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绘南都繁会 再现金陵神韵
源远流长话文脉
署名明代仇英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展现的是600年前永乐年间,秦淮河上巳节的热闹景象。画中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行人摩肩接踵,广告林林总总。两岸城门、寺庙、官衙、民居、戏台、牌坊、水榭,层叠毗连;金店、银店、药店、茶庄、浴室,鸡行、鸭行、猪行、羊行、粮行、油行、谷行,应有尽有,109家店肆、1000多个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物,栩栩如生……
以上全景式的写实画卷,被后世称为南京版的《清明上河图》。而画卷上的秦淮河,正是从门东、门西地区逶迤而过,流淌着一幅繁华、富庶的城南市井生活画面!
在当代南京文化地理上,千秋门东、门西区域是绝版的人文金地;在当代中国文化地理上,千秋门东、门西区域同样是绝少的人文金地。
自五代杨吴扩建金陵城以后,尤其是明代兴建聚宝门(中华门)以后,聚宝门向北延伸的中轴线两侧始有“门东”“门西”之别。
现今的门东、门西两大区域,总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明清以来,其街巷肌理总体未变,基本保存了古街老巷的经纬格局。传统意义上的门东地区,其范围东至江宁路明城墙,南到边营城墙,西接中华路,北抵长乐路。该区域现有的历史街区尚能体现一定历史风貌的,主要集中在马道街以南一带。而传统意义上的门西地区,是指中华路以西的区域,大致范围有两种说法:一为“大门西”之说,即东至中华路,南、西两面到明城墙,北抵升州路;二为“小门西”之说,即东至中华路,南、西两边到明城墙,北抵集庆路、长乐路。
门东、门西两大区域,是老南京历史街区的孤本,具有较高的人文研究、保护与复兴价值。
商肆贸易,兴旺发达。从战国、六朝至明清,这里一直是南京手工业和商业繁华之地,各类专业市场得到蓬勃发展。
佳园名台,闻名遐迩。杏花村、凤凰台、芥子园等众多名胜,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闻名的文化胜迹。
佛教烟云,千古飘逸。“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瓦官寺、光宅寺、正觉寺等佛教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人大家,群星璀璨。历史上无数的大诗人、大词人、大画家、大书法家纷至沓来,为南京文化渲染了绚烂的亮色。
民风民俗,多姿多彩。老城南的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习俗薪尽火传,体现了鲜明的工艺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
名宅旧居,星罗棋布。张昭、顾恺之、陆机、谢玄、智顗大师、顾起元、邓廷桢、沈万三等诸多名人雅居此域。
古街幽巷,意境悠远。这里的街巷曲曲弯弯,历史悠长,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是一段历史,都有一个传说。
明城淮水,钟于一处。在雄伟的明城墙和温婉的十里秦淮之间,便是门东、门西这块充满历史韵致的所在。
门东、门西在历史时空上,与南京古城,与长干故里,与明代城墙和十里秦淮关系紧密。
它是金陵古都的城市之根。被史家称为金陵建城肇始的古越城,坐落在门东、门西的不远处。千秋之间,这里一直是它最早的、最丰富的人文荟萃之地。故而,一些文人和城南民众皆曰:“门东、门西乃是古都南京的城市之根!”
它是长干故里的核心之地。长干里是南京古城的诞生地。李白等许多文人大家都曾以“长干里”为题,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古有“东长干”和“大长干”“小长干”之分,门东属“东长干”,门西属“小长干”。自建城以来,这里一直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域。
它是明城墙下的人文之薮。明城墙下的门东、门西,一直是南京城的宝地。老门东牌坊上有一副楹联:“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合书千载大文章。”千百年来,这里成为将相之雅居,文人之乐园,商贾之福地,百姓之天堂。在此文气飘逸的地方,“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
它是十里秦淮的繁华之境。内秦淮河从门东、门西穿境流过,一衣带水。该地区的游冶、茶楼、酒肆、寺庙、园林、科考、文学、戏曲、商贸及吏民杂居的图景,繁盛之极,构成一幅闻名遐迩的“南都繁会图”。
门东、门西风物清嘉,人物风流。论其文脉,源远流长,虽经朝代更迭,沧桑巨变,仍然生生不息,千载不竭,延续着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文化脉络。这条文化脉络,便是古老悠远的城脉、十里秦淮的水脉、各领风骚的人脉和经济繁盛的商脉。四脉汇聚,一脉相承,贯通古今,滋养着城南之南这个极富文化禀赋的地方。
因此可以说,门东、门西地区是中国人文版图上,在一个城市不大的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这里的名街、名巷、名坊、名桥、名寺、名祠、名楼、名村、名冢、名亭、名台、名园,皆与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历史上的不少景观和遗迹,有的已经圮废,有的尚有遗存,但是在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里,它托举的历史文化,如此独特,如此奇崛,如此斑斓,如此抒情地展现着我们这座城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惊人神采和大雅气韵,给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无上的荣光。
浓墨重彩绘神韵
在门东、门西千古文脉里游弋,不难发现,其实《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恰是那一段历史的传世之作。当下复兴历史街区,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给予它新的生命。2013年门东地区局部开街以后,总体上好评如潮,社会民众普遍感到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历史环境里。这反映我们对历史街区的改造,在总体把握上是正确的、可行的。它不是简单地模仿过去,而是古为今用,古今融汇,求得再生。眼前我们仍然面临着两大使命:第一,如何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历史,进一步将门东、门西的历史文化保护好、传承好?第二,如何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与时俱进,在过去辉煌的土地上创造出新时期的“传世之作”?这正是时代赋予今人的艰巨而富于创造性的任务。
——保护历史街区。南京建城历2500载,经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史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随着历史变迁,曾经有着灿烂文化的门东、门西,已经成为南京城最后的历史街区的“活化石”。保护好这最后的“活化石”,就是传承秦淮悠久的历史文化,就是突出秦淮区域的独特个性,就是开辟文化休闲新的发展空间,就是提高本地区在海内外的人文影响,对打造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特殊意义。
保护历史街区,应当重视规划的文化功能。规划是龙头、前提。但如果规划缺失地域文化,缺少对地域文化的充分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便淡化,甚至割裂了历史文化,成了不接地气的蓝图。一些飞机来飞机去的一流专家,尽管是专家,可是由于不甚了解本地区历史文化,所编制的规划或许会对未来街区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有所削弱,消解了应有的人文魅力。比如有时新闻舆论说,某些旅游景区商气太浓,文气不足。其实商气浓厚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文气不浓,商气淹没了文气。一个景区、一个街区缺少商气,哪里还有经济支撑文化?关键是文气足了,反过来会滋润商气,为商气提供更漂亮的魅力依托。所以,在街区规划中,在街区整体布局中,应当突出规划的文化功能,要让秦淮人、南京人认识自己的精神故园。
保护历史街区,应当维护固有街巷的总体格局。门东、门西的老街巷,镌刻着历史的屐痕,深藏着过去的故事,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街区的平面布局、大致方位、道路框架等方面,特别是门东、门西原有的街巷肌理,应予以保持。在旧城改造和环境整治中,尽量减少大面积的推倒重建。对某些历史片区老建筑风貌基本丧失的,原则上在重建后应保持原来的片区格局,仍用街巷旧名,这对街区的传承与发展都是有利的。
保护历史街区,应当保护既有的不同建筑风格。街区内清代的民居、民国的民居、上世纪的厂房和作坊,应当保持原本的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布局等。既要注重保护整体的老建筑风格,又不能忽视街区内已经存在的、与整体历史风貌有差异的特征。金陵美术馆、南京书画院利用老厂房办馆是正确的选择;但其立面处理的现代味道,过于标新立异,失去并打破了老厂房建筑风貌,抹杀了新中国建立以后在门东小巷深处建厂、发展国民经济的那一段历史,因而适得其反,不值得提倡和效仿。
保护历史街区,应当保护传统的历史环境。历史上的人、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融为一体的。历史上重要的、特色的名人故居、宗教寺庙、私家园林、古老街巷等,应得到保护或整治。历史街区、历史片区,是较为宏观或中观的历史环境。在此格局里比较有价值、有特色的文物点、文化点,同普通老建筑民居、街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空间,组合成完整的历史信息。历史街区保护的原真性、完整性原则,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历史街区,既要保护蒋百万、沈万三等巨富家宅为代表的老建筑,又必须特别尊重普通百姓的老建筑。历史环境的原真性、完整性,不应受建筑规格、质量及人的贫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保护历史街区,应当传承传统的生活风貌。历史街区的多样性原则,要求我们除了保护街道、民居、客栈、酒店、商铺、学校等传统物质文化的同时,还要保护和利用多类的生产生活场景、民间习俗等传统非物质文化,这样有利于展现门东、门西丰富的市井生活。街区老房子的开发利用,不排斥时尚的吃喝玩乐和文化创意项目,但是最能代表老城南生产生活风貌的,应当得到突出的表达。譬如,箍桶巷里要有箍桶修盆的,开老式茶馆的可以有传统的空间氛围,秦淮许多的传统手艺可以在此找到归宿。对一些书香人家、经商人家、平民人家的几、案、桌、椅等陈设,天井内的铺地、水井、花台、鸟笼等布置,都应恢复得像模像样。
——修复名人旧居。门东、门西自古是历史名人的集聚之邦。六朝以来,不同类型的历史名人群体支撑着作为南京文化重镇的秦淮。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文化名人居住于此,生活于此,游历于此,歌咏于此,创造了文化繁荣的秦淮。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它的文化实力及品位,不仅仅体现在诸如聚宝门等物质文化层面上,更是体现在那些历史文化名人身上。由于多种原因,名人旧居实际得到有效保护的少之又少。一个缺少名人支撑的历史街区、文化大区,那也只是史书上的辉煌。因此要让历史街区活起来,重要的是通过修建、重建名人旧居的办法,让那些名人“复活”起来,让他们在今天的历史街区复兴中也能做到“人尽其才”。
修缮后的门东老宅
修复名人旧居,应当系统地做好挖掘梳理工作。门东门西,历史悠久,文化层叠,名人辈出。帝王将相有吴国重臣张昭、西晋名将周处、东晋大臣谢万、梁武帝萧衍、南唐大臣韩熙载、明代左丞相李善长、抗倭将军张可大、清代重臣邓廷桢等一大批国之栋梁;各类名人有西晋文学家晋陆机、东晋画祖顾恺之、梁代画家张僧繇、陈代梦笔生花的江淹、天台祖师智顗大师、南宋理学家张栻、明代戏剧家徐霖、清代文豪李渔、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中国唯一女状元傅善祥、民国一代耆儒王伯沆、曲学大家卢冀野和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等一大批国之俊彦。对于名人旧居,无论是修旧如旧,还是重新复建,我们应当从纷繁的历史里深耕细挖,分类整理,同时要编好展陈大纲,征集文物史料,采取多样化的展览手段,营造旧居浓郁的文化气息,为街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史支撑,再现门东、门西群星璀璨的天空。
修复名人旧居,应当采取挂牌保护的使用方法。名人旧居是指名人曾经居住过的房屋。其中有的已经列为文保单位,而多数则仍未列入。这些未列入的房屋可能是简陋的,但是由于名人曾居住于此,便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与人文意义,理应受到保护。名人旧居的文保单位,保护的重点往往是建筑;而未被列入的,往往文化价值更加珍贵。尤其对尚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名人旧居,对其实施挂牌是实现保护的重要途径。可挑选一些人物影响较大、故居现状尚可、投入适量资金即可修复的名人故居,对其进行搬迁腾退和修缮,在基本不改变原有使用性质的情况下,早日对社会开放。比如位于东边营的王伯沆旧居,其主人当年不愿向侵华日军低头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流芳后世。此类旧居可通过挂牌的办法予以保护。
修复名人旧居,应当采取有选择的复建办法。名人故居是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灵魂与荣耀。门东、门西众多名人是历史对秦淮的馈赠。复建名人旧居,不是新建假古董,因为文物从来不是新建的;复建是一种传承,是对历史文化的另一种保护形式。凡是能在原址复建的,首先要在原址。不能在原址的,也应在大致的原址范围或其附近复建。秦淮名人太多,多得不计其数,而我们保护利用得太少,少得屈指可数。门东“蒋百万”故居为晚清的金陵富豪之宅,门西愚园是清晚苏州候补知府胡恩燮的故居式园林,这两处经过修缮和复建,成为保护名人故居的典范案例。除此之外,还应扩大名人范围。对知名度较高的名人,应择其重点,加以复建;对那些有全国影响的名人,应优先复建,将其旧居建成陈列馆、纪念馆一类的展览场所,发挥其文化展示、思想教育、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等综合效应。
——重建历史名胜。名胜景观是文化名人的汇集之所,是文化精华的荟萃之地,是文化存续的物质载体。历史上门东、门西的文化胜迹,社会上的知晓者寥寥无几,然而在这片文化高地上曾经存在过的名胜却又是名满天下。这里尘封的历史名胜,因为年代久远、风雨侵蚀、战争损毁,以及愚昧破坏和疏于管理等原因,那些最有名气的胜迹,至今大多荡然无存。在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今天,重建一些具有重大文化影响的历史名胜十分必要。
重建历史名胜,应当着眼于传承城市最亮丽的文化特色。门东、门西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独擅的文化成就,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有过周处除“三害”后发愤学习的读书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的凤凰台,杜甫“神妙独难忘”的瓦官寺,杜牧“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杏花村,辛弃疾“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赏心亭,王世贞“高楼百尺攀星汉”的太白楼,以及李渔构筑的微型经典园林芥子园……它们是不同朝代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高度融合的代表作,是南京城市特色的文化名片,重新打造这些名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的价值。
重建历史名胜,应当充分考虑在古今具有震撼性的地标。凤凰台、赏心亭、芥子园、杏花村、太白楼诸名胜,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的文化影响,在南京城市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它的文化地标影响,至今仍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秦淮区十分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十分重视历史名胜的塑造。近几年对凤凰台、芥子园的复建已经编制了建设规划,同时在西水关已基本建成赏心亭和太白楼,这是秦淮文化繁荣的一大盛事。在建好历史名胜硬件的基础上,还应根据不同名胜的朝代背景、史籍文献和文学艺术作品等,综合考虑它的文化价值。仅以上述名胜而言,每一处都有无数的大文人吟诗赋词,真可谓诗作似海,词作如林。重建此类名胜,其文化地标意义显而易见,也为南京保护发展历史文化增添了亮丽一笔。
重建历史名胜,应当建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精品。历史名胜是塑造城市文化个性和独特文化身份的建筑,重建此类项目应倍加重视,使它能够成为文化精品工程。因为仅仅这些历史名胜的名字,便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随着旅游热、文化产业热的兴起,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加快施工进度,尽快产生经济回报。其实重建历史名胜,就是重现“千年一叹”的神采。只有在文化挖掘、形式风格、建筑尺度和工程质量上全面把握好,把规划建设的脚步放慢,才能做出精品;如果步子过快,必然留下遗憾。
重建历史名胜,应当确立文化项目自身的核心地位。对于历史名胜项目的开发建设,应当突出文化主体。历史名胜是文明的载体和象征。要把确立该项目的核心地位,提高到提升文化竞争力上的高度来对待。避免喧宾夺主,利用重建名胜之机开设酒楼、饭店、工艺品商店为主体的非文化旅游项目。如果规划其他的配套设施,只能给核心项目锦上添花,不能一味地被商业项目牵着鼻子走。否则人们心目中的“第一”“唯一” “最特”的心理定位,最终要落空。重建后的历史名胜,应该成为展示秦淮文化的一个品牌和窗口。
——营造传统氛围。门东、门西的传统氛围,是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笼罩在该地区独具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情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人们居住、生活与生产的地域空间,作为这一空间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融合与发展,形成和洋溢着本地区特定的文化氛围。这氛围,是诗,是画;是鸟语,是书香;是马头墙,是画格窗;是花灯摇影,是云锦燃霞。这韵致,是足以让人享受体验,足以令人微醺似醉的感觉和挥之不去的念想。
营造传统氛围,应当利用文学佳作表现文化气韵。历史上名垂千古的大文人,如鲍照、江淹、李白、杜甫、杜牧、刘禹锡、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张孝祥、文天祥、萨都刺、辛弃疾等,他们为门东、门西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历史上名重一时的乡邦文人,如焦竑、顾起元、朱之藩、顾璘、黄姬水、余怀、吴敬梓、秦大士、薛时雨、呈先甲、卢冀野等,他们的文学作品也为门东、门西镀上了历史的光彩。在今后的景点景观打造中,应重视增强文学的功能,使历史街区再现文质彬彬的形象。
营造传统氛围,应当利用美术珍品表现文化气韵。在中国美术史上,一些美术大家与门东、门西结下了不解之缘。家住顾楼街被称为“画祖”的东晋顾恺之,他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具有历史影响的画作。梁代张僧繇为门东的安乐寺绘制壁画,留下画龙点睛的美谈;他为门西瓦官寺绘制维摩诘像,观者如云,轰动京师。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展现了此地生动的风俗画卷。家住门东的“金陵八家”之一的樊圻,在绘画史上自成一格。家住门西的吴伟被皇帝封为“画状元”。如果把此类名家之作汇聚起来,便是一条含金量很高的绘画长河。他们的作品,既可为单体景观增色,又可以建成中国名画美术馆,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营造传统氛围,应当利用联匾形式表现文化气韵。门东、门西是老南京的象征。它的“老”,不仅体现在建筑形态上,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有了楹联、匾额,才显其“老”。明末清初时,门东周处台旁边住有一位大文人李渔,是我国古代最有名气的楹联家。他撰写的《笠翁对韵》,便是后世楹联家的必读之书。近两年来,门西的愚园和门东的一些坊、亭、轩、榭及店肆挂上了联匾,顿时古风依旧,仿佛让人走进时光隧道,回到了古色古香的从前。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要从楹联、匾额之类的小制作做起。大凡重要景点、名人旧居、文化展馆和茶楼酒家,都应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数年下来,古味渐浓,何愁文气不盛?
营造传统氛围,应当利用“非遗”艺术表现文化气韵。千百年来,门东、门西地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肥沃土壤。而今,南京在海内外有影响的“非遗”项目多出于此。堪称中华一绝的南京云锦,与城南门东、门西地区的发展密切相关。有清一朝,门西一带就曾出现“万户机杼声”的景象。2009年,南京云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金陵琴派,也被列入世界“非遗”。甲于天下的秦淮灯会、乡音古拙的南京白局、繁简多姿的南京剪纸,皆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在历史街区建设中,保护“非遗”项目,有利于营造个性,创造特色。比如在门东可建秦淮灯彩艺术馆、金陵琴馆、南京剪纸艺术馆;在门西可建大清云锦坊等传习、展示“非遗”的场所。
——构筑市井繁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对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提供一个重要启示:文经互动,高度融合,是人文秦淮的显著特色。我们要对历史文化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目标定位、立体空间、业态品牌、精神特质等方面进行全面思考,努力形成具有南京文化特色的老街区、新业态。因此,门东、门西历史街区不仅仅是静态的保护和复原,更重要的是重塑城市精神,再生传统业态,激发内生动力,让该街区成为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可持续传扬的空间,描绘现代经济推动下的文化繁荣的盛世图景。
构筑市井繁华,应当确立街区整体发展的目标定位。门东、门西两大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与复兴的目标定位,可以确定为:发展以历史街区为依托,以地域文化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引擎,融传统生活、时尚情调为一体,集观光、休闲、美食、娱乐、民俗、商业等多元业态相交融的综合街区。经过数年的保护与建设,把门东、门西建成一个秦淮旅游文化发展的特色产业群,建成一个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经典风貌区,建成一个中华历史名城重塑城市精神、凝聚乡愁气韵、创意现代生活的人文示范地。
构筑市井繁华,应当创造城市记忆、文化呈现和商业发展的立体空间。目前门东街区的保护与建设尚未形成完整格局。门西街区重建刚刚开始,从宏观、综合的层面来看,应当着力打造三合一的“三维街区”,即:打造人文街区,突出树“魂”。随着保护建设范围的扩大,以历史名人为重点的文化文物景点要尽可能加以利用,落脚点就是把历史深处的文脉精彩绽放出来。打造观光街区,突出增“势”。当下门东可观光的范围很小,门西除了愚园则无法旅游,因而要通过保护、复建,不断扩展街区的整体气势,使它成为旅游观光的魅力载体。打造经济街区,突出补“血”。经济是血,是活力所在。根据现代消费需求,开拓消费业态,建设一个以吃喝玩乐为特征的吃、住、游、购、娱的休闲天堂。
构筑市井繁华,应当悉心打造多元化的业态品牌。门东、门西文化旅游休闲业态在细分上,应基本涵盖几个大类,即文博展览市场、景观游览市场、古玩字画市场、风情演艺市场、旅游工艺品市场、特色休闲市场、风味饮食市场等方面。要通过市场引导、培育、扶持和包装,塑造特色品牌,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链”“产业带”和“产业群”。关于街区业态品牌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古今相融。就是让传统生活业态植入现代生活的消费内容,使“老南京生活标本”的生活精神在门东、门西中得以延续。其二,中西相汇。民国时期的秦淮,在建筑、餐饮、服饰、婚俗等方面颇受西洋文化影响。在街区业态打造上,可体现中西文化交融、南京与世界牵手的老南京新客厅。其三,雅俗相谐。大雅大俗并存,是门东、门西的一大特点。看戏与遛鸟、听琴与喝茶,可以并处一域,相得益彰。四是高低相搭。商品价有高低,业态品有高下,只要适应市场,皆会因为内在的需求而拉动消费。
构筑市井繁华,应当提炼街区纷繁业态里的精神特质。业态的精神特质,是在市场细分基础上对业态品质特点的抽象概括。以门东为例,在这些纷繁多样的市井图画里,可提炼出既能体现生活层面,又蕴含精神层面特点的五个字:“逛”“泡”“乐”“醉”“隐”。所谓“逛”,就是逛在门东。边走边逛,慢悠悠地观览,慢吞吞地购物,说明这里的老秦淮味、老南京味,值得人们流连忘返。所谓“泡”,就是泡在门东,停下来,静下来,泡茶馆、泡酒吧、泡街景,以闲适的心情,在此轻啜禅茶一味的空灵境界,体味夜晚激情的无限延伸。所谓“乐”,就是乐在门东,清末民初,聚宝门(中华门)内矗立着“衢歌乡舞”牌楼,那是门东、门西歌舞之盛的地标。如今身处此境,观曲艺,听戏文,赏音乐,看散点演出,乐在其中,让快乐的思绪随风飘散。所谓“醉”,就是醉在门东,在午后的巷边静静地喝茶、发呆、晒太阳,抑或在夜晚的庭院对月而酌,闲赏丝竹,令人陶醉。所谓“隐”,就是隐在门东,明代门东有“市隐园”,今有“市隐亭”,门东弯曲的小巷,石板的小径,幽雅的小院,静谧的客栈,与都市的喧嚣浮躁有着天壤之别,静中休憩,隐中有趣,心灵如洗。
说不完的秦淮,道不尽的门东、门西。今天,老城南已经拉开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复兴的帷幕。在重现“南都繁会”的诺大舞台上,只有把眼前这出大戏唱得地道,唱得叫座,唱出历史的怀想,唱出文化的神韵,未来的门东、门西就一定能够成为南京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也一定能够弹奏出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千古绝唱!
- 上一篇:清代镇江文化氏族个性特征刍谈
- 下一篇:史前“湖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