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志”载烽火 · 抗战记忆专题 >>> 烽火留声

⑲华中抗日反攻的揭幕战——“车桥战役”的发生地车桥

2025-09-02    


这里是苏中平原,1944年初春的深夜。寒气未散,淮安、阜宁、宝应三地交界的车桥镇,被日伪军的碉堡和深壕紧紧箍住。53座碉堡、两丈高墙、一丈五宽的壕沟……日军一个小队和伪军一个大队,约500人,盘踞在这方寸之地。他们狂妄叫嚣:“若新四军能攻下车桥,则自愿退出苏中。”车桥,像一颗毒钉,死死楔在新四军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根据地之间,扼住了协同作战的咽喉。


1943年秋,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冒险穿越敌占区,从泾河平桥到淮安,亲自勘察车桥地形。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1944年2月,苏中区党委扩大会议上,粟裕的声音掷地有声:在相持中,必须争取局部反攻。目标——车桥!


image.png

image.png

车桥战役陈列室内部


战役重担,落在了粟裕的肩上,前线指挥则由副师长叶飞担纲。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形成:攻坚与打援并举,一支部队强攻车桥,两支劲旅设伏打援,先克车桥,再扫泾口。


1944年3月5日凌晨1点50分,车桥镇外,枪炮撕裂沉寂。新四军一师三旅旅长陶勇指挥的第二纵队,化作两把尖刀,南北同向刺向日伪心脏。突击队员跃入冰冷刺骨的外壕,十架云梯瞬间架上高墙。“飞将军”陈福田,这位六连的勇士,腰间捆满手榴弹,迎着弹雨,孤身攀上碉堡顶。一串手榴弹,带着复仇的怒火,狠狠砸进敌堡。火光冲天,顽敌灰飞烟灭。仅仅半小时,新四军勇士突破围壕,席卷全镇街道,将残敌分割包围。战至5号上午,喜讯飞传。新四军三师参谋长洪学智、副旅长胡炳云飞马而至,带来了三师攻克朱圩子的捷报,北面威胁解除。陶勇、洪学智并肩指挥,下午3点半,向车桥核心工事发起最后猛攻。


日军小队大部被歼,仅余残寇负隅顽抗。车桥激战正酣,西北芦家滩,打援战场已成焦点。这里地势险要——南有湍急涧河,北是茫茫芦苇草荡,中间仅一条公路穿过,形如口袋。新四军一团三营早已严阵以待,地雷密布。下午3点,淮阴等地700多日伪援军,乘着汽车,一头扎进了死亡陷阱。韩庄、芦家滩,我军阻击顽强,地雷阵轰然怒吼,60多名敌人瞬间毙命。下午4点,第二批援敌扑来。我军发挥近战、夜战之长,搅得敌人晕头转向。惨烈的白刃战随即展开,寒光闪处,又有60多敌兵被逼入坟地雷区。初春的芦苇荡,冰面未消。溃逃的日军深陷泥淖,成了绝好的靶子。我军当机立断——火攻!烈焰腾空,吞噬芦苇,也吞噬着侵略者的退路。日军指挥官、第六十五师团第七十二旅团三泽大佐当场毙命,残敌仓皇逃向小马庄。


image.png

车桥之役(绘画)


3月6日凌晨3点,第3批120多名援敌摸进小马庄。此时车桥守敌已被全歼。躲藏于此的一小股日军,妄图与援军会合,却早被我军锁定。绝望的小队长山本一三,带着最后11名士兵,跪地投降。华中战场上,一次生俘日军24人的新纪录,就此诞生!一天一夜浴血奋战,车桥战役大获全胜,歼灭日军465人,伪军483人,生俘日军24人,摧毁碉堡53座,缴获平射炮两门及军械无数。正如第18集团军总政治部评价:“这是1944年以前,在一次战役中生俘日军最多的一次。”延安的嘉奖电飞驰而至,刘少奇、陈毅盛赞:“车桥之役,连战皆捷,斩获奇巨……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新华社的捷报传遍全国,《解放日报》社论欢呼胜利。


胜利的旗帜,浸染着英雄的鲜血。53位新四军指战员长眠于此,185人光荣负伤。日本反战同盟的战士松野觉,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image.png

车桥战役纪念广场外景


80载光阴流转,在车桥镇西北,富福北路旁,车桥战役纪念广场静静矗立。这里,曾是一片9亩的烈士陵园,由淮安县委、县政府于1976年建成。粟裕将军亲寄史料,叶飞将军题写碑文:“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2014年,为纪念车桥战役胜利70周年,这里升级为集纪念、教育、实境课堂于一体的开放式广场。


步入广场,卧碑上“车桥战役纪念广场”的文字由朱文泉上将题写。修葺一新的纪念碑,镌刻着叶飞将军的手书。护碑亭内,碑体一面是粟裕将军亲自撰写的《车桥战役简要经过》,一面铭记着部分烈士的英名。陈列室与影视厅,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45米长的碑廊,33块石碑,汇聚了粟裕、叶飞两位将军的墨宝,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的题词,共和国将军们和淮安书法家们的敬意。从1987年的市级文保,到1999年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2010年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到202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设施纪念地,这里承载的荣光与记忆,日益厚重。


车桥一役,绝非寻常胜利。它一举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的联系,苏中根据地从此根深叶茂。日伪精心策划的“清乡”“屯垦”化为泡影,华中战场,由此迎来战略反攻的曙光。这是一次铁与血的洗礼,是智慧与勇气的交响。当被俘的日军炮兵中尉山本一三低头承认“犯了轻视新四军的错误”,当一等兵水野正一由衷赞叹“佩服新四军作战巧妙”,当伍长石田光夫悲叹“日本兵战斗意志······完完全全比新四军低下”时,侵略者已然看到末路。


80年过去了,您看见了吗?硝烟散尽,大地重归安宁。然而,那穿越时空的冲锋号角,那气壮山河的呐喊,那用生命熔铸的不屈信念——您,感受到了吗?车桥的英魂,铸就的不仅是胜利的丰碑,更是民族精神永恒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


来源:《江苏地方志 · 红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