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南京青溪变迁考略

2017-12-11    

南京自孙吴建都以来,就是水道纵横、河网密布之地。吴大帝孙权十分重视水利事业,改造青溪是他在位期间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改造后的青溪一跃成为城东第一大河,高门望族聚居于此,筑室造园,文人雅士聚会于此,诗酒唱和,甚而如梁武帝等帝王将相亦对之情有独钟,起“旧宫于青溪河畔”。青溪已成为六朝文化的缩影,裹挟着六朝贵族的迤逦奢华,民间大众的质朴信仰,蜿蜒曲折向南而去,穿越豪迈的隋唐、细腻的两宋,永远留在了文人骚客的内心深处。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演变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地理上的青溪几经变迁,最终消亡,其变化之剧烈让人感慨万千。借助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与实地勘察,追溯她的演变踪迹,复原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本来面目,正是本文之旨。

在现有关于南京河道的研究中,朱偰先生的《金陵古迹图考》[1]是一部开山之作。作者以原始史料与考古调查为双重依据,系统考证了南京历代城邑、河道的变迁及一些胜迹遗址之所在,对后继的研究者影响颇深。建国以后,南京城市史的研究,始于蒋赞初先生,其代表作《南京史话》[2]勾勒出南京自远古到清代的发展脉络,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此后,蒋先生的三位弟子,郭黎安、卢海鸣与邹劲风,在其基础之上继续深入与开拓。其中,郭黎安著《六朝建康》【3】,卢海鸣撰《六朝都城》【4】,两部著作虽各有侧重,但均考证了六朝建康都城、宫城的范围,并对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邹劲风的博士论文《唐宋金陵考》【5】则论述了唐宋期间南京城市的发展、变迁。此外,石尚群、潘凤英、缪本正合撰的《古代南京河道的变迁》【6】一文,主要根据钻孔资料、测试数据、实地考察,并辅以考古成果和历史文献,系统论述了南京历代河道的变迁、水系的形成。在上述概述性的研究中,青溪只是作为南京城市变迁的例证略有涉及,很少成为讨论的主角。因而,本文拟以青溪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长达千年的变迁历史。

六朝时期的青溪河道

青溪原本是一条自然河流,它发源于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城的南坡,同时汇合紫金山西段南侧的溪水,在今明故宫遗址一带积水形成古燕雀湖,然后蜿蜒曲折注入秦淮河。东吴建都南京后,在原有青溪河道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人工河流,北接潮沟,名为“东渠”,依古人四象之说,东方为青龙,故又名青溪。【7】(卷二《太祖下》)东晋时,为了增加青溪的水量,又将其与后湖(即玄武湖)挖通。至此,青溪连绵十余里,“沟阔五丈,深八尺”。[8](卷十八《山川志二溪涧》)

依《建康实录》关于青溪上桥梁的记载,大体可勾勒出青溪的河道:“最北乐游苑东门桥。次南有尹桥,今潮沟大巷东出度此桥。次南有鸡鸣桥,即《舆地志》所谓今新安寺南,东度开圣寺路度此桥。次南有募士桥。次南有菰首桥,一名走马桥,桥东燕雀湖,湖连齐文惠王太子博望苑……次南有青溪中桥,今湘宫寺门前巷东出度溪……次南青溪大桥”(卷二《太祖下》)。“今建元寺东南角,度溪有桥,名募士桥……其桥西南角过沟有埭,名鸡鸣埭”【3】。又“苑城,即建康宫城。六门……东面最南清明门,门三道,对今湘宫寺巷,门东出青溪港桥。正东面建春门……直东今兴业寺后,东度青溪菰首桥”【7】(卷七《显宗成皇帝》)。

由以上引文可知,东门桥在乐游苑附近,即今覆舟山南;尹桥在潮沟大巷东端,唐代潮沟东段已经湮塞,而该巷却冠以潮沟之名,笔者以为其或为潮沟故道,或沿潮沟而筑,据此,尹桥的位置当在潮沟与青溪相接处;鸡鸣桥在开圣寺东,开圣寺则位于“钟山玩珠峰前”[9](《南朝佛寺志》卷下)(原书开圣寺作开善寺,今明孝陵南);上文提到,募士桥西南过沟有埭,“其沟是吴郗俭所开,在苑陵,后晋修苑城为建康宫,即城北壍也。东自平昌门西出,经阊阖门,注运渎”【7】(卷二《太祖下》),平昌门为南朝建康宫城正北门,阊阖门则为都城西面最南门,由此可知,该沟当顺宫城北墙西流,接着转向西南,由阊阖门会运渎之水。募士桥在此沟东北,其位置当在宫城以北,都城北墙以南,如此,青溪当流经宫城北墙附近,然则,除这段史料而外,并没有其它证据显示青溪流入都城墙之内,因而,募士桥的位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菰首桥在建春门外,兴业寺与燕雀湖之间,大致在今竹桥附近;青溪中桥在湘宫寺门前,即清明门外之桥;青溪大桥即今淮清桥。

值得注意的是,乐游苑东即建康都城东墙,菰首桥与青溪中桥也在都城东门之侧,可以推知青溪自东门桥到青溪中桥这一段,大致沿都城东墙南行。

隋唐以后的青溪河道

六朝而后的隋唐三百多年间,中央王朝一直压制南京的发展,城区建设曾一度停滞,城内水道因此不能得到及时的疏浚,青溪的部分河段已开始淤塞。

五代杨溥筑城,截青溪为两半,城外青溪(下文起称外青溪)尽入杨吴城濠,“其在城中者岁久湮塞”【8】(卷十八《山川志二溪涧》)。南唐时,为了挖凿宫城外的护龙河,将城内青溪(下文起称内青溪)引为水源,溪水流量更趋减少。又,南唐在疏浚运渎的同时,将东虹桥(护龙河水入青溪处)与笪桥之间凿开,作为宫城南面的护城河,使青溪下游与运渎连为一体,成为一条较大的东西向水道,即今秦淮中段或中秦淮。

南宋末年,曾三任建康知府的马光祖对青溪进行了疏浚,兴修并重建了部分桥梁,当时城东北有散福亭桥(疑为古东门桥)、竹桥,而城内“溪上大桥有四,皆马公光祖所作也”[8](卷十八《山川志二溪涧》)。虽然有马光祖的努力,但青溪“在城内者悉皆湮塞,惟上元县治南迤俪而西,循府治东南出至府学墙下,皆青溪之旧,曲水通淮”[8](卷十六《疆域志桥航》)。宋上元县治在南唐宫濠之畔,位于今白下路西段,建康府治与建康府学皆中秦淮流经之地,前者在今王府园,后者在今市中医院旁。

元承宋制,对南京城内的水道与桥梁,未有较大更易。

明初修建城墙,其东段一直延伸到紫金山脚下,雄伟的城墙如同一道铁闸,阻隔了外青溪与钟山水源及其与玄武湖的连接。此外,明太祖为了修建明故宫,填埋了古燕雀湖,这样又隔断了外青溪的另一个水源。青溪上源的两条河道,加上燕雀湖的残余部分,则形成了前湖和琵琶湖。前湖之水分别从今后半山园与中山门附近的两处水闸入城,加上明故宫北护城河南来之水,汇成今玉带河与明御河。而明故宫的北护城河西段,系利用外青溪河道截弯取直,其溪水北通玄武湖,东北连琵琶湖。“至于北护城河东段和东护城河,今虽称为清溪河,但并非最初青溪的古道,而是在燕雀湖残存水道或青溪支流的基础上经人工修凿而成”[6]。

内青溪经杨溥筑城,早已与外青溪断绝,成了无源之水。有明一代,南京人口激增,导致民宅不断侵占河道,使得水流愈狭,部分河段已经萎缩成水塘。

至清代,内青溪大部分河段已经湮没,惟有中秦淮东段,因连通运渎、秦淮而得以存留。当时,城内还有一段被称为“大阳沟”的小水渠,许多南京史志专家认为,它就是古青溪遗迹。其水,大致由竹桥西来,穿青溪里巷(今黄家塘)南折,接着经过一系列小桥抵达中秦淮。所跨小桥,自北向南有:五老桥、寿星桥、常府桥、太平桥、校尉桥、史桥、钱厂桥、娃娃桥。如今,在城东有两处地名,一为大杨沟,一为大阳沟。前者为居民村,位于今五老村西,大杨村北,民国时这里仍有小沟渠流过,但解放后填沟修路,沟渠消失。依清代方志记载,该大杨沟的位置正处于大阳沟流经地五老桥的附近,且名称相近,应该为大阳沟之遗迹。而另一大阳沟则位于光华门内,有两支,一支南起大光路,北至明御河;另一支由北折转向西,至尚书村转至大光路。该大阳沟虽与清代大阳沟同名,但位置相距甚远,有可能为明御河的支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青溪河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南京城区的建设明显加快,内青溪所残留的水塘陆续被填埋,或兴修马路或兴建住宅,其上所跨桥梁不少被辟为马路,甚至有些原有桥名的街巷也陆续更名。然则,我们仍可以通过这些地名来探寻青溪的踪迹。先说桥梁,外青溪上桥梁仍存者有竹桥;内青溪上之桥梁虽然只剩下淮清桥,但从内桥到淮清桥的一段溪流仍然存留。次谈青溪所残留之水塘,虽塘已不存但名尤在者,如九莲塘、沙塘湾等,其位置大致与青溪遗留的水塘相近。再者,那些消失的桥梁名仍有迹可寻,如位于今大行宫东南侧的五老村,即在清五老桥西;而常府街北的仁寿里,则因靠近仁孝里与寿星桥而得名。诸如此类的地名还有常府街(常府桥在其附近)与太平巷(民国前称太平桥)。近年更名的马府街西段,在2003年12月以前仍称娃娃桥,虽然桥梁早已消失,以桥命名的街巷名也已更替,但如果我们现在去那里问路,附近居民多半会告诉你,那里叫娃娃桥而不叫马府街其余桥梁及其名称更替见附表。

外青溪在经历了明、清、民国的变迁后,时至今日,仍能依稀看到其遗迹。如清《康熙江宁府志》卷6就记载道:“今自太平门由潮沟南流入旧内,西出竹桥入濠而绝”。“五十年前在太平门街后尚有一条小水沟,北通玄武湖,南流经马标一带入明故宫西濠,其流向正与《康熙江宁府志》所言青溪相合”,不过现在该水沟已经消失。如今,在城东场巷与后宰门街之间还残留一段河道,依笔者推断,该河段应为连接琵琶湖与明故宫北护城河西段的青溪故道。在其东侧尚有佛心桥一处地名,虽然桥梁早圯却遗为街巷名。上文提到的利用青溪支流改造而成的明故宫北护城河东段,也基本保存下来。在此段河道的两侧,我们还可以找到青溪村、青溪路、青溪花园等几处地名,从这些地名的分布我们可以判断,青溪故道应与该河段相距不远。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拟勾勒出历代青溪的流经区域:六朝古青溪分两脉,一脉源出紫金山,流经明孝陵南之鸡鸣桥后,西南流汇入古燕雀湖,再西行过菰首桥与另一脉青溪合流。一脉源出玄武湖,过覆舟山东南会潮沟之水,接着沿建康都城东段城墙(大致位于今太平南路与龙蟠中路之间)南下,历建阳门、清明门一直到淮青桥入秦淮。

杨溥筑城后,外青溪由紫金山与玄武湖两源汇合,西南流至竹桥分为两支,一支西行,沿今珠江路、广州路至乌龙潭入外秦淮,构成杨吴城濠北段;另一支自竹桥南流,经今玄津桥、复成桥、大中桥,至东水关入内秦淮,是为杨吴城濠东段。内青溪则沿故道西南流,入护龙河后由娃娃桥南行,流至昇平桥汇入中秦淮,再经四象桥、淮清桥入内秦淮。

明以后青溪可分为三段,上段北支由玄武湖入城,南流经马标一带入明故宫西濠。琵琶湖之水则西南流,经丁字巷,过佛心桥,再由后宰门西街南下,达于明故宫北护城河西段;南支由前湖入城,合明故宫北护城河之水,汇为玉带河与明御河。中段,由明故宫北护城河西流,经竹桥至黄家塘转而向南,大致经过五老村、大杨沟、仁寿里,穿常府街抵达九莲塘,再南流经太平巷、沙塘湾到达马府街西段,最后由昇平桥入中秦淮。此为青溪中段,现已不存。下段河道,自南唐而后基本保持不变,也是今城内青溪仅存的一曲。

青溪自六朝修凿为人工河道,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杨吴与明初筑城的两次劫难,几近湮灭。然而,河道虽湮废,但塘、桥仍存,塘填、桥圯而名犹在,通过这些遗迹与历史地名,我们不仅可以复原青溪的原貌,同时也能感受到青溪的千年沧桑,体味古都南京的悠久历史。

【参考文献】

[1]朱偰《金陵古迹图考》,[2]蒋赞初《南京史话》,[3]郭黎安《六朝建康》,[4]卢海鸣《六朝都城》, [5]邹劲风《唐宋金陵考》,[6]石尚群、潘凤英、缪本正《古代南京河道的变迁》,[7](唐)许嵩《建康实录》,[8](宋)马光祖、周应合[景定]《建康志》,[9](清)陈作霖《金陵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