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志”载烽火 · 抗战记忆专题 >>> 烽火留声

⑳见证日军向新四军大规模投降——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

2025-09-03    


今天,我们的脚步落在江苏高邮,一座运河畔的古城。在高邮熙和巷70号,矗立着一座意义非凡的建筑——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它无声诉说着一段鲜为人知却气壮山河的历史。1945年寒冬,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四军举行了最大规模的受降仪式,同时也是日寇向中国投降的最后一次受降仪式。而这场受降,距离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已经过去了漫长的四个多月。


时针拨回到1945年12月。当世界已庆祝和平,当南京、芷江的受降仪式早已结束,距离扬州仅60多公里的高邮城,却依然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下。近千名装备精良的日军和数千伪军,凭借高邮高厚的城墙、环抱的河湖,以及他们强拆民房、驱役十万民工新筑的十余公里坚固城垣和无数碉堡,负隅顽抗。更令人愤慨的是,国民党政府竟向日伪军发出密令:不许向八路军和新四军投降。城内的敌人气焰嚣张,对新四军令其投降的通牒置若罔闻,甚至残忍杀害了前去劝降的投诚人员,将头颅抛掷城外。高邮,成了华中大地上一个顽固的、流着脓血的战争疮疤。国民党虎视眈眈,声称“占领高邮,即可长驱直捣两淮”。


解放高邮,刻不容缓!面对危局,深谋远虑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集中兵力,发起高邮战役,拔除这颗毒钉。获得批准后,一场周密部署的战役拉开帷幕。粟裕命令战将陶勇率领第八纵队主力,必须在六天内攻克高邮。


image.png

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


1945年12月19日,夜幕降临,寒风刺骨。华野第七、第八纵队及苏中军区共十五个团的勇士们,在南北四十公里、东西二十公里的战线上,向高邮城外围发起了雷霆般的总攻。战斗异常激烈,至次日中午,我军已如两把铁钳,牢牢控制了城南关、北关,兵锋直指城墙,第一阶段作战目标胜利达成。高邮城,已被我英勇的新四军铁桶般围住。


龟缩在坚固城防里的敌人,妄图凭借高墙深河和密集工事死守。强攻必然代价巨大。智慧的新四军,同时展开了强大的心理攻势。十几位“日本反战同盟”的同志来到前线。他们用大喇叭向城内守军宣读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留声机里,一遍遍播放着《支那之夜》《思乡曲》等日本士兵熟悉的旋律。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我们的“风筝传单”——巨大的牛皮纸风筝载着一包包传单,如白色信鸽飞临高邮上空。等线香燃断绳索,传单如雪片般纷纷扬扬,飘落在城内的每一个角落。攻心战,奏效了。封锁被彻底撕碎,日军士兵终于知道天皇早已投降,军心瞬间瓦解。两个绝望的日本士兵趁夜溜出城,向我军投降,证实了城内的混乱与绝望。


新四军的围困成效显著,城破在望。坐不住的国民党当局一面急令高邮日伪军“固守待援”,一面悍然派兵勾结日伪军,企图沿运河北上,解高邮之围。国民党战机在高邮上空盘旋扫射,形势骤然万分危急。“漆黑的夜,伸手不见五指,天空不住地下着雨;我们的任务,是要从高邮城西北角突上城墙。”甄为民采写的新闻特写《突破西城头》再现了战士们登云梯、爬城头,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的壮烈情景。


时不我待!12月25日,攻城的命令在雨夜中下达,大雨滂沱,夜幕如墨。三颗绿色的信号弹撕裂黑暗,照亮了冲锋的道路。第八纵队六个团的勇士们,如猛虎下山,向高邮城发起了最后的、也是最猛烈的攻击。他们顶着如注的暴雨,蹚过冰冷的护城河,将云梯毅然靠上三丈高的城墙。手榴弹在城头炸开,烟雾弥漫,无畏的战士们迎着敌人的子弹和刺刀,前仆后继,奋力登城。枪声、爆炸声、怒吼声、白刃格斗的铿锵声,震动了古老的城墙。一个突破口,被英勇的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撕开了,钢铁洪流,涌入城中。当突击队的枪口指向日军司令部“洪部大楼”时,顽抗的枪声终于停歇了。一面白旗,在昏暗的晨曦中无力地摇晃。天将破晓,粟裕司令员亲临这座曾为日军巢穴的礼堂。随后,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作为新四军的全权代表,昂首步入日军司令部,主持受降。


image.png

抗战最后一役受降仪式(绘画)


在铺着黄军毯的长桌前,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受降仪式开始了。韩念龙主任端坐正中。长桌左边,站立着我军威武的指战员代表。右边则是垂头丧气的两排日军军官。日军军官呈上花名册和军械册,大佐岩崎向韩念龙敬礼后,恭敬地双手奉上。韩念龙主任宣布了三条纪律:日军官兵回原处待命,不得外出;战死者可按日本习俗火化,骨灰可带回;伤者由我方协同救治。简短而庄严的仪式,宣告了高邮城日伪统治的彻底终结。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受降仪式,也是整个中国战场上,日军向中国抗日武装投降的最后一次正式仪式。


高邮战役,自1945年12月19日打响,至12月26日凌晨胜利结束。我军以伤亡六百多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10多人,俘虏900人;歼灭伪军5000多人,俘虏3500多人;缴获火炮60多门,枪支4300多支,军需物资堆积如山。高邮,这座被日寇蹂躏、被伪军盘踞的古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它成为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


时光荏苒,硝烟散尽。今天,在当年见证受降的“洪部大楼”旧址上,建成了占地广阔的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入口处,一条曲折的甬道,象征着抗战的艰难历程,两侧铁铸浮雕铭刻着从九一八到日本递交降书的重要瞬间。走出甬道,豁然开朗的胜利广场上,“胜利时刻”主雕塑巍然屹立——抽象的国旗剪影下,是象征苏北水乡的芦苇浮雕,五名新四军战士欢庆胜利的形象栩栩如生,直击人心。那座三层洋楼上,“礼堂”二字依旧清晰,门旁悬挂的“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牌匾,无声诉说着这里曾发生的一切。馆内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将战前形势、粟裕的运筹帷幄、惨烈的战役过程、那场永载史册的受降仪式以及战役的伟大意义,一一呈现。


历史不会忘记,高邮城头那雨夜中的冲锋;历史不会忘记,“洪部大楼”里那场终结侵略的最后受降;历史更不会忘记,是谁在民族危亡之际砥柱中流,是谁收复了这象征着抗战彻底胜利的最后一座城市。


80年了,您看见了吗?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如同一座永恒的丰碑,它告诉我们:和平,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胜利的旗帜,必须由不屈的脊梁来高高擎起!


来源:《江苏地方志 · 红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