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志”载烽火 · 抗战记忆专题 >>> 烽火留声

⑮”著名抗日英雄群体“——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

2025-08-29    


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风尘,走进一段被硝烟熏染的岁月,致敬一群用血肉之躯守护家国尊严的英雄。他们,是“青口十八勇士”。青口镇,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是一座濒临黄海的小镇。它地处青口河下游,海州湾畔,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80多年前,这片土地因为一场浴血奋战而永载史册。


image.png

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


时间回到1941年春,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最艰苦的阶段。为了粉碎侵华日军的“治安强化运动”,以及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八路军115师决定东进滨海,发起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青口战役。青口战役由八路军115师教导第二旅与山东纵队第二旅共同参与,指挥部由教导二旅旅长曾国华、政委符竹庭,以及山东纵队二旅旅长孙继先、政委江华组成。他们统筹调度、精密部署,力图打破敌人封锁,打通山东与华中新四军之间的海上联络。


3月19日晚,战役打响。八路军部队从海头镇起始,一路连克兴庄、寺后、大沟南、下口等伪据点,所向披靡。25日晚10点,部队对青口发起总攻。突击队用炸药包炸开小东门,主力部队迅速突入,与敌人展开惨烈巷战,一举攻克伪保安总队、伪警察局、军火库,缴获大批军用物资,重创敌军。此次青口大捷,击毙日伪200多人,俘虏伪军800多人,成功扩大了滨海抗日根据地。这一仗,为我军在敌后抗战打开了新局面,也奠定了罗荣桓、陈光等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在滨海长驻的基础。


而在战役最为惨烈的尾声,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场景,在青口镇火叉巷悄然上演。3月26日凌晨,战斗任务完成,主力部队按计划撤退。但此时,教导2旅1营1连7班的战士们却被日伪军团团包围。他们的任务,是掩护大部队安全撤出。7班机枪班长原飞友带着战士们退守到火叉巷一处院落,坚守阵地。枪声此起彼伏,硝烟弥漫。在紧邻的院子里,是同连的1排排长赵本源率领的2班,也在死战不退。两班战士凿墙会合,十八位勇士并肩作战。他们有个共同的目标:敌人不到二三十米内,绝不开枪。他们用有限的子弹,造成最大杀伤。敌人一靠近就被击毙,一时间,日伪军不敢靠前。弹药即将耗尽,鲜血染红衣襟,十八位勇士却无一人退缩。赵本源排长腹部中弹,濒临昏厥,他紧握战友的手,用尽最后力气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饮弹自尽。腿部重伤的副班长,为不拖累战友,也选择自戕殉国。原飞友把机枪拆解,丢弃零件,只留一句话:“人可以死,但枪不能留给敌人!”——枪毁了,子弹打光了,可战士的意志比钢铁还坚强。


八位战士换上便装躲入百姓家中,为避免连累群众,他们再次挺身而出,和日伪军厮杀,最终力竭被俘。6天后,战士孟兆阁挣脱绳索并救出原飞友、孙玉琨、李会元3人并逃脱。孙玉琨、李会元脱逃后下落不明,原飞友因伤势过重牺牲,仅孟兆阁在伤愈后重返战场,于1944年在石沟崖英勇牺牲,完成了他未竟的誓言。马培真、孙洪太、何北生、张秀阁后被敌杀害。他们,是铁骨铮铮的军人,是用生命写下忠诚的民族脊梁。他们,就是青口十八勇士!


1941年5月,八路军战地记者白刃在医院采访了幸存的孟兆阁,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纪实文学《十八勇士》。自此,这十八个名字传遍前线,响彻军中。1942年,八路军教导2旅在抗日山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祭奠这些英烈的忠魂。1944年,“青口十八勇士连”正式授旗成立。


image.png

“青口十八勇士”的荣誉战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受阅部队将士高高擎起


1991年7月1日,赣榆县人民政府在火叉巷建立了“十八勇士纪念地”碑,以铭记这场浩气长存的战斗。2015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青口十八勇士”的战旗再次高高飘扬,接受人民的检阅。


2017年3月26日,占地1160平方米、集图文展览与沉浸体验于一体的“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在火叉巷正式落成开放。馆内展陈用沙盘模型、主题浮雕、实物展品、互动屏幕,再现当年那场血与火的生死搏杀。纪念馆不仅是缅怀的场所,更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向后来者诉说:什么叫信仰,什么是英雄。


80年了,您看见了吗?十八名勇士,十八面不倒的旗帜,屹立昂扬。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挡住了敌人的子弹;他们用不屈的意志,守住了民族的尊严。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铭记历史,不忘英魂。让我们共举信仰之火,传承不朽精神,致敬英雄!


来源:《江苏地方志 · 红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