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渡僧桥”的由来

2017-12-11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苏州,以其独特的水乡景观,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水多、河多,桥也多。苏州城内外的桥梁星罗棋布、千姿百态。岁月悠远,朝代更替,但苏州古桥,古朴而沧桑,秀雅而有趣。老苏州的桥梁,有的在堂皇之后,经历了萧条;有的在大浪淘沙中消失;有的在破败之后又重新修复;有的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

       南北走向的阊胥路,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北连阊门,南接泰让桥,东傍外城河,西靠商业繁华地带。阊胥路北端有座小桥――渡僧桥。渡僧桥始建年代不详,宋咸淳十年(1274年)重建。明崇祯九年(1636年),僧人如净募资又重建。拱形石级桥,上下72级。1925年重修为平板桥,解放后多次维修,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新千年又一次改造为直通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的景观桥。

       据乾隆《苏州府志》载:“孙吴时,民为舟为济商。有僧呼渡,舟子弗应,僧折杨柳枝浮水而渡,众皆惊异罗拜,愿藉神力成此桥。遂募建,不日而成,以‘渡僧’名。”其后道光和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以及1995年版的《苏州市志》都沿袭这一说法。范广宪有《渡僧桥》诗云:“万商云集市繁荣,舟游难堪野衲情。手折杨枝登彼岸,堤桥应唤‘渡僧’名”。

       苏州的每一座桥梁,似乎都有着传奇的故事和神秘的传说。1947年由上海合众出版社印行的《最新刀笔精选》中,精选了自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讼词、判词及起诉书,书中记述了关于渡僧桥的内容:

       在阊门上塘街有座法华寺,寺内有个妙空和尚,他与下塘街的寡妇卜氏勾搭成奸。寺庙和卜氏家正好对门,但是间隔一条河,没有桥梁。和尚晚上泅水过来与卜氏奸宿。后来,和尚年岁大了,泅水已感体力不支,遂与卜氏计议造一座桥梁。卜氏告知儿子鸿达说,娘亲在庙内许下一愿,要正对寺庙造一座桥,行善积德。鸿达寒窗苦读,金榜题名,入仕为官,早就发觉奸情,但出于孝母,不便明说,现在母亲提出造桥,只是方便和尚罢了。同意造桥。桥造成后,和尚与卜氏的往来更密切了。几年以后,卜氏得病身亡。鸿达为报仇雪恨,借故把和尚捉来杀掉,并当堂言明:“造桥报母恩,杀僧雪父仇”。

       这个故事当然是传说。渡僧桥真正的始建年份不详,《金阊区志》也只是从重建说起:“渡僧桥位于阊门外阊胥路北、山塘街东南,跨上塘河(古运河)。……宋咸淳十年,僧元恺等募缘重建。明弘治二年(1489年)修,崇祯九年郡人御史李慎嘱僧如净募资重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原为石拱桥,上下共72级石阶,两侧有桥联,西联为:‘天垂玉■通濠堑,地近金阊重股肱。’”可见当时阊门商市之繁华。太平军曾在此桥设卡,把上塘划为战略通道,实行兵、民分道,确保下塘和阊门商市的安全。为颂扬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苏政绩,渡僧桥堍曾立大牌坊一座,上题“民不能忘”,现已无存。1925年苏州市民公社重修此桥。同年吴县第一区公所区长吴尔昌发起组织渡僧桥改建委员会,由附近各大商户等募款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保留石拱桥下部结构。20世纪50年代后曾多次维修加固,196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梁平桥,宽12.4米,长6.08米,跨度11.4米。

       站在渡僧桥上,向西北面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眺望,典雅、古朴,有一种从现代走回从前的感觉。在古建筑群里,富有苏州特色的手工艺精品店一家挨着一家,尤其是水上游,电瓶游船、手摇船穿行在整治一新的山塘河上,吴歌、评弹、昆曲、江南丝竹、古代服饰表演等项目点缀其间。

       南面的阊门、石路,正是《红楼梦》开卷描写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汇聚了30多家大中型商贸服务企业,集商贸、旅游、休闲、娱乐、商住服务等功能一体的现代化商贸中心,体现了“现代风貌,苏州文化”的特点――时尚、浪漫、休闲。

       苏州在现代化建设中,牺牲了一些古宅、一批水井,幸好渡僧桥居然还在。令人欣慰的是,今日有人懂得珍惜前辈的遗产,我们也能通过渡僧桥来品味苏州,领略苏州古桥、苏州文化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