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创新思路 整体推进二轮修志工作
连云港市二轮修志工作从2005年11月正式全面启动。近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修志工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文化连云港”建设范畴,动员方方面面力量,提供全方位支持。全市地方志系统确立了“打造一批精品良志”工作目标,制定了“统一规划,分块实施,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工作思路,采取了部署、培训、规范三位一体,研讨、督查、互动、评比四轮驱动的工作方法,全面推进全市二轮修志健康有序开展。
通过近三年来的扎实工作,全市二轮修志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市、县(区)志资料搜集工作基本结束,其中市志有三分之一承编单位提交了分志初稿,东海县、连云区和开发区等完成了80%左右分志初稿。在此期间,市志办还结合二轮修志,编纂出版了《连云港方志志》、《风雨兼程八十年》等近百万字地情资料;指导编纂的基层单位志书《东辛农场志》、《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志》已出版,《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志》、《连云港盐业志》等一批部门志、行业志、企业志进行了评审程序,《连云港港志》、《南城镇志》等一批地域特征明显的行业志、山水志、乡镇志也已在启动之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抢抓机遇,奋力营造保障有力、全员参与的修志环境
一是提供机制保障。在本轮修志启动之初,市政府就以落实“一纳入、五到位”为抓手,部署和推动市、县(区)二轮修志工作。2005年11月,市政府常务会专题讨论修志工作,明确要求全市各级要将保障地方志工作运行的“一纳入、五到位”落到实处;同年11月18日,市政府召开全市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全面启动新一轮修志工作。2006年底前各县(区)全部启动二轮修志工作。市、县(区)两级修志部门利用编修“十一五”规划之际,认真研究制定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并将修志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分解到政府年度工作目标之中。新浦等县(区)将修志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实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同布置、同督查、同考核。
二是健全修志机构。针对部分县(区)没有设立修志机构实际状况,市志办积极主动与县(区)政府沟通联系,同时提请市政府常务会研究解决修志机构问题。目前市、县(区)均建立了地方志编委会,市、县两级恢复设立地方志办公室作为政府修志常设机构,三个区新设地方志办公室,挂靠区政府办公室。
三是争取经费保障。二轮修志开展以来,市、县(区)两级政府按照志书编修实际需要,及时拨给修志工作经费,有的已纳入财政预算,其中市级列入财政预算12万元,县(区)5万元左右。对一些有关地情资料整理、挖掘的“自选动作”,市、县(区)财政还给予一定的项目经费补助。
四是营造舆论氛围。市志办借助学习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有利契机,与连云港电视台联合拍摄《用心修志,用情著书》电视片在“直播连云港”中播放,并通过报纸、过街条幅等形式宣传地方志工作,争取社会各界支持。赣榆、东海、海州等县、区将地方志工作与“徐福文化节”、“水晶节”、“连云港之春”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宣传和推动二轮修志工作开展。
二、整合提升,积极组建精干高效、配合默契的修志队伍
一是充实队伍。全市修志机构和各个承编单位,通过选调、聘用等办法,多渠道、多领域吸纳年富力强、热爱地方志工作的各阶层人员充实修志队伍。市、县(区)志办在现有专职修志人员基础上,聘请地方志和地情方面专家、学者加入编修队伍,为提升志书质量提供专业保障。在市、县(区)志办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将党史编研人员纳入到修志工作中来,通过培训以及传、帮、带,使其尽快熟悉修志业务,在壮大志办内部编辑力量的同时,又培养锻炼了一支修志队伍。目前全市专职、兼职、借用、聘用等各类参与修志人员达到200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70%以上,有各类专业职称人数占到近一半。市、县(区)志办统筹调配专职、兼职、借用、聘用四方力量,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充分调动各方修志力量积极性,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协同作战,形成一支精诚合作、精干高效的修志队伍。
二是培训提升。市志办编写《地方志编写指南》、《修志编鉴手册》等修志业务培训资料20余万字,市、县(区)组织100人以上修志培训会8次,50~100人培训会18次,50人以下培训会近60次,累计培训修志人员4000余人次。此外,组织市、县、(区)志办30余人次参加省地方志业务培训,全市修志人员平均集中培训达到两次以上。
三是规范业务。在广泛吸取首轮修志教训和外地经验基础上,制定出台《连云港市志行文规范》、《连云港市志编写要求》、《资料长编验收标准》、《分志初稿验收细则》、《人物入志标准》等各类修志规范性文件16份。建立内部评稿制度,每周召开责任编辑交流会,现场交流、解决审稿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志稿移交流程,规定各承编单位必须由单位内部评审,责任编辑初审反馈修改通过,再按统一格式移交地方志办公室,进行分志稿复审,从源头上保证分志稿质量。
三、创新思路,精心打造科学合理、运转有序的推进平台
一是细化责任。市志办成立《连云港市志》总编室,下设编辑部和四个编辑室,着力强化对全市修志工作的统筹安排和业务指导。在业务层面,进一步延伸责任,要求所有承编单位明确主笔(主编)和固定的撰稿人,将修志任务量化到所属单位和内部处室,把编修责任直接细化到个人。
二是组团推进。在供稿单位业务管理方面,将全市纳入统计的164个市志承编单位,按照职能性质、类别分成15个协作组,每个协作组每月开展一次交流研讨活动,对编修中的问题及时予以面对面指导。协作组定期开展活动,既有利于承编单位开展小范围交流,营造一种“比、学、赶、帮”的修志氛围,同时又能引起承编单位领导重视,增强撰稿人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三是典型引路。全市树立新浦区、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检察院、新海发电公司等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修志先进典型10个,以现场观摩、大会交流、简报介绍等形式,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各承编单位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总结出许多实用易行的修志经验,如开发区提出用招商引资精神编修开发区志,市建设局提出要象抓重点工程质量一样抓志书质量,市旅游局提出要用打造靓丽旅游景点的标准打造连云港旅游志。
四是检查督促。结合修志进展阶段转换,市政府适时召开会议、组织督查等予以推进。2006年9月,市政府组织修志工作“拉网式”督查活动,对100多个市志承编单位逐个过堂,并将督查结果向全市通报。去年9月,市政府召开全市续修志工作推进会,对修志阶段性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今年3~4月,市志编委会对各个协作组活动开展情况全面督查。根据修志工作阶段性要求和各单位进展情况,市志办及时向承编单位“一把手”发出修志进展情况信函,介绍全市修志情况和本单位工作进度,并恳请其督促本单位相关人员做好修志工作。
五是畅通渠道。编修精品志书,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必须理论先行。为及时、便捷提升全市整体修志进度,我们于去年开通了“连云港史志网”。从现有2亿多字的市、县(区)志以及历年综合年鉴、党史、地方文献等地情资料中,筛选出3000余万字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连云港地情资料数据库,链接到“连云港史志网”、“连云港政府网”等网站上供社会各界查阅。在全市史志专业刊物《连云港史谭》开辟修志专栏,介绍市内外修志经验和动态,探讨编修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编发《修志编鉴简报》、《连云港史志信息》等修志简报20余期10余万字,有力地指导了二轮修志的开展。
(责任编辑 吉文成)
- 上一篇:谈地方综合年鉴的文体文风
- 下一篇:年鉴体系建设及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