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志”载烽火 · 抗战记忆专题 >>> 烽火留声

⑯抗战时期敌后抗日生命线——苏鲁交通线

2025-08-30    


苏鲁交通线上的战士们,你们看见了吗?曾经连接江苏省和山东省之间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如今发展状况非常迅速:铁路网络高速化、网络化、便捷化;公路网络高等级化、密集化;水路运输港口优势突出,内河航运升级;航空运输做到枢纽辐射。


image.png

苏鲁交通线示意图


曾经在苏鲁交通线上的城市:徐州、连云港、临沂、日照、青岛、济南等都在积极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整合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提升整体运输效率和便捷性。新时代的苏鲁交通线将继续朝着更快速、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发展,为两省乃至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交通支撑。这条历史上承载着红色记忆的“交通线”,如今已成为驱动区域繁荣的现代综合运输大走廊。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80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日寇铁蹄肆虐的华中与华北之间,有一条用鲜血和忠诚铸就的“抗日生命线”——它,就是苏鲁交通线。


1940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随着徐州沦陷,中共原有的地下交通线被日军斩断,华中与华北的联络被迫依靠危险的海上通道。一次次的沉船事故,让党中央下定决心——必须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重新开辟一条陆上动脉。


1941年春天,山东分局与华中局的代表在油灯下展开一张斑驳的地图。他们的手指划过陇海铁路两侧的东海、海陵两县,最终勾勒出一条纵贯南北的“红色经络”:北起临沭夏庄,南抵盐阜淮海,中间以彭宅村、赵庄为枢纽,东西两线如利剑般插入敌占区。 东海、海陵军民为保护苏鲁交通线与日伪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许多革命勇士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2年8月,担任中共陇南区秘密交通员的吴廷阳不幸被捕,日伪军先是把他关押在炮楼内,让他交出所掌握的共产党员名单。在遭到拒绝后,敌人又用“老虎凳”、不让吃饭、鞭打等残酷手段对吴廷阳进行反复折磨,逼他开口。有一次,敌人还把吴廷阳押到刑场“陪斩”加以恐吓,但吴廷阳始终严守党的秘密。敌人见硬的不行,又让他的一个亲戚去劝降,仍然一无所获。


同年10月27日,吴廷阳被敌人残忍杀害。


钮永珍、王思富是石湖乡小娄村地下交通站站长王品三发展的两名地下交通员。经中共地下组织打通各个关节,1941年秋天,钮永珍、王思富分别当上了正、副伪保长,并取得日伪的信任,为交通站的活动提供了较大方便,交通站也有了稳固的落脚点。钮永珍和王思富经常利用保长的身份,掩护南来北往的抗日干部,同时探听敌情,传送情报,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掩护等任务。1945年7月的一个晚上,钮永珍和王思富携带传单和标语沿铁路去阿湖车站散发、张贴,行至楚团村村西时遭日军机枪扫射,当即中弹,光荣牺牲。


image.png

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后与山 东分局领导合影(前排左起:黎玉、 刘少奇、肖华、罗荣桓)


苏鲁交通线上传递的不仅是生命,更是火种。刘少奇同志1942年穿越封锁时,随身携带着整顿山东党组织的指示;罗荣桓将军1943年抱病往返,在担架上签发反“扫荡”命令;100多名新四军干部从这里走向延安,他们的脚步声化作抗战最强音。


据档案记载,仅《真理》这份刊物就通过苏鲁交通线传递了3700多份。当山东的战士读着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时,他们不知道,这些纸张曾藏在农妇的锅灰里、孩童的棉袄中,甚至伪军“孝敬”给“太君”的糕点盒底层。


8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乘坐高铁疾驰过陇海线时,可曾看见那些匍匐在麦田里的背影?可曾听见铁轨下依然跳动的心音?


80年了,您看见了吗?这条用23处交通站、148名烈士铸就的苏鲁交通线,如今已化作无形的精神之路。


来源:《江苏地方志 · 红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