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名的历史印记
从街巷改名看到的时代脚步
对照古时的府城图,今日的徐州地图中会发现,有些街巷的方位没变,名字变了;有些街巷因曾经发生过重大事件而消失,名字却成为抹不掉的记忆;有些古街老巷虽然还在,但面目全非,让我们难以忘却它们的经历。探微索隐,就会觉得寻常巷陌并不寻常。
大同街,原名察院街。因清代有主管州府科举考试的都察院在其中(现在的中山堂电影院)而得名。逢考时,府辖八县的生员(秀才)云集在此,就近食宿的巷子名叫文学巷。辛亥革命胜利,倡导孙中山先生“世界大同”的思想,察院街于1927年改名大同街,继而又在都察院故址建成中山堂,借以弘扬民主共和的时代精神。自隋唐至晚清,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结束了,过往中山堂西侧文学巷的人,谁还知道这巷名字的由来?不过,从这里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如康熙三十六年赴京殿试,金榜题名的状元李蟠,光绪二十八年赴省城金陵应试,“庚子辛丑恩科”(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同科举人张伯英、张云生(为叔侄俩)和武丛心等,都曾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古察院街更名大同街
徐州历史的和现存的地名,发现不少街巷都因纪念先贤命名。上世纪初,辛亥革命过后中国走向何处?“帝制”与“共和”展开了殊死的较量。张勋复辟的活动中心在徐州。“祠堂巷”的名称及其变迁,折射着这场斗争的轨迹:所谓“祠堂”,乃清朝遗老、“辫帅”张勋凭其淫威所建造的生祠(故址在今鼓楼小学一带),并由此而定巷名。从1913年至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盘踞徐州,纠集全国反动势力,演出一场宣统复辟的丑剧。而今,祠堂荡然无存,张勋这个历史小丑早已不齿于人,此巷改称“更新巷”,两字的改换,表示出民众对历史命运的取舍。与此历史事件相关的街巷名称有,为纪念辛亥革命历史名人陈英士,还曾借莺市街的谐音,一度改名“英士街”;“中枢街”,则是纪念辛亥革命时期教育界名流梁中枢,把“二府街”改名而成,沿用至今;将原县署街改名“少华街”(王少华为同盟会会员,曾任铜山县署代民政长),又将斗姥宫改建成王少华烈士纪念堂(故址为今少华街小学);把毓秀巷(又称“公洽街”)改名“道平路”(崔道平为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曾参加攻打南京战斗和后来的讨伐袁世凯战争,1917年奉命刺杀张勋,因泄密被捕,英勇就义),道平路现已改成建国西路,但路桥仍留取“道平桥”之名。
祠堂巷现在已经拆除,苏宁广场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张勋复辟的往事,被收入记忆的深处,每当搜寻出来,倒是余味无穷。当年张勋为他的生祠,自题楹联:“我不知何者树德,何者立威,只缘余孽未清,奋戟重来,稍尽军人本职;古亦有生而铸金,生而刻石,自揣美名难副,登堂强醉,多惭父老深情。”这副对联,一开始就以理亏心虚的口气,羞答答地自问:我有什么“德”?我有什么“威”?然后又自圆其说地自答,因为还有一些“余孽”(余债)未了,只好拖着枪杆子来到徐州。想干什么?又说要“尽军人本职”,简直是欲盖弥彰,不打自招。下联愈加耐人寻味,说他一心想效法古人,既要“铸金”,还要“刻石”,既做婊子,又立牌坊,因怕“美名难副”,只好装疯卖傻,来一个“强醉”登堂,还胡说是“父老深情”……如此滑稽,如此龌龊,古今罕见。历史上的跳梁小丑,最精彩的表演,莫过于他。
以文亭命名的文亭街
文亭街因“一文亭”而成名。“一文亭”坐落在徐州古城的中轴线彭城路上,是一座凉亭。古时的一文钱,相当一分钱,俗话“分文不值”,这里的“一文”恰恰显示人品的高贵无比,那是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一文亭的故事,反映清代名吏陶在铭的政绩。此人浙江会稽举人出身,光绪年间历任铜山知县、徐州知府长达十年之久。他清正廉洁,办过不少好事。卸任离徐时,百姓在道路旁边放置一个簸箕,倡议过往行人各投一文钱,积少成多为陶公赠礼送别。陶在铭坚决拒收,人们只好用这笔钱建造了这座亭子,取名“一文亭”,表示感念不忘。当年为赞扬陶公品格,还筑有陶公阁,后来,以阁的方位为准,分别命名两街为东阁街、西阁街(俗称东阁头、西阁头)。
徐州与“一”字有关系的街巷名称,还有一人巷。这巷的命名,意在倡导谦让之风。别的古城也有类似的掌故。某朝有两户人家争夺宅基,互不相让。一方因有人在朝中做官,便仗势欺人。可是,做官的人知情之后,当即写信,告诫家人与人为善,宽以待人,责令自家拆墙后撤。对方为之感动,也立即后撤,互让之间,闪出了一条巷子。类似的故事,当数桐城县的六尺巷最典型。清代康熙年间的宰相张英,他在家书中的题诗是:“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共同让出了一条六尺巷。徐州的一人巷,具有同曲异工之美。因巷子特窄,民谣称颂:“一人巷啊一人巷,一人走来,一人让。”时过境迁,一文亭、陶公阁、一人巷都已荡然无存,而地名故事作为非物质文化,都已化作精神财富,传承下来。
美人巷,谐音美仁巷,相传是由虞姬在此居住得名。刘邦赢得天下之后,追忆当年的彭城之战,说项羽“拘太公而不杀,虏吕后而不犯,三年留养,尤见性情。”可想而知,被俘虏的太公和吕后,少不了虞姬的照料。尤其感人的,还是她忠诚于爱情的故事。多年跟随项羽出征,侍侯在身边,至项羽兵败垓下,为让项羽放下拖累,冲出重围,虞姬甘愿自刎亡身。“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美仁巷的由来,诠释了这句哲理名言,突出一个“仁”字,寄寓着对虞姬人格魅力的敬仰。
九里山古歌谣摩崖石刻
徐州以“兵家必争之地”著称于世,地名就是一种印记。九里山前古战场,泛指徐州一带,是以徐州为战略中心的广大区域,因战争而名扬古今。九里山口建有一对汉阙,峭崖石刻上“九里山古战场”几个大字,后刻有施耐庵《水浒》中的那首山歌:“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这就是对九里山古战场的最好描述。相传九里山是楚汉鏖兵的战场。
有趣的是,徐州市区东南棠张乡的一些村庄,村名都起源于战争。铁营村,本是驻军的营盘;谷堆村,原为部队堆放粮草的地方;炉上村,曾设有熔炉,是制造兵器的军工作坊;马栏村,即驯练战马的场所。虽然当年的军事设施消失了,战火烽烟散尽了,而自古以战争设施确定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村里出铁匠、镟匠,据说,他们是古代兵工制作的传人。这些古代战争留迹,与明朝的历史有关系。朱元璋是开国皇帝,称明太祖,死后皇太子朱允玟继位,其叔父燕王朱棣篡夺皇位,称明成祖,迁都北京。徐州地处南北二京之间,战略意义十分重要,朱棣的兵马经由徐州之战进取南京,夺得皇位。朝廷在徐州设置的徐州卫、广运仓,在军事上、漕运上的作用,都位居全国首要地位。棠张乡是徐州府城的近郊,那些村庄当成军事要冲的往事,犹如历史长河的浪花,滚滚而过,沉淀下来的,唯有这些村庄的名字。由此,还能洞察古战场的蛛丝马迹。
王陵路的名称,更不寻常。“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灭秦战争和楚汉战争,在徐州一带成就一大批良臣武将,汉初功臣封侯,刘邦共封143人,仅沛县籍的就有23人。“五里三诸侯”的掌故,表露人才辈出的密度,安国侯王陵是“三诸侯”之一(另是颖阴侯灌婴、绛侯周勃)。王陵路南侧的王陵母墓,古冢绿树成荫,冢前筑有石坊和墓碑,镌刻着“汉安国侯太溥右丞相王陵母之墓”。地名与景观,弘扬一位巾帼英雄大义凛烈,无私无惧的精神。楚汉战争之际,王陵归汉,项羽劫持其母,企图逼降王陵。王母让使者转告儿子:切莫顾念母亲而动摇辅汉的决心。为断绝儿子的恋母之情,她拔剑自刎。从残酷的战争中,站立起一位宁死不屈的母亲。在中国历史上,王母伏剑、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齐名为“三个伟大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