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狸”山塘考
“七狸”在山塘街东口向南拐弯处到西山庙桥。到苏州,游山塘的客人常常会问:“这山塘究竟是‘七里山塘’还是‘七狸山塘’呢?”客官毋躁,这“七里山塘”,指的是山塘街的长度有7.7华里,而“七狸山塘”则与明朝名臣刘伯温有关。
话说元末泰州义军首领张士诚,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举兵攻陷了苏州城。苏州成了张士诚的大本营,他把苏州改称“隆平府”,并自称为“吴王”。可惜好景不长,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张便被朱元璋派遣进攻苏州城的徐达和常遇春活捉。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钦差军师刘基,也就是刘伯温,到苏州勘察。刘伯温是一个精通风水、善占阴阳的人。据说他能前算800年,后算1000年。他到苏州山塘一看――只见山塘街、山塘河活脱脱一条蛟龙。
山塘河东起阊门、西连虎丘。河街并列、舟车并行,龙头就是阊门城楼、龙身是七里山塘、龙尾是虎丘。特别是那虎丘塔,一条龙尾高翘,英俊威武,不可名状。似乎塔下的吴王阖闾行将再世,要与刚刚建立的明王朝争夺天下。
刘伯温掐指一算,不好!这里要出真龙天子,马上奏明朱元璋。朱元璋得报后问刘伯温怎么办?刘伯温胸有成竹地向朱元璋请谏:“这有何难?只要在山塘河边挂上七把大锁,就能锁住这一条孽龙,使它失去法力,不能造反。”朱元璋说:“山塘河又不是一扇门,怎么能够上锁呢?”刘伯温说:“山塘河上不是有七座桥吗?这横跨山塘河、连接山塘街的七座桥,其实就是镇龙的七把锁。我们只要派人日夜看守住这七把锁,孽龙就动弹不得了。”朱元璋听得有些不耐烦了:“休得胡言!朕一来没有那么多的兵力,二来谁能当此重任?”刘伯温说:“皇上莫急,臣自有办法。皇上请看,山塘河里虽有孽龙,但西首是虎丘。龙虎相斗,必有一伤。若再把老虎的师傅――猫,请来助阵,大事必成。臣有一本《推背图》,只要按照《推背图》上的秘诀,在那七座桥梁的桥堍,安置七只青石雕成的狸猫头。这些狸头就会看住这七把锁,如此一来何愁镇不了孽龙?再说,这七只狸猫之‘七狸’,谐音‘七利’。有七利而无一害,可保皇上无虞。”
于是,朱元璋派刘伯温全力督办此事。刘伯温奉了这道圣旨,走遍了苏州西郊的木渎、枫桥、藏书,以及金山南北四浜,开山采石,物色质地致密、结构坚硬的青石,选料备用;然后从胥口、保安、东诸聘请技艺精湛的石雕名匠为坐堂师傅,发给工钱、供给饭食,让他们精心雕琢。
刘伯温亲自设计,道道把关。经过选料出坯、粗做定型、錾细、做线条,一批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的狸头雕刻而成。一眼看去,它们一只只似狸非狸、似猫非猫、似驴非驴,形态各异,有的瞪大了眼睛,有的翘起了鼻子,有的鼓起了嘴巴,憨态可掬,十分动人。石狸高约1.5尺,头部滚圆,占了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一。双目凹陷、小小的两耳紧帖脑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不问可知,他们具有高超的法术,完全能够担当看锁缚龙的重任。刘伯温仔细验收,选取了其中七只毛发稀疏、线条简洁、表面光洁、五爪锐利、面目狰狞的狸头,指派它们分赴山塘河畔执行守卫任务。
七狸已成,刘伯温大起忙头。建了个作法土台,选了个黄道吉日。自己香汤沐浴,登临土台,披发仗剑。口中念念有辞;拿起一束朱笔,遥对七狸双睛,唰唰点化;接着又拿出一面铜镜,望准七狸的头部、身体,上、下、左、右嚯嚯照耀。只听刘伯温高声大喝:“七狸听令,今有孽龙蠢蠢欲动,意欲坏我大明江山。着,尔等七狸,镇守山塘河边七座桥梁,缚住苍龙,保我大明,不得有误!”只见七只石狸显了灵性,七颗头颅齐刷刷转向刘伯温,俯首听命。刘伯温发出令牌:“美仁狸镇守山塘桥、通贵狸镇守通贵桥、文星狸镇守星桥、彩云狸镇守彩云桥、白公狸镇守普济桥、海涌狸镇守望山桥、分水狸镇守西山庙桥。急急如令,各守职司,违者定斩不赦!”众石狸领命,个个守桥看锁,镇河去也。
刘伯温走下法台,立即赶赴京城,向朱元璋复命交旨。朱元璋看了刘伯温的奏章,龙颜大悦,加封其为“诚意伯”。
有了灵性的七只石狸,只只忠于职守,始终稳坐在山塘河边一座座桥梁的桥堍,岿然不动。百鬼镇、灾殃厌,河中的孽龙更是不敢造次。自从有了七狸,山塘果然太平。旱年不干、涝年不泛。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朱元璋稳坐大明江山,延至子孙近300年而不衰。
遗憾的是后来明朝盛世不再,刘伯温乘鹤西去,七狸没了监管,于是有的玩忽职守、有的离岗逃遁。20世纪50年代末,这些明代古构筑物石狸大多被拿去炼了石灰,最后的石狸在1996年消失于普济桥下。
既然七狸不全,留守者也不尽职,孽龙蠢蠢欲动、盘旋掀浪,以至于“文革”混乱,山塘河水乌黑,苏州百姓遭殃。
时至新千年,刘伯温又云游回苏州,再到山塘。2006年8月,山塘街重新增设七只石狸,它们的高度在1.4米左右,重约0.8吨,被安放在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山桥、西山庙桥下,或驻足凝望,或蹲身回眸,或居高临下,或嬉闹游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成为山塘古街一景。那七只石狸得知法师驾到,不敢怠慢,乖乖地回到了各自的桥堍,山塘河、山塘街又呈现出了繁荣昌盛的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