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质量速度关 修好志书留后人
吴江市二轮修志工作于2006年9月全面启动。一年多来,在吴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苏州市志办的精心指导下,市志、镇(区)志和专业志编纂工作,正在按照“全面启动、顺利推进、圆满完成”的“三步走”方案,有序地向前推进。目前,《吴江市志》的编纂工作正处在分纂合成阶段,9个原行政镇镇志(共6部志书)的创编工作、4个现建制镇和1个撤并镇镇志(共5部志书)的续编工作、1部开发区区志的编纂工作都在进行中,要求编纂的40部专业志也已经有10多部正在编纂中。笔者拟从五个方面,简要介绍具体做法,与修志同仁共同探讨。
一、建立切实可行的编纂机制
(一)建立责任机制。我们认真落实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部门具体负责、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编修体制,督促指导各镇(区)、各部门、各单位成立一把手领导担任主任或组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开展工作的编纂委员会或编纂领导小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与全市128个承编单位签订了《承编责任书》。责任书从工作任务、时间要求、质量考核3个方面对承编单位提出了具体要求,实现了编纂机制在全市承编单位无盲区。
(二)建立督导机制。在行政督导上,对一些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薄弱、组织领导不到位、编纂队伍和条件不到位、编纂工作无法启动或启动后无明显进展的单位,我们根据《承编责任书》,采取制发文件、电话联系、召开座谈会、开展业务检查、通报编纂情况、发督导函等督导方式,督促承编单位增强大局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正常开展编纂工作。在业务督导上,突出培训、编发简报、指导、交流、审稿、志办建设等环节,全方位发挥市志办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管作用,推进编纂工作。一方面,我们要求承编单位和编纂人员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编纂步骤要求,及时启动、推进编纂工作。我们派出业务人员到承编单位与单位领导和编纂人员交流、沟通,征求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有针对性地对薄弱单位全面督导。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编纂业务的实质性指导,侧重指导承编单位开展编纂工作以及帮助编纂人员解决编纂过程中存在的具体业务难题,先后编发了《如何编写资料长编》、《志稿撰写中常见的百例错误解析》、《了解专记,写好专记》、《如何写好行政镇、行政村和社区概况》、《搞好志书评议是提高新志书编纂质量的重要举措》等一系列业务指导材料,以简报的形式下发,指导承编单位有序开展工作。
(三)建立宣传机制。编发《吴江方志简报》(已编辑16期),并以此为主阵地开展地方志编纂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启动形势、先进经验等方面的宣传。在《吴江市志》初稿编纂工作进入关键时期,我们请市电视台制作了《〈吴江市志〉编纂进行时》(上、下两集)和《工商初稿完成,吴江工商局认真落实地方志编纂任务》,分别以“主持人热线”和新闻报道的形式报道了编纂的进展情况,市委、市政府内刊《吴江快报》以“市地方志编纂工作有序推进”为题,宣传报道了市志编纂工作。通过宣传,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修志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建设高素质的方志编纂队伍
(一)组建精明强干的编纂队伍。要求市志承编任务比较重的单位和镇(区)志、专业志承编单位,成立3~5人组成的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市志编纂任务较轻的单位落实1~2个具体的编纂人员。我们对编纂队伍的具体要求为:承编单位要选择一位热爱地方志工作、具有领导与协调能力、熟悉地方与单位情况、具有一定文字功底、退居二线或刚退休、工作敬业、身体健康的老领导担任编办主任(主编、主笔);承编单位要尽量安排本单位熟悉业务的专家参与编纂工作;承编单位要尽可能安排熟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年轻人参与修志。由于我们要求明确、措施到位,全市128个承编单位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全部组建了编纂队伍。
(二)开展方志编纂的业务培训。采用学、考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培训工作。我们专门编写了20多万字的《吴江二轮修志培训手册》,举办了全市二轮地方志编纂业务培训,组织编纂人员参加上岗考试,为考试合格的编纂人员颁发《上岗证书》,做到持证上岗。再次,我们抓好了“在学习中编纂,在编纂中学习”工作。为此,我们要求承编单位通过组织业务学习、轮流审稿、业务研讨、外出参观取经、参加再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编纂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
(三)强化编纂队伍的服务工作。本着服务修志事业、服务修志单位和服务修志人员的原则,我们着力为承编单位推荐理想的编纂人员,做好查找档案资料的服务,为编纂人员创造适合的工作环境,解决生活与工作待遇等问题,尽可能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以服务稳定编纂队伍,以服务推进编纂工作,以服务提高编纂质量。
三、制定科学的志书编纂方案
(一)制定科学的修志方案。我们明确提出全市二轮修志的中心工作是编纂《吴江市志》,同时要以市志的编纂带动镇(区)志、专业志的编纂,要以镇(区)志、专业志的编纂补充市志,确保市志入志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真实性。在启动市志编纂工作的同时,启动了镇(区)志和专业志的编纂工作。到2015年全市将编纂出版50多部地方志书,从而推动吴江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确定合理的编纂时间。针对市志、镇(区)志、专业志全面启动的实际,我们对编纂时间进行合理安排:2010年上半年前,6部创编镇志完成编纂工作,40部专业志、1部区志和5部续编镇志完成资料长编工作;2010年底市志编纂出版;2015年底前全市二轮修志结束,50多部志书全部编纂出版。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通过镇(区)志、专业志的编纂,确保市志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真实性。就《吴江市志》而言,整体编纂工作分为全面启动、顺利推进、圆满完成3个阶段,即在2007年底完成初稿编纂工作,2008年底完成分纂、合成工作,2009年底完成审稿工作,2010年完成出版工作。
四、确立时间服从质量的科学发展观
(一)坚定“又好又快”修志理念。我们要求承编单位树立质量第一、速度第二的观念,严格按照编纂计划和编纂步骤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严禁跳跃式前进。在编纂过程中,我们要求承编单位和全体编纂人员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编纂速度,坚决排除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和只求质量不考虑速度两种错误倾向,力争又好又快地完成方志编纂工作的目标任务。
(二)做好资料长编工作,奠定“又好又快”修志基础。资料长编是志稿的基础,在志稿的编纂、审核、补充、修改等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资料长编还可以为出版其他志书或地情书提供有价值的史料,从而为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抓住资料长编就抓住了修志的根本。为此,我们要求承编单位在搜集完资料后,切实按照部署和要求做好资料长编工作,以确保志书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真实性。在抓编写资料长编的工作中,我们专门编写了《如何编写资料长编》等业务材料,以简报的形式下发到承编单位。同时,选定市工商局作为试点单位,用典型经验供其他承编单位学习借鉴,收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各承编单位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形成了500万字左右的市志资料长编。
五、运用有效手段开创修志工作新局面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创方志编纂工作新局面。针对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各地地方志网站的不断建成和开通,我们认识到网络学习是地方志编纂工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编纂业务能力、编纂质量和加快编纂速度(“一快两提高”)的有效手段。为此,在修志工作启动时,我们就为市志编辑部的8位编辑每人配置了电脑,开通了网络,并开展了信息化培训。同时,我们要求承编单位开展“三个一工程”建设,即各编纂办公室有一人能够掌握和运用操作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配备一台计算机,开通一条可以上互联网的网络线。同时,市地志办公室的网站(吴江档案信息网)及时更新资源,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政策法规、业务辅导材料等,都能在第一时间满足承编单位和编纂人员的需求。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铺开,开创了全市地方志编纂“一快两提高”的新局面。
(二)运用市场化手段合理部署方志编纂工作。一部综合性的地方志书由不同的部类组成,不同的部类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去完成。针对不同的编纂内容,采用不同的编纂方式,是最好的办法。对于我们自身能够完成的部类,我们责无旁贷自己编纂;对于专业要求高、自身无法独立完成的部类,如“方言”等部类,我们则运用市场化手段,采用“借梯上楼”的方式,确立“吴江方言研究”课题,和苏州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并组织编纂。经过一年的努力,“方言”部类的初稿已经初步完成。我们还将研究的成果,出版一部《吴江方言研究》。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很好地解决了业内有关部分编纂人才短缺的问题。
(责任编辑 吉文成)
- 上一篇:浅析年鉴表格的基本特点
- 下一篇:对年鉴创新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