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史志工作服务现实的成功实践

2013-01-31    

        《镇江年鉴》是1992年根据邓小平同志“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的重要指示,由镇江市地方志编委会决定创刊的。10年来,《镇江年鉴》逐年出版,质量逐年提高,影响日益扩大,以其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色、便捷的服务,在全市各阶层、在全国年鉴界享有良好声誉,受到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欢迎。1994年,《镇江年鉴》荣获首届全国地方年鉴奖二等奖和首届江苏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奖年鉴类一等奖;1999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地方年鉴奖一等奖,同时获得全部三个单项一等奖;2000年,又通过了全国年鉴校对质量良好的认定。回顾10年历程,我们认为,编辑出版年鉴确实很有必要,是史志部门努力为现实服务的成功实践。

一、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忠实地履行反映时代、记录历史的神圣职责。

        邓小平同志关于年鉴工作的重要指示,指明了年鉴的工作方向,明确了办刊宗旨。10年来,我们坚持贯彻这一指示,牢牢地把握正确的办刊宗旨,不管吹来什么风,都不动摇。《镇江年鉴》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地情为根本任务,努力为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密集、准确权威、全面实用的地情信息,更好地为人们认识镇江、研究镇江、建设镇江服务。

        根据这一宗旨,10年来,我们始终将内容紧贴全市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脉搏,努力反映镇江发展的状况和走向,使之成为反映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讴歌镇江人民奋发图强精神的生动写照和年度史册。可以说,10本《镇江年鉴》忠实地记录了镇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15年的历程进程。

        1.认真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翻开《镇江年鉴》,可以听到镇江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奋勇前进的跫跫足音。从第一本年鉴起,就努力将改革开放作为年鉴主要内容。1996年,专设了《市场建设》;国家在我市进行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后,又专设《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类目;1998年又改设立《社会保障》等类目,全面反映农村改革、企业改革、市场建设、医改、社会保障、房改等内容,使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大主题的反映更加突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方面。从2000年开始,又设立《信息化建设》类目,全面介绍镇江市信息化建设的全貌,内容涉及信息化建设概况、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等情况。私营个体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又设立《私营个体经济》类目,集中对私营个体经济加以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建设逐步建立的进程在年鉴中得到了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反映。

        2.认真反映市委、市政府实施发展经济重大部署的进程。翻开《镇江年鉴》,可以看到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个又一个决策,领导镇江人民绘就一幅幅宏伟蓝图。90年代以来,市委、市政府实施大推进方略。我们从1994年起,在每本年鉴都加以专门记载,反映大推进方略的决策形成、实施和效果,形式有类目、分目、领导专文、省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每年大项目运作情况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展示全市实施大推进方略,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完整过程和取得的实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又狠抓三大民心工程,受到广大群众欢迎,我们也及时加以反映。长江路一期工程竣工在新版年鉴封面上得到显著反映。21世纪镇江发展的新蓝图又载入了第十本年鉴。

        3.认真反映每年本市发生的大事、要事。翻开《镇江年鉴》,十多年来镇江发展的大事、要事历历在目。10年来,我们经历了抗战胜利50周年,香港、澳门回归,改革开放20周年,建国50周年,“七五”、“八五”、“九五”计划胜利完成,第一、二、三届“金山之光”艺术节,美机袭击我驻南使馆和揭批“法轮功”等重大节庆和事件。不同年份编辑的《镇江年鉴》,都十分注意对这一年在全国全市有影响的重大事件,运用类目、分目、彩页、系列照片、资料等多种形式加以突出反映,真正做到重要事件不缺不漏,重大事件浓墨重彩。

        4.认真反映创造镇江历史的人物。镇江的发展离不开镇江人民,反映镇江大地上创造历史的人物,展示时代风流,是年鉴的历史责任和现实使命。10年来,《镇江年鉴》逐年记载、全面展示了镇江当代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各类风流人物。10本《镇江年鉴》收录了约600个人物简介、800名表格人物,人物名录涉及5000人,还有几百名彩页人物,其中有国家、省、市各级党政军领导,镇江籍两院院士,镇江名人,全市各类英模人物、专家学者、荣誉市民、革命烈士等,形成了一道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二、坚持精品意识,不断追求整体质量的提高。

        把年鉴办成精品,是年鉴工作始终追求的目标。10年来,我们不停探索,不断创新,实现年年有进步,本本显特色。

        1.不断创新,着力完善框架结构。年鉴框架结构要求相对稳定,但决不是固定不变,而必须根据年度特色、具体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需要突出的内容提升层次,设专门类目(或分目)进行记述,原设类目随着形势发展而内容有所扩展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或纳入正常框架,或扩大内涵增加容量。《人物》类目我们就从“新闻人物”、“获奖人物表”、“逝世人物”等三个分目,先后调整为“中央领导人”、“中共十五届中委、候补中委”、“镇江名人”、“新闻人物”、“英模人物”、“荣誉市民”、“优秀企业家”、“省见义勇为英雄”、“新当选民主党派负责人”、“人民奖章获得者”、“革命烈士”等十余个分目,使《人物》选题更丰富,归类更合理,反映更准确。

        2.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编辑质量。年鉴内容丰富,信息密集,稿源来自全市各地、各行业,稿件质量参差。10年来,年鉴编辑部抓好自身业务学习,逐步提高业务水平,从就稿编稿过渡到努力提高稿件二度加工水平。注意按类目组稿编稿,使内容更集中,特色更鲜明;注意处理交叉重复,尽量压缩篇幅,使信息更凝练、更丰富;注意减少数据和文字等差错,尽量使差错降低到标准要求之下,使编校质量不断有所提高。

        3.不断实践,实现内容形式完美统一。10年来,年鉴不断强化文图一体化工作,力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最佳结合,让彩色画页和黑白图照成为反映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形象写照,成为年鉴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注意突出每年的大事、要事、新事。翻开10本年鉴,能看到中央、省领导在镇江重要活动的珍贵图片资料,能看到全市重大活动的场景,能看到镇江人民不断前进的步伐;二是严把图片入选标准,突出反映先进单位和先进模范人物,“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劳动模范、人民奖章获得者、杰出青年、行业标兵等,都是年鉴图片重点反映的对象;三是注意内容专题化,把主题相同的内容编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又与全书统一的专题,使年鉴图片主题更鲜明,风格更多样。

        4.检索手段不断完备,逐步迈向现代代。《镇江年鉴》作为资料工具书,内容广博,信息密集,要充分发挥其功能,需要有比较完备的检索系统与之配套。10年来,年鉴这方面工作不断完善,每本年鉴除书前有细化的目录,每页都有书眉外,1993年开始建立条目参见系统,1996年增加了英文要目,同年在书后配置了全书主题分析索引,至此,《镇江年鉴》建立起完备的检索系统,2000年又从单类索引完善为分类索引。读者可通过目录、英文要目、索引、条目参见系统以及书眉等渠道查阅年鉴资料,方便快捷。2000年起,《镇江年鉴》驶入中国公众互联网,标志着《镇江年鉴》查阅手段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融入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三、年鉴的功能、影响在实践中日益扩大。

        10年来,年鉴作为大型综合性资料工具书,其实用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10年前,人们对年鉴知之较少;现在,人们对年鉴已经充满兴趣。开卷查阅,上网浏览,《镇江年鉴》成为人们了解市情的重要手段。《镇江年鉴》在全市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各级领导了解镇江市情的信息库。由于年鉴记载的内容全面、真实、准确,每本既是独立的数据库、信息库,10本之间又前后连接, 形成系列,便于比较,便于对照,是各级领导了解镇江市情的重要渠道。上级领导来镇检查工作,要求提供年鉴;新领导到任,要求配备齐全,以便能及时了解市情。2000年底,市委书记张卫国同志刚到镇江,2001年代市长史和平同志上任伊始,都根据领导要求,及时提供了年鉴或在编的年鉴清样稿。全市各级领导、机关工作人员在拟办文件、报告,制定规划中,年鉴成了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2.社会各界了解镇江的主要渠道。年鉴信息密集,数据准确,成为广大社科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资料。创刊以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教师到编辑部、图书馆查阅、复印年鉴资料的逐年增多,外地宾客来镇考察、了解市情的首选资料就是《镇江年鉴》。一些大公司如北京华联、肯得基、麦当劳的决策层就是在查阅《镇江年鉴》后,做出了在镇江投资经营的决策。《镇江年鉴》上网后,日均点击近百次,为社会各界了解市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3.内外交往的友好媒介。10年来,《镇江年鉴》在与全国各地、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交流中,成为“让世界了解镇江,让镇江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窗口。创刊以来,有几百位在全国各地工作的镇江籍人士来函来电购买年鉴,以便通过年鉴了解家乡的状况和变化。《镇江年鉴》已与国内近百家年鉴建立了固定的交流关系,多次参加全国年鉴成果展览和方志成果展览。年鉴一直是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的友好客户,《镇江年鉴》通过该公司销往各地。近几年,《镇江年鉴》还被选送到美国、德国、香港参加书展,充当了国际交往的信使。《镇江年鉴》已经成为代表镇江城市形象的“名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实用、便捷的市民手册。《镇江年鉴》是“官书”,为各级领导服务,同时也是“民书”,以权威的资料向市民提供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或咨询。年鉴《附录》固定收录了标准地名命名情况、正高级职称评定情况、火车时刻表、汽车营运表等资料,同时,每年还登一些便览性的资料,如常用医疗、药品收费标准,职业介绍机构,旅行社、物业管理、出租车公司名录,国内、国际友好城市情况,工商企业登记注册、户口迁移指南等。《镇江年鉴》还注重开发二次文献,方便市民使用,设立《书目·文摘·题录》类目,把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分散无序的原始文献加以整理,使其浓缩、系统、有序,成为重要的信息源。其他如《特载》、《规范化文件选》等类目选登了国家、省、市有关文件,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时查阅使用。

        《镇江年鉴》伴随着镇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共同走过了10个春秋。时代在前进,镇江在前进。作为记录着镇江前进步伐的《镇江年鉴》也要求加快前进步伐。展望未来,《镇江年鉴》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按“三个代表”的要求,更加紧密地贴近市情,贴近民情,不断提高编撰质量,不断地向精品目标挺进。

(责任编辑缪小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