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志”载烽火 · 抗战记忆专题 >>> 抗战志略

⑰ 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2025-08-2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江苏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开展文化战线的斗争。党组织通过建立和发展文化统一战线,团结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和各阶层人士投身抗日文化运动,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使文艺成为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开辟敌后战场以后,抗日文化运动逐步发展起来。在苏南、淮南等较早开辟的地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把抗战的报刊书籍散发到抗日军民手中;依靠各地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艺宣传活动,并建立了一批读报小组、识字班和俱乐部,使广大群众了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如作家丘东平在苏南茅山根据地创作了《东湾日军据点的毁灭》《逃出顽固分子的毒手》等报告文学,先后发表在由茅盾主编的《时论丛刊》《文学月报》等刊物上。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auniaFyfFIL3fibdUibzukqy24rCywyPrOLCgTgKk4mpSmEItUYrCvibu3Te9zQqDSpLujoL0xw2Vic7DuKrnUphbg/640?wx_fmt=jpeg&from=appmsg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内部


各地普遍重视出版抗日报刊的工作。在淮南津浦路东地区根据地开辟不久即出版《抗敌报(江北版)》《新民主报》《新路东》等报纸;在苏南地区出版《前进报》《突击报》《前驱报》《大众报》等报纸;东路地区还在1940年5月成立了江南社,出版发行了大量抗日的进步书籍和学习资料,供根据地军民学习使用。淮北根据地出版《团结报》;湖西根据地出版《湖西日报》。1940年春,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各根据地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汪宣传高潮。1940年夏秋,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团长朱克靖率领下,由皖南军部抵达苏中地区,创作《勇敢队之歌》《黄桥烧饼歌》等许多优秀作品。


从皖南事变到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是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时期。为了反对日伪和顽固派的阴谋,中共中央强调党的文化政策“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的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应容许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教育家、文化人、记者、学者、技术家来根据地和我们合作,办学、办报、做事”。刘少奇、陈毅等人抓住华中敌后抗战局面业已打开的有利时机,亲自领导了建立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工作。


1940年10月下旬,陈毅在海安主持召开文化人座谈会,欢迎刚从上海抵达苏北的许幸之等一批文化人。陈毅在会上发出“为开展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化运动而斗争”的号召。1941年4月16日,在刘少奇、陈毅的倡导下,苏北文化协会代表大会在盐城召开。刘少奇在会上发表题为《苏北文协任务》的演讲,华中局宣传部副部长彭康在会上作《开展苏北文化运动,为巩固新民主主义根据地而斗争》的报告。会议还通过了《苏北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苏北文化协会简章》《苏北文化协会工作纲领》等文件。在苏北文化协会的带动下,苏北根据地的戏剧、歌咏、木刻、诗歌等协会也先后成立。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auniaFyfFIL3fibdUibzukqy24rCywyPrO4f5iaWZgZOnWZ2vtwZ5OrdKIr3tfw5lnnHNQ8uUR9fPhwSDWyTyO7M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曲江楼门厅


刘少奇、陈毅等人十分重视文化宣传阵地的开拓和文化宣传队伍的建设。1940年12月2日,中原局移驻盐城后不久,即公开出版发行中原局机关报《江淮日报》,刘少奇兼任报社社长。有大批文化人和知识青年从敌占区及大后方来到苏北、苏中等地参加抗日。1941年2月8日,鲁艺华中分院在盐城成立,刘少奇、彭康分别担任院长、副院长,下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还设有普通班和实验剧团。教职员为了实现“培养文化艺术人才,适应抗战建国需要”的办学宗旨,踊跃投入抗日文艺宣传活动。仅半年时间,就排演了《皖南一家》《重庆交响乐》《惊弓之鸟》《撤退以后》《扬子江暴风雨》《反投降》等一批优秀剧目。1941年7月下旬,鲁艺华中分院师生投入了反“扫荡”斗争。24日凌晨,由教导主任丘东平、教务科长孟波率领的第二队师生200多人在北秦庄(今属建湖县)被日伪军包围。经殊死战斗,大部分师生突围成功,而丘东平、戏剧家许晴、新安旅行团总干事张平等20余名师生壮烈牺牲。8月下旬,为适应严酷的反“扫荡”环境,华中局决定解散鲁艺华中分院,将原音乐系、美术系部分师生组成新四军鲁迅艺术工作团;原文学系、戏剧系部分师生组成新四军第三师鲁迅艺术工作团;另有部分学员分散到各地区和各部门,充实文艺宣传队伍。


1942年夏,华中局和新四军领导人为了促进来自敌占区和大后方文化界人士的学习和工作,在阜宁县建立起“文化村”,让许多文化人集中于此,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交流思想和学术观点。同年10月,为了团结更多的文化界人士参加抗日,经陈毅倡议,又在“文化村”里成立了湖海艺文社。第一批入社者就有42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各界著名人士。《新知识》杂志专辟“湖海诗文选”栏目,集中发表社员的作品。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得到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有力支持。南方局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将一些在大后方遭受国民党当局限制和迫害的文化界人士输送到苏北等根据地。皖南事变以后,正在桂林的新安旅行团遭到特务的监视和威胁,无法继续活动。为此,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将新旅分成若干小组,秘密转移到苏北根据地,刘少奇、陈毅等人亲切接见新旅全体团员,交给他们“组织十万儿童”的新任务。新旅除正常的抗日文艺宣传外,还创办《儿童生活》《儿童画报》《儿童文娛》《每月新歌》等报纸刊物,文艺宣传也在电影、幻灯、歌舞等原有形式的基础上,增添了扭秧歌、地方戏剧等苏北人民喜闻乐见的新内容。到抗战胜利前夕,新旅仅在盐阜区就组织起18万儿童,出色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1941年5月,作曲家贺绿汀从重庆辗转抵达苏北根据地。他在鲁艺华中分院和新四军鲁迅艺术工作团担任音乐教授,不仅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而且创作了《垦春泥》《新世纪前奏曲》等广为流传的歌曲。1942年初,记者范长江从桂林来到苏北根据地,撰写了许多反映新四军和根据地斗争情况的报道,让全国军民更好地了解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真实情况。作家阿英(钱杏邨)举家从上海来到苏北根据地,担任《新知识》杂志主编。他热心为地方文工团、剧团编写剧本、排演戏剧,编成《盐阜民族英雄传》。1942年10月,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来到苏中、苏北根据地,参加了盐阜区的反“扫荡”斗争,与抗日军民结下了深厚情谊。1943年3月,邹韬奋因患脑癌返回上海。病危之际,他郑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表示“要死在苏北,死在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共中央根据他的请求,追认他为中共式党员。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到抗战胜利,是抗日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时期。1943年春夏,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后,立刻在江苏各根据地文艺界产生巨大反响。9月,新四军政治部发出《关于开展部队文艺工作的指示》,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政治部印发了《党的文艺政策》一书,其他各根据地也下达了学习和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示。部队和地方文艺工作者掀起认真学习党的文艺政策,转变立场和文风的高潮。新四军二师和淮南根据地各专业文艺团体纷纷下乡、下连队体验生活,学习并挖掘民间艺术,进行戏剧大众化民族化的探索。1943年12月,华中局决定以淮南路东地区为实验区,首先从报刊和戏剧两方面着手,探索为工农兵服务新路子,并派范长江协助淮南区党委开展群众文艺实验工作。1944年1月,淮南区党委召开文艺座谈会,淮南路东专员公署也召开第一届民间艺人代表大会,交流民间艺术。在专业文艺团体的帮助下,群众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普遍开展,蔚成风气。1944年底,淮南路东地区共有农民剧团300多个,群众戏剧工作者1000余人。


淮南路东文艺实验区的经验经华中局推广后,各地的文化工作在向群众普及和为群众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随着各地反“扫荡”和反“清乡”斗争的胜利,根据地的环境相对稳定,群众性的文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业余剧团迅速发展起来。1944年9月,苏北盐阜区对所属九县的文工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集训,并成立盐阜区戏剧工作者联合会,以加强对农村戏剧运动的指导。在1945年新年和春节期间,各县不仅开展文艺大会演,而且分别召开由农村剧团团长、导演、小学教师、民间艺人等参加的文娱活动分子大会,研讨农村戏剧运动中的问题,布置各项具体任务,全区的农村戏剧运动出现了高潮。盐阜区在1944年和1945年两年中,共组织农村剧团685个、儿童剧团161个、妇女剧团56个、秧歌队823个,参加人数达23934人,其中妇女占6601人。自编剧本950本,演出8260次,观众达473万多人。此外,各县文工团演出516场,观众达82万多人。


为迎接抗战胜利,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在党内滋长,党中央号召全党学习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运用文艺的形式,把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搬上舞台。阿英创作五幕历史话剧《李闯王》,新四军三师八旅文工团和四师拂晓剧团分别在苏北、淮北上演该剧。李一氓编写反映同一主题的新编京剧《九宫山》,由淮海实验剧团演出。夏征农、吴天石、沈西蒙等人合作创作大型古装话剧《甲申记》,由苏中公学前线剧团演出。这些演出对配合各地的整风学习运动起到积极效果。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auniaFyfFIL3fibdUibzukqy24rCywyPrOFVpH2yUtL3DONSKAxzzQXwJTgTt7ZialianeibGOyFrmibjdj9UlPNXR7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


战争使江苏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的破坏。据淮北苏皖边区的统计,抗战前夕这里有40所完小、160所初小和38所短小,在日军侵占这一地区时就破坏学校208所。日军为了强化殖民统治,竭力在其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而国民党江苏省行政当局却以经费不足为藉口,放弃对教育工作的管理。这样,恢复和兴办学校,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就落在抗日民主政府的身上。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巩固和改革三个阶段。


194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抗日民主地区的国民教育的指示》。各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以后,立即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着手恢复因战争动乱而停办的学校。1940年春,皖东北根据地即在半城镇召开了第一次教育行政会议,号召各地迅速恢复学校。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皖东北地区的学校由沦陷之初的30所,恢复为109所。到1941年秋,全区小学已达358所。不仅恢复了原有的学校,而且新办了102所。苏南东路根据地于1940年秋成立了东路教育委员会,颁行《东路小学暂行规程》,开展恢复原有学校、改造私塾和培训师资的工作。到1941年春,仅澄锡虞地区就恢复了400余所小学、8所中学,教职员1200多人。


在发展中小学国民教育的同时,抗日民主政府还注意抓好社会教育工作。针对根据地大多数地区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状况,从1942年冬起,各地普遍开展以“扫除文盲,提高民众政治文化水平”为目的的冬学运动。冬学运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扫盲识字班、农民夜校、工人夜校、妇女识字班、读报组、农民俱乐部、农民茶馆等。冬学内容既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编印的《冬学课本》《扫盲课本》,也有时事政治、生产知识、珠算、记账、应用文、歌咏游戏等多项内容。在苏南根据地的金坛县第一期冬学就办了70多所,入校学习的达4000余人。1945年,苏中根据地东台县共有乡学84所、村学2266所,参加冬学的人数达5万人。


1944年夏,江苏各根据地在取得反“扫荡”、反磨擦、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后,开始进入教育改革的阶段。各地先后召开教育会议,认真讨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并从各地实际出发,研究贯彻党的教育改革方针及具体措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改革的精神修定或重新制定了教育方面的各种法规条例,编写各种新教材,同时增加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把根据地自己培养出来的教师充实到教育战线,努力多培养根据地建设所需要的财经、农业、医护和师范等各类专门人才。据1944年的统计,盐阜根据地已有小学1186所、在校学生67453人,中学及中等专门学校13所、在校学生1878人。苏南根据地有小学895所、在校学生75611人,中学34所、在校学生4452人。1944年冬,华中局还创办了华中建设大学,第一期学员有600余人,开设民政、民运、财经和文教四个系,还设有高干班和区干班,成为华中解放区创办的最高学府。


来源:《江苏省志·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纪略》《中共江苏地方史·第一卷(192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