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志”载烽火 · 抗战记忆专题 >>> 烽火留声

① “一群小好汉”成长的摇篮——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

2025-08-15    



IMG_258


距离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在淮安大剧院首演已经过去了3年。这是一部为孩子写、给孩子看、由孩子演的儿童剧。新安小学还成立了小好汉宣讲团,走进场馆、校园、乡村、军营、社区,广泛宣讲新安旅行团的故事。现在的孩子们,沿着新安旅行团前辈当年的足迹,深入江苏的盐城、镇江、南京和安徽等地,以实践研学的方式传承弘扬“人小志气大,爱国走天下”的“新旅”光荣传统。


故事要从20世纪20年代末说起。当时,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1929年,在他的支持下,几位年轻的中共地下党员来到淮安,在河下古镇的新安会馆旧址上创办了新安小学。


这所学校与众不同,孩子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参与劳动——砌墙、编蒲包、养家禽、做粉笔……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并写下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中国,孩子们再也无法安心读书。1935年10月10日,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14名孩子组成新安旅行团,带着一台电影放映机、几部抗日影片和几十张救亡歌曲唱片,踏上了宣传抗日的漫漫征途。


IMG_259

1935年10月10日,新安旅行团从淮安出发前在学校礼堂前留影


这群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最大的19岁,最小的才12岁。他们穿着草鞋,背着雨伞,走遍大半个中国,行程5万多里,足迹遍布22个省市。在上海,他们接受了文艺培训,冼星海、吕骥等艺术家亲自指导他们唱歌、演戏;在绥远前线,他们冒着炮火慰问抗日将士;在武汉,周恩来同志亲切接见他们,称赞他们“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在桂林,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岩洞教育”,在七星岩的洞壁上写下:“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


新安旅行团成立前,汪达之曾将自己的想法和上海生活教育社的同仁进行了沟通。当时生活教育社的主要负责人丁华、王洞若等人,既是陶行知的学生和密友,又是上海左翼教师联合会中共地下党支部的主要成员。他们经过研究认为,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下,采用“旅行团”的名义,对外以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张和宣传孙中山“唤醒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遗教为宗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他们热情赞成,并多方出谋划策、尽力帮助筹建,使得新安旅行团奔赴全国的计划最终得以落实。这期间,田汉、陶行知作词,张曙谱曲,创作了一首《新安旅行团团歌》。这群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响救亡歌曲,用小小的身躯传递抗战信念。他们不仅是宣传队,更是战斗队。


IMG_260

在苏北坚持斗争的新安旅行团苏北分团在淮安留影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新安旅行团辗转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陈毅代军长和刘少奇政委亲自接见他们,鼓励他们“把抗日根据地的少年儿童都团结起来”。在盐阜地区,他们换上军装,组织起18万名儿童团员,站岗放哨、教农民识字、办报纸、演戏剧……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新安旅”,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盐阜三个旅,七旅八旅新安旅!” 


IMG_261

毛泽东给新安旅行团的复信


IMG_262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新安旅行团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新安旅行团的成员们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著名画家肖峰、舞蹈家舒巧、光学专家王山、核潜艇专家钱凌白……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1985年,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正式建立。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安小学的孩子们继承“新旅精神”,成立了“小讲解员”“小记者”等社团,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先辈的故事。 


2021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五(8)中队的少先队员们回信。去年,新安小学的师生们一起重温那封饱含嘱托与期望的回信,再次感受了那份激励与温暖。


80年了,新安旅行团的师生们,你们看见了吗?新安旅行团的风采依然熠熠生辉。当年的小好汉们用行动证明:年龄虽小,志气不小;力量虽微,信念不移。让我们记住这群“小好汉”,让他们的故事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来源:《江苏地方志 · 红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