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湖”区名考
盐城市下辖九个县(市)、区,其中之一为亭湖区,其前身为盐城市城区,“城区”其实也可以说没有区名。随着盐城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分片发展,合力建城”战略的大力实施,盐城市区迅速扩张,客观要求给“城区”冠以正式的名称,这就出现了盐城市亭湖区。2003年底至2004年初,经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批准,1983年初设立的盐城市城区更名为盐城市亭湖区。2004年3月盐城市亭湖区正式揭牌。但是,“城区”何以冠名或易名为“亭湖”,却有一番讲究。
“亭湖”的由来,首先与“盐”、“盐城”的建置有关。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始设盐渎县,既是当时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其临海的地理位置和海盐生产密切相关。当时盐渎县置一带的海盐生产量已相当可观,是所谓“煮海利兴,穿渠通运”,乃开挖盐渎(河)通运海盐。盐渎之所及,盐场处处,亭户灶民盐商众多。盐城市政协原副主席周梦庄老先生曾考证“煮盐的地方叫亭场,盐民叫亭户,又称灶户”。南朝梁时阮升的《南兖州记》记载盐城“有盐亭百二十三所,县人以渔盐为业……公私商运,舳舻来往,恒以千计”。北宋范仲淹修筑“范公堤”的原因就是当时海滨盐城之地,时有“风潮泛滥,淹没田产,毁坏亭灶”发生,而大堤筑成后,“障蔽潮汐,民得安居,农子盐课,两受其利”。因范公堤阻挡海潮入侵,原来堤内在土墩高地上靠海水煮盐为生的亭户,逐步在湖泊洼地周边筑圩开辟出大量的圩田稼种济生,在堤外则继续引海水煮盐。此时,官府专门在盐城设立监亭户(灶户),主要负责组织、督催亭户完成或超额完成官派煮盐任务,督促亭户及时纳盐,“以防私贩”。宋时盐城管辖范围就含有“伍佑、新兴两亭场”。随着海岸线的逐步东移,至明时盐城已离海达十里,在盐场和河道的环抱之中,登盐城城楼抬眼西望,过去的湖塘水乡多变成了绿野连畴的肥沃良田,举目东眺,仍然是白霜片片,海浪滔滔。明人杨于臣有《盐城》诗曰:“横海城盐渎,乃隔射湖层……环城列灶(亭)场,六月霜雪凝”。由此可见,“亭”和“湖”都有特定的时空背景,是先祖们在盐城这块土地上创造底蕴深厚的海盐文化的历史沉淀。
“亭湖”的由来,还跟著名爱国进步人士、革命烈士宋泽夫创办亭湖中学有联。宋泽夫先生一生耿介,刚正不阿,淡泊明志,志在兴办学校,惠嘉乡里子弟,除匪抗倭,造福桑梓民生。宋先生于1924年在其家乡盐城县秦南宋村创办私立中学时,就取名“亭湖”,旨在“慎终追远,不忘其本”。作为旧时进步学者乡绅,老先生似更明晰盐城悠久厚重的先辈海盐文化创业史故萃取此名。该校于1930年在城内箭道巷成立城区部,1933年,恢复乡校为第一院,以城校为第二院,1938年因日机轰炸,第二院停办,于乡校增设高中部。当时该校还建有中共亭湖中学支部,从事革命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自强不息追求民生幸福的精神财富。
“亭湖”区的由来,更与盐城核心区人文沿革与取名偏好一脉相承。盐城市城区长期是盐城市的主城区,而在城区之中箭道巷一带,又是古老的盐城中心区的一部分。盐城人积极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为让后代记住宋泽夫先生在城内箭道巷创办的亭湖中学这段历史,1993年当地政府将盐城市城区立新小学更名为盐城市亭湖小学,此名沿用至今。1958年当地政府建立亭湖居委会,进而1964年建立了亭湖街道办事处。盐城市城区更名前下辖有亭湖、文峰、先锋、城东四个街道办事处,“亭湖”可说是四分盐城(城区)有其一。很明显,取名“亭湖”与这一地情直接相关,是对盐城行署本土特色的自然延伸。加之“亭湖”一词朗朗上口,意境美妙,引人遐想。事实上,当初盐城市城区更名,政府还发动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提及不少其他名称,如“瓢城”,但终究不如“亭湖”而作罢。
当然,亭湖区的出现,也是盐城市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的直接体现。随着盐城市辖区由一个区变成两个区,就必须为“城区”冠名、更名。因此,盐城市人民政府盐政发〔2002〕210号《关于调整盐城市区行政区划的请示》中指出:“在现城区和盐都县基础上,按照建设大城市的要求,撤销盐都县,设立盐都区;城区更名为亭湖区,将盐都县步凤镇、伍佑镇、便仓镇划归亭湖区”。该请示还进一步阐明了“城区”更名“亭湖”的主要考量:“亭湖是盐城市区的一个老地名,湖光亭影是盐城一景。经查阅,与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无重名。所以,我们定名为亭湖区”。当年参与起草文件的一位老领导回忆,取“亭湖”名是因“亭湖”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亭湖”地段又曾是老城区的核心区域,而且全国所有县(市、区)的名称均无与“亭湖”重名。最后,在集中各方智慧的基础上,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取“亭湖”区名并上报。国务院2003年12月18日批准盐城市城区正式更名为亭湖区。江苏省政府2004年1月20日通知盐城市城区更名为盐城市亭湖区。2004年3月1日,盐城市亭湖区委、区政府隆重举行更名揭牌庆典仪式,亭湖区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