志任务的地区必须考虑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们就续修市志工作举行了六次业务研讨,确定续修市志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坚持贯彻存真求实的方针,准确地记述历史、记述社会、记述苏州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要续修就离不开对前志的总结。尽管《苏州市志》荣获了全国一等奖,但还不能说已臻完善。如该志的人物传索引页码,因编校时移动版面而未作相应变动,导致差错;志书中的一些资料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有谬误,如虎丘塔影桥位于山塘河支流东山浜上,而志书却只言在山塘河等等。另外,由于《苏州市志》采用的是篇章结构,过分强调各层次的逻辑关系,层层设概述,致使许多内容重复交叉,无形中增加了志书的篇幅,有些部类横分过细,对事物的全貌必须看完全卷甚至全书,才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然而志书毕竟不是小说类读物,其功能主要是查阅而非阅读。最为突出的要数教育了,该卷以教育的性质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章,每章下面又分设发展概况、学制课程、教学工作、部分学校简介等节,如要查找某一学校,特别是解放前的学校,如桃坞中学,你要是不知道它是今天第四中学的前身,那简直就无从查起,因为“学校简介”节只简介现在主要的学校,而没有列解放以前学校名目。有鉴于此,我们初步确立了续志体例要力避虚设层次,尽量以事物实例列目的原则。另外,考虑到《苏州市志》3册成套出售,制约了某些爱好文史但经济又不宽裕的读者购买。续志准备分册出版分别定价,让读者有一个选择余地。同时,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修志,不可能再象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依靠行政手段,责成各有关部门成立修志班子,组织专门人员撰写各部门的资料长编,供市志总纂之需,我们拟在续修市志过程中,采取行政手段与约请专家撰写相结合的办法。如科技志,可以让科技史学会结合学术研究组织学会会员分工撰写。
二、办好苏州方志馆为科教兴市提供服务
我们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出版各地各级地方志,当然不仅是为了摆在图书馆里,摆在书架上,而是为了提供使用。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苏州市也提出要“科教兴市”。兴国兴市首先得了解国情、市情,一部志书反映了一个市(县)的地情,众多的志书就能反映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国情。苏州方志馆就是一个专门收藏苏州历代旧志和全国各地新旧志书的地情库,筹备至今已初具规模。在筹备初期就有一个定位问题,到底将它办成什么样子?经过多次研究,我们认为苏州方志馆应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主要功能是让苏州人了解苏州的历史,让苏州的各级领导有一个地情的咨询处。了解地情,就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为错误的决策往往出于对历史的无知。封建时期的官吏上任伊始总要找些当地方志来认真阅读,任满到京述职也都将新修的方志作为礼物呈献给封建帝皇。毛泽东同志在战争年代就非常重视地方志,每当取得一次战争的胜利,他最关心的战利品就是最能反映当地地情的报刊和方志。今天我们在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市战略过程中,同样应该发挥地方志的应有作用。李铁映同志最近强调“要研究和开拓志书的应用功能”。地方志应该在当前的改革开放、领导决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文化积累、地情教育、对外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使用。苏州方志馆应在拓展地方志的社会功能方面下功夫,为科教兴市提供服务,让苏州经济建设的决策者们真正了解苏州的地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苏州21世纪的发展战略。同时也让更多的文史爱好者利用馆藏资料,研究苏州的历史,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使方志馆成为苏州人民喜爱的文史园地。
三、百年回眸编纂一部《老苏州》画册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民在近百年历史中所走过的历程,从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科学地总结过去,筹划未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将历史与现实乃至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设计未来。苏州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些历史已由我们历代的修志者以地方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化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总想能凭借科学进步,做得更好一些。《苏州市志》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有许多优点,但对照其他获奖志书也不能说就完美无缺了。如《绍兴市志》,全书地图、平面图、示意图、彩色和黑白照片共966幅,数量之多超过任何一部新方志。除了书前一般志书都有的地图、彩照外,各卷普遍采用黑白图照,甚至连大事记也不乏珍品,如“日本遣唐僧园仁到越州时所持‘过证’(通行证)”等,很有学术价值,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深得专家好评。而这正是《苏州市志》所欠缺的。《画报》这一形式,图文并茂,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但一般只用来介绍新闻或影剧,从来没有跟地方志联系起来。《绍兴市志》首开这一先河。加上站在世纪之交,人们普遍有一种怀旧的心态,山东画报社等单位,相继编辑出版了各种《老照片》,以图配文,颇受世人欢迎。我们多年收集图照,除少数用于《苏州市志》外,已有相当数量的积累。受其启发,于是就想到了要出一部反映苏州百年历史的图册《老苏州》,以弥补《苏州市志》之不足。
为此,我们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决定向政府报批立项,很快获得市府的批复。自3月份在《苏州广播电视报》上刊登征集消息后,原本门庭稀疏的地方志办公室一下热闹起来,有来电提供线索的,有特意上门送照片的,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台、报社纷纷前来采访报道,《姑苏晚报》还特辟读者十日谈《我眼中的
(责任编辑 缪小咏)
- 上一篇:克服年鉴编纂中部门意识的几点思考
- 下一篇:规范·细节·个性:年鉴质量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