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科技创新类目述记探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本文拟结合《南京年鉴》近年的编纂实践,简析处理年鉴编纂实务中科技创新类内容一些探索与思考。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创新驱动是统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动力。年鉴中的科技创新类目,新在哪里?
新在形式。对于科技创新类的内容,我们尝试采用集中与分散记述相结合的办法。集中是在坚持原有“1+x+y”框架的基础上,对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主题,采用集中记述的办法,用升格的形式,将重点内容、年度亮点以类目(第一层次)加以记述。2023年设置《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2024年设置《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特色类目。对于内部逻辑等关联性并不强的,按照年鉴编纂的原则与体例,在全书分散记述并以述、志、记、传、图、表录多体裁多形式加以展现。
新在途径。改变传统年鉴时间线上以年为单位记载的途径。从2021年起创刊《南京印记》。形成年鉴以年,大事记以月,印记以日,“年、月、日”贯穿始终、多循环、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呈现南京科技发展的创新历程。
新在特色。作为科教名城,南京拥有53所高等院校、61所科研院所、96名两院院士,在“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居全球第五,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居世界科技集群第九。在记述中,进一步凸显南京作为科技创新城市所特有的城市发展路径,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机器人、信息通信等特色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特色培育,以及创新型产业集群、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内容,记载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南京实践。
从“怎么办”到“怎么做”
年鉴中的科技创新类目:重点在于新的内容。相较于其他城市年鉴设置的创新特色类目,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结合时代特点、地域特征采用了多维度记述。
新政策。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以及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在记载中,将科技创新综合改革内容独立出来,设置成为单独的分目,并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分目并设,一方面记政策,一方面展成果。在年鉴篇目设置中,也立足实际,从南京教育发展角度、人才培养角度、技术创新角度分别以特色分目、条目的形式多角度融合记述发展,将创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
新平台。在征询科技相关部门同意的情况下,采用紫金山科技城和麒麟科创园2个板块来记载,既记载麒麟科创园里中国科学院各大院大所(南京分院、科研院所)的科研平台也以“3+3+2”的角度记述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的培育。
新亮点。2024年的《南京年鉴》,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5~7日在南京考察调研作为专记,以紫金山实验室和南瑞集团为案例,记载习近平总书记“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的谆谆嘱托、殷切期望。
从“怎么做”到“怎么想”
科技创新永不止步,记载科技创新的历程也永无止境。在年鉴编纂过程中,正是用一年年的资料来积累、来记载南京“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来实现对科技创新类内容的探索与思考。那么,如何更好的记述?
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因”与“果”的关系。新兴产业的崛起是看到的“果”,“因”则是有效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在年鉴记载中,记录好科技创新的“因”比记好产业创新“果”更为关键。在传统动能减弱,新动能培育和壮大的进程中,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记载科技创新不能孤立来记,更多要关注其在产业上的应用,从而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贯通。
处理好科技创新“表”与“里”的关系。记载创新需要有成绩有“表”,也需要有土壤有“里”。“六小龙”是显著的成绩,而扎扎实实的营商环境的改善与实实在在民营经济的崛起是“土壤”。在组稿中,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组稿范围,关注新兴行业和民营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解决有效信息相对不足的难点。对于不断涌现的独角兽、瞪羚等企业,包括很多已经成为其领域范围内全球领先者,也可以持续不断的予以关注记载,从而记录下其“始于微末,发于华枝”的全过程。
处理好科技创新“一年一鉴”与“久久为功”的关系。年鉴记载需要有时间的积累与沉淀。科技创新并非一朝一夕,既要有时间的检验,也要有历史的积淀。二轮志书《南京市志》编纂中支柱产业为“电汽化特”,在20余年后的今天,人工智能(软件)、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正成为南京经济发展新的赛道。志鉴的记载正是在时间的历史长河、在城市发展的大历史脉络中将信息积淀,从而记载下南京科技创新“长坡厚雪”的坚守,记录下新质生产力发展“久久为功”的坚韧与步伐。
来源:《南京史志》2025年第2期
作者:王科,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