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培训 >>> 地情研究

《南雍志》的文献价值

2025-09-22    

内容提要:南雍,系指南京的辟雍,即南京国子监。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国子监有了南北之分,《南雍志》是记载南京国子监的志书,全面反映了明代国子监制度的沿革与发展。 该志作为明代官署志之一种,体例较为完备,而且图文并茂,引用史料极为丰富,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南雍  国子监  志书  价值


南雍,系指南京的辟雍,即南京国子监。西周时期,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称为辟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之意。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建百司官属,擢詹同、吴彤为国子博士,魏观、吴琳为国子助教,令教胄子于内府”。次年,在元集庆路儒学旧址设国子学,“设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乐、典书、典膳等官”。吴元年(1367)十月,定国子学官制,增设祭酒、司业,确定国子学官员品秩。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永乐元年(1403)二月,设北京国子监,设官同。永乐迁都北京后,国子监遂有南北之分,北京国子监为国子监,在南京者称为南京国子监,又称南监或南雍。纵观明代考述国子监的著述有多种,如《国子监监规》一卷、《国子监建置沿革》一卷、吕楠《监规发明》、邢让《国子监志》二十二卷(一作《国子监通志》十卷)、谢铎《国子监续志》十一卷、张位《太学条陈覆钞》一卷、吴节《南雍旧志》十八卷、黄佐《南雍志》二十四卷和《南雍条约》一卷、费闵《圣驾临雍录》一册与《南雍新志》十八卷、王材《南雍申教录》十五卷和《太学仪节》二卷及《南雍再莅录》一卷、崔铣《国子监条例类编》六卷、王㒜《南雍国子监条例》六卷及《续条例》二十六册、吴锡胄《监长编》、卢上铭与冯士骅《辟雍纪事》十五卷、陈念先《雍略》二卷,还有黄儒炳《续南雍志》十八卷,王材、郭鎜《皇明太学志》十二卷。其中《南雍志》、《续南雍志》、《皇明太学志》记述较为系统,若以体例考察,《南雍志》、《续南雍志》则更为完善,尤其是《南雍志》作为现存最早记载南京国子监的志书,其文献价值备受关注。


一  黄佐与《南雍志》编修


黄佐,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县荔山(今属珠海市)人,明代中后期名儒,著述甚丰。《明史·黄佐传》称其“平生撰述至二百六十余卷”。据《明史 ·艺文志》的记载,及关汉华《黄佐及其〈翰林记〉》 一文考证,两者合计,黄佐著述起码有25种、578卷之多。


黄佐家学深厚,堪称儒学世家。黄佐的祖父黄瑜,字廷美,景泰七年(1456)举人,学识渊博,著有《双槐岁钞》十卷、《书经旁通》十卷。黄佐的父亲黄畿,字宗大,嘉靖《广东通志·黄畿传》称其“少有奇童之称”“邃于理学”,成化二十一年(1485)创办粤洲草堂,撰有《皇极管窥》十三编。黄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正德五年(1510)举乡试第一,正德十六年五月登进士第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嘉靖元年(1522)十一月,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初,因受“大礼仪”事件的影响,任江西按察司佥事,后改为广西佥事提督学校。嘉靖十一年以母病引疾乞致仕,归筑粤洲草堂,远近学者从之游学者甚众。嘉靖十八年二月,起复原职,任翰林院编修兼詹事府左春坊左司谏。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升任翰林侍读,掌南京翰林院事。嘉靖二十二年六月,升任右春坊右谕德,同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费寀管理纂修玉牒。嘉靖二十二年八月,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随后丁母忧归,服除,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嘉靖二十六年八月致仕。年七十七卒,卒后诏赠礼部右侍郎,赐谥文裕。黄佐治学以程、朱为宗,但又吸纳借鉴了阳明心学的思想,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黄佐不仅学识宏富,而且还积累了成熟的修志经验。在编修《南雍志》之前,已有纂于正德四年的《广州人物传》二十四卷,纂于嘉靖四年《广州府志》七十卷,纂于嘉靖九年的《广西通志》六十卷。《南雍志》即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短短的时间内编纂的。


《南雍志》记载南京国子监史事,考证南京所辖学校制度。明代曾多次编修。景泰七年(1456),祭酒吴节创修《南雍志》十八卷。嘉靖初祭酒崔铣重纂, 但未成稿。嘉靖中, 祭酒黄佐得崔志遗稿, 并在吴志基础上重修,至嘉靖二十二年成书,共二十四卷。之后,隆庆、万历、天启年间又有增修,天启六年南京国子监刊印黄儒炳辑《续南雍志》,亦在黄佐《南雍志》基础上续修。黄佐《南雍志》可以说是记述南京国子监较为系统的书,对于研究明代国子监有关制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与黄佐等编修者的学识与素养也是分不开的。


二  《南雍志》版本流传及编修体例


《南雍志》有嘉靖二十三年南京国子监刊印本,民国二十年(1931)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影印原本, 卷首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朱述之跋语以及蔡纶书识、丁氏题记,《四库全书》著录为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据丁氏题记, 光绪元年(1875)八月,该志为浙江杭州蔡氏收藏, 光绪十八年(1892) 为丁氏八千卷楼购得收藏。本书还有1976年台北伟文图书有限公司和1996年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


《南雍志》作为明代官署志的一种,在地方志分类中属于区域综合志之外的专志,在《明史·艺文志》 等正史中均被列为职官类,然检索其内容设置,实与诸司职掌、官制类的记载有所不同。官署志编修兴起于唐宋时期,明代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不过与之前朝代不同的是,明代官署志编修多集中在留都南京,而且修志的衙门大大增多,除了南京太医院、僧录司等不能肯定是否编有官署志外,几乎所有的衙门都先后刊印各自的官署志。而相比之下,位于京师北京的中央机构却只有寥寥少数编修,而且时间均比南京官署志编修要晚,显然这也是受到南京诸司的影响。因此,明代两京官署志编修是中国方志发展史上一大特色,纵观其渊源发展,据《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绛云楼书目》等书目所载,明代官署志编修大约始于景泰年间,但至弘治年间数量还较少,到嘉靖、万历年间逐渐增多,天启以后仍出现高潮,至崇祯时期未曾停息。《南雍志》编修就是其中一例。


《南雍志》修成于嘉靖二十二年,卷首有嘉靖二十三年黄佐序和景泰七年吴节序。卷首目录后有嘉靖二十八年南京国子监祭酒李默题记:“是志本泰泉黄公所重纂,详辨宏博,足垂一代之典。顾篇端犹蒙旧序,余视事初,阅之懵然。顷承侍御右坡赵君出泰泉所寄序文,乃知志成时公寻以忧去,赵君为乡里人,盖亲见其脱稿而以无序为阙事,贻书促之,至是序始至。立命刻之首简,俾览者有考焉。”说明该志脱稿时无序,后又令黄佐补之。


该志设事纪4卷, 职官表2卷,规制考2卷,谟训考2卷,仪礼考2卷,音乐考2卷,储养考2卷,经籍考2卷,列传6卷,共24卷。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南雍志”条记载:“南都太学,建于明太祖吴元年。景泰中,祭酒吴节尝撰志一十八卷。嘉靖初,祭酒崔铣重纂未就。佐得其遗牍,因复加修订,以吴志为本,而增损成之。凡《事纪》四,《职官表》二,《杂考》十二,《列传》六。书法一准史例,颇为详备。惟《音乐考》一门,多泛论古乐。皆佐一己之见,于太学制度无涉,殊失限断。其第十八卷《经籍考》,当时以委助教梅成之。学问淹贯,故叙述亦具有本末。书成于嘉靖二十二年,而中有万历中事,盖后人随时续添者也。”对该志的主要内容、体例、断限等皆作简要介绍。


卷首朱述之的跋语不仅记述了南雍修志之由,而且还记述了志书所涉主要内容、国子监布局规划以 及修志材料的来源、南京国子监的人数等。他认为“志名南雍者,别于北京之称也”。景泰中,祭酒吴节始创为志,“首之以纪事,次职官表,次为考者六:规制、谟训、礼仪、音乐、储养、经籍,次之以列传终 焉。规制、音乐仍画为图,凡十八卷。嘉靖中,祭酒黄佐重纂为二十四卷,体例一仍其旧”。说明黄佐志本吴节旧志,作进一步补充完善。从黄佐任职经历来看,他掌南京国子监祭酒的时间并不长,短短数月完成二十四卷志书,倘没有已有的基础,恐也不可能完成。


据该志纂修凡例,其“纂修以《史记》为法而微有异同,以见志体。首之以事纪,法本纪也;次之以 职官表,法年表也;次为考者六,曰规制,曰谟训,曰仪礼,曰音乐,曰储养,曰经籍,法八书也;次之以列传终焉。凡卷首俱有题辞诗文,自圣制外皆分注其下,仍画为图以见之。此其与史微异者也。志之体在识其事象,如指挥掌故当尔也”,明确指出该志总的体例是仿照《史记》而来,而与史不同的是对于题辞诗文的处理。


各部分编纂之法,包括所记述内容与范围,该志凡例均有详述。如“事纪如通鉴编年之法,凡我圣祖建国学以来崇儒重道、兴教育材、赐赉黜陟、建置因革、臣僚见白、人材登用等事,皆尊国史、会典并本监条例、案卷,采及诸家文集,各郡邑志、小说之可据者,次第书之”。由此可以看出,事纪仿照《资治通鉴》编年体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其所收录的内容涉及明朝设国子监以来的各个方面,其资料则来源于国史、会典、国子监条例及其案卷、诸子文集、郡邑志等。


职官表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堂上官和属官。国子监初设为正四品衙门。其设官分职的情况旧志未 曾记载,该志进行了补记,对其阙误则据诸家文集、一统志以及各省通志和郡邑志予以修正,在北监任职者,予以分开,毋得混乱。在编排上,“每书一年号于上,则凡官其时者,随年月次第而列。终于某官,有可考者附书。略有行谊,采自志书,不足立传者亦得附书”。


规制考记载明代国子监设立以来的规制,包括从祀庙宇、彝伦堂以及一应公宇、讲院、官宅、号舍布局,“凡庙宇堂馆在内者序为上篇,院庙号圃在外者序为下篇”,同时附图。附图者还有仪礼考、音乐考,其中仪礼考首载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视学仪注,次用旧志视学、释奠、释菜等礼;音乐考“首载大成释奠乐随八音为图谱上篇,次考古乐如大合乐、八音律吕、登歌间歌等诗章为图谱下篇,凡祭器、乐器自昔相传收在庙库者皆分礼乐各附其类”。规制考、礼乐考、音乐考皆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谟训考载明监规以及申明监规事宜,储养考记生徒人数以及进士题名、擢用监生,还包括国子监食 库、钱粮、品物、器用等。经籍考记载了国子监藏书以及刊印、板刻等。末为人物列传,其编排“随职官表次第,先于卷首统书姓名,然后列书之传,后有论赞,亦法史体”。


从总体来看,《南雍志》仿照《史记》的体例,将史体与志体结合,即纪传体的体例,如事纪仿《史记》 的“本纪”,亦即为地方志的大事记;其规制、谟训、礼仪、音乐、储养、经籍仿照《史记》八书,在地方志中 即为志体。而在各篇首,均有无题序,概言设篇的目的与功用、记述的内容和范围,一些序文在相关条下附记。因此,从该志所使用的编纂体裁来看,经过历代方志学家总结提炼形成的述、纪、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在《南雍志》中均有使用。这一体例,亦被黄儒炳《续南雍志》所沿用,卷首凡例、目录,卷一帝训纪,卷二至卷九为事纪,卷十、十一为职官表,卷十二上为规制考,卷十二下为典式考,卷十三为造士考,卷十四为养贤考,卷十五为仪礼考,卷十六为音乐考,卷十七为典籍考,卷十八为列传,体例设置亦为规整。然对照现存王逢年重修《南京吏部志》、谢彬纂《南京户部志》、庞嵩《南京刑部志》、王材与 郭鎜《皇明太学志》诸书侧重职掌、条例、制度的设置与记载,该志的体例较为符合地方志的体例,而且从成书年代来讲,尚属官署志成书较早者,对当时官署志的编修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  以图释文  以图证史


图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很早,秦汉以来图经就作为早期的方志形式存在,延至隋唐以至宋元时期,图经仍是各地编修的重要载体。宋元方志定型后,图的分量逐渐减少,但作为志书的一部分,却被广泛采用,大多数志书有志有图,而且图的种类很多。除了舆地图、政区图,还有衙署图、儒学图、历代沿革图、 府州县治图、山水图、海防图、边关图,有的是景物,有的是军事防御,有的是衙署布局等。这些图形式多样,在图的内容表现上,政区图已有了境界、居民地、河流、海洋、湖泊、池塘、桥梁、沙洲、渡口、山岳、寺 庙、道路、岛屿、驿站等的表示。城市图表示了城墙、城门、桥梁、街道、官署、学校、书院、寺观、祠庙、仓库、楼、馆、亭、古迹等。军事险要图、军事驻守图表示了驻防险要、兵船屯泊、军事驻所等情况。这说明明代方志地图以及图书插图使用的普遍与发展。


《南雍志》对图的运用应该说是该志一个亮点和特色,卷首纂修凡例亦注明规制考中有总图、庙图以 及“监中一切公宇为学图。皇上新制敬一亭、启圣祠则特表而出之,皆为图;祠馆有关涉者亦为图,以附其后”。仪礼考“首载洪武间圣祖视学仪注,次用旧志视学、释奠、释菜等礼,俱列礼图”。音乐考“首载大 成释奠,乐随八音,为图谱上篇;次考古乐如大合乐、八音律吕、登歌间歌等诗章为图谱下篇,凡祭器、乐器自昔相传收在庙库者,皆分礼乐各附其类”,将图的应用以及方式一一注明。透过所附图像,国子监的布局规划、礼仪、祭器、乐器以及使用,都一一展示出来。


如国子监布局规划配图,首列国子监总图、庙图、启圣祠图、敬一亭图、太学图、土地祠图、光哲堂图、仓库图、讲院图、射圃图、祭酒宅图、司业宅图、司业旧宅图、旧典簿廨图、监西官房图、英灵坊官房图、浴沂 桥东官房图、平北官房图、平南官房图、监内号房图、外东号房图、外西号房图、成贤街号房图、平南号房图、平北号房图、英字号房图、英灵坊号房图、旧酱醋房地图、水磨房图、晒麦场图、种菜隙地图、鼓楼号地图、聚宝门外园图,每幅图后附文字说明,展示了国子监不同布局的空间状况。


《仪礼考》和《音乐考》两篇涉及的视学、陈设、祭器等均附图,对一些祭器的形状、材质、用途还作了说明。尤其是《音乐考》分为今乐本末、古乐本末,所附乐章、乐谱、舞谱、图谱、图说,所附乐器对于其大小、作用以及乐舞生握持使用都有详细的图解。虽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该志“《音乐考》一门,多泛论古乐”,认为“皆佐一己之见,于太学制度无涉,殊失限断”。然查《大明会典》以及《皇明太学志》所载,关于视学礼仪、音乐考释等图谱皆为阙如,由此更突显了这些图的价值。


四 《 南雍志》的内容与史料价值


《南雍志》引用文献极为丰富,据卷首引用书目就达82种之多,其中有文集类,包括《高皇帝御制文集》《皇明名臣言行录》《皇明名臣琬琰录》《皇明文衡》及诸家文集等,《大明会典》《国子监条例》《皇明政 要》等,《大明一统志》以及部分省通志、府州县志以及《阙里志》《新安文献志》等,《国初事迹》、湛若水《圣 谟衍》、杨士奇《三朝圣谕录》,李贤《天顺日录》《古穰杂录》,李东阳《燕对录》等。在《南雍志》成书前,除吴节《南雍旧志》,还有黄佐《南雍条约》一卷,王材《南雍申教录》十五卷、《南雍再莅录》一卷,崔铣《国子 监条例类编》六卷,王㒜《南雍国子监条例》六卷及《续条例》二十六册,这些资料都是黄佐《南雍志》主要参考资料的来源。这些资料的应用,展示了《南雍志》丰富的内容。


一是记述了明代南京国子监的发展。该志《事纪》,用四卷篇幅,记述了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南京国子监始建,迄于正德十六年嘉靖皇帝即位,国子监设官任职、赏赐黜陟、监生课业考 试及生活等方面情况,勾勒出南京国子监发展的轨迹。然卷四《事纪》末附记万历六年(1578)春二月,以司经局洗马许国为祭酒;万历八年春二月,以祭酒许国升太常寺卿,管国子监事,显见万历年间事为 后人所加。志中涉及建文四年年号,仍用洪武纪年表示,如洪武三十二年其下注“即建文元年,仍纪洪武号”。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废除建文年号,直至万历二十三年恢复,反映了作者仍沿袭了此时官方的说 法。就《事纪》所记述内容来看,记述南京国子监的历史发展甚为详尽,弥补了《大明会典》、《明史》等文献不足,为后人了解南京国子监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二是详细记载了明代南京国子监的布局规划。明初国子学袭用元集庆路学,至正二十五年“即元集庆路学为之庙,则大成殿在棂星门北戟门内,从祀位在两廊,学则中为明德堂,左右各列二斋”。至正二十七年即吴元年,国子学赐正四品印,设祭酒、司业。洪武十五年“改建于鸡鸣山之阳。既落成。三月初七日,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从四品,中为彝伦堂,分两厅六堂三十二班。于是,以旧国子学为应天 府儒学。”二十二年,“建观星台暨十庙于山间,更赐山名钦天山”。这是《南雍志》关于明初国子监选址 建设的记载。该志分上下两篇,“凡庙宇堂馆在内者序为上篇”,为“建置始末”;“院庙号圃在外者序为下 篇”,为“改作始末”。南京国子监校园规划为“左庙右学,亭庑厅厢,肄业有所,会馔有堂,以至廪库泡湢,靡不毕备”,也就是说把国子监空间规划为祭祀区、教学区、生活区。祭祀区包括孔庙、两庑、戟门等,教学区包括讲堂、斋舍、书阁等,生活区包括教官官舍、学生号房即宿舍、亭阁、仓库、厨房、厕所、浴 室、菜园等。其营建并非一次性完工,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有所增修,将南京国子监的布局规划、建筑 兴废与修复、嘉靖年间编修志书时的现状逐一说明,结合图形象地展示了南京国子监的空间布局变化。


三是详细记述了国子监教学与管理制度。明代国子监有较为完备的教学与管理制度,该志设《谟训考》两卷,分《学规本末》《圣制本末》两篇,详述制度规定的变化,包括教官的职责、教官与生员品行要求、课业、教学安排、教学活动、考核、惩罚等,这里既有对教官的规定,也有对监生的规定,还有对掌馔、典簿等工作人员的规定。国子监学规形成于洪武十五年,是年三月国子学改为国子监,明太祖朱元璋钦 定学规九条,是年五月二十七日,礼部尚书刘仲质奉命奏定学规十二条,合前九条颁赐师生执行。洪武 十六年正月十八日,又定学规八条。洪武三十年七月二十日,朱元璋命国子监官与礼部增定学规,亲自裁定为二十七条,通前为五十六条。查《学规本末》所载,与《大明会典》所载相同,然关于学规拟定、增定情况,会典并无详细记载。查《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五“洪武十五年五月庚午”条记载:“命礼部颁学规于国子监,俾师生遵守。祭酒每旦升堂,属官序进行揖礼,祭酒坐受,属官分列,东西相向,对揖毕六堂诸生进揖,如之,唯无分揖礼。属官升堂禀议事务,或质问经史,须拱立听命,不得违越礼法。监丞 之职,凡教官怠于训诲,生员有戾规矩,课业不精,廪馔房舍不洁,并从纠举惩治。博士、助教、学正、学录职专训教生员,讲读经史,明体适用,以待任使,有不遵师教废业者罚之。典簿、掌馔务致廪食丰洁,钱谷出入明白,及课业进呈以时,他无所预。”对学规所涉规定作了总体性概括,与学规规定可互为补充。


该志下篇《圣制本末》注明为景泰中祭酒吴节编辑旧志学规外,汇集了朱元璋御制文集所录诰敕、策问等,包括洪武十五年二月《谕国学师徒敕》《授祭酒乐韶凤敕》、洪武十五年六月《谕太学生敕》、洪武十六 年二月《谕监丞典簿掌馔敕》、洪武十八年《谕戒属官敕》、洪武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国子祭酒诰》《授国子 助教敕》,《圣制策问》十六道有:《问圣学》《问天时》《问刑赏》《问尧舜禹启》《问天地鬼神》《问人臣言行》 《敕问文学之士》十道,查《明太祖御制文集》及后人所作补编,有的并未收录。该篇还收录了宣德三年 二月《御制国子监官箴》、宣德三年四月初二日《谕国子监敕》、正统九年三月初三日《谕国子监师生敕》、成 化元年三月十二日《谕国子监师生敕》、弘治元年三月初三日《谕国子监师生敕》,以及嘉靖年间《御制敬一 箴(有序)》、《御制正孔子祀典申记》,并附录《申明学规事宜》等,均起到文献补缺之作用。


四是记述了国子监祭祀孔庙和皇帝视学等相关活动。明代国子监还举行一些特定的活动,如每年春 秋两次国子监祭祀孔庙、皇帝视学等。据《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周代已有对先师孔子的祭祀:“凡学, 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周礼中的祀典,有释奠、释菜 和释币等名目。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仪节;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或帛)奠享,不是常行固定的礼仪。释奠是孔庙祭祀中规格最高的一种。


明代沿袭历代学校制度,凡建学皆“左庙右学”,以示崇儒重道,祀先师孔子有释奠、释菜礼。早在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至江淮府,即入城先谒见孔子庙。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诏以大牢祀先师孔子于 国学。洪武元年八月定制,以仲春二月、仲秋八月上丁日遣官降香祀于国学,以丞相为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并规定了所用器物、贡品,以及仪仗、服饰、赞礼、唱送礼乐等。


洪武四年十二月,礼部奏更定释奠孔子祀器礼物。初孔子之祀象设于高座,而笾、豆、罍、爵皆陈 于座下。至是祭物陈设各为高案,笾、豆、簠、簋、登、铏悉用瓷器,牲用熟,用乐舞乐生六十人,舞生 四十八人,引舞二人,凡一百一十人,遂择国子生及在校文臣子弟充乐舞生。洪武七年正月,定上丁遇朔日日食者,改仲丁致祭。洪武十五年四月,诏天下通祀孔子,并颁行释奠礼仪于天下学校,令每岁春 秋仲月通祀孔子。是年五月,新建太学、先师孔子庙,定制庙学南向,在太学东,即在太学之左,中为 大成殿,左右两庑,嘉靖九年改称先师庙。是月,因太学新成,朱元璋到国子监视学,举行释菜礼。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留都官僚机构一仍其旧,保留一套相对完整的中央行政机构,在南京的国子监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之前相比事情有所减省,但仍有不少职能,其中定期举行祭祀孔子的释奠仪、释菜仪,就是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尚书率南京国子监所属官员、南京礼部鸿胪寺、南京太常寺等官员致祭。


该志《礼仪考》《音乐考》各两卷,详述了南京国子监礼乐之事。《礼仪考》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今礼本 末,下篇为古礼本末。上篇收录了明代定制的礼仪,如视学仪,洪武十五年定制,永乐四年同,成化初北监始用乐;释奠仪,包括献官、陈设、仪注、分献仪注、祝文、祭器祭祀榜文式,还有启圣公仪的陈设、仪注、祭器等,还有先贤颜氏、先贤曾氏、先贤孔氏、先贤孟孙氏、本监土地之神,司仓之神、司库之神、司门之神、司户之神、新官上任仪、射仪等,下篇是明代沿袭古礼在太学举行的养老、齿胄、合射礼记载。两篇所记虽然不限于南监,但却补充了《大明会典》、《皇明太学志》等书的记载。


五是记述了南京国子监生入学选拔、监生类别、数额、待遇任用、选拔授官、科举入仕情况。明太祖朱 元璋时定制“国子监为官生、民生二等,官生取自上裁,民生则由科贡”,后有所变化。明代监生分为举监,即由举人入监者;贡监,即由生员入监者,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荫监,即品官子弟入监读书 者;例监,即捐资入监者;夷生,即土官子弟或外国留学生;俊秀生,即庶民俊秀通文义入监读书者。该志《储养考》两卷,上篇《进修本末》即记载了储养生徒之定制、储养生徒之权例、储养生徒之名数、储养生徒之成材、进士题名。监生人数统计一般由太学中各堂提供,申报每人的姓名、籍贯、入监年月等,由南京礼部呈文报送北京礼部,转送礼科交收,再进呈皇帝阅览。进士题名不仅录其姓名,还记载其籍贯。因此,明代对于监生是很重视的。下篇《秩叙本末》则记述了监生的廪禄、通知簿式、胥吏额数、器用、 上叙、拨历、行移主要有关国子监生活事宜。


六是记述了南京国子监书籍刊印与收藏情况。明代书籍的刊印与收藏蓬勃发展,官刻图书盛行,其中南京国子监刻书较多。南京国子监继承了元集庆路儒学的刻书,收藏了宋元以来很多书版,主要包括元代一些儒学的书版、元杭州西湖书院所刻书版,也收集了明代各地所刻版片,还有南监新刻或重刻的图书。明朝几代皇帝都十分重视这些书版,并多次下令修补,还不断收集和充实印版。南京国子监刻印书籍很多,据明周弘祖《古今书刻》著录,南京国子监先后刻印了273种图书,包括制书、经、史、子、集、 类书、韵书、杂书、石刻类等,其中一部分除利用原来存版进行修补后印刷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书识重新刻版印刷的,由此可见南京国子监印刷规模是相当大的。《南雍志·经籍考》两卷,分官书本末、梓刻本末,著录每本书的卷帙、页数、基本内容、书版破损、书版来源、梓刻经过等,其在目录学上的成就堪称明代出版目录的代表。


七是记述了南京国子监职官变更,并为其列传。职官表上篇为祭酒、司业,下篇为绳愆厅监丞,博 士厅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厅典簿、典籍、丞、掌馔,记述了职官的籍贯、任职年月,有的还有改任、迁擢、去世时间,有传者予以注明。


总之,黄佐《南雍志》是明代官署志中的一个典范,是研究明代教育、国子监制度尤其是南京国子监的重要典籍,其文献价值、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来源:《故宮博物院院刊》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