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史志 | 泗洪有个潘山村,为何找不到一户姓潘的人家,也没有真正的山?
泗洪县归仁镇潘山村,距离归仁镇区约5公里。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潘山村户籍人口3392人,667户人家。“我们村是有一定历史文化渊源的。”村干部说,村里名气最大的,就是復龙寺了。以前,復龙寺分别叫“二帝庙”及“復龙庵”,2011年改建后称为復龙寺,是方圆数十里群众经常光顾的地方。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潘山村復龙寺逢庙会,是周边老百姓必赶的集市。

走进復龙寺的大门,可以看到几幢庄严肃穆的佛堂。“我们村历史上叫潘家山,后来改为潘山。其实,我们村子里找不到一户姓潘的人家,也没有真正的山。传说这与宋代奸臣潘仁美有关。听老人们传说,这个地方在宋代以姓潘的人家为主,因潘仁美在此建花园和假山而得名。无奈潘仁美没留下好名声,潘氏后人在这里大失颜面,住不下去了,后来就陆续迁往河南等地,所以这里只留下潘山这个村名。”村干部说,过去的潘山姓陈人家居多,所以曾有过“陈家祠堂”。
有一个历史传说,当地人如数家珍。明末时期,有一位名叫陈家宝的人,饱受其他姓氏的欺凌。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的夫人就独自赴京找皇帝告御状。这位陈氏夫人长途跋涉难见皇帝,就在一个官府后花园里悲哭,恰巧被一个朝廷官员看到了。这个官员了解情况后,当场赐给陈氏夫人一只玉板凳,让她带着玉板凳到当地官府喊冤。陈氏夫人跪谢后一路头顶玉板凳回乡。不料,一路上只要有人见到她头顶玉板凳就下跪,陈氏夫人深知这个玉板凳“身价”不一般。
陈氏夫人回到潘山后,丈夫已经被人折磨死了。当地官府得知陈氏夫人告御状带着朝廷官员所赐的玉板凳,如坐针毡。为了防止问责,赶紧给陈氏平反,并在当地陈氏家族人住地建设“陈家祠堂”,以此来告慰亡灵,安抚其家属。就这样,潘山便有了远近闻名的“陈家祠堂”。
到了清朝初期,一次洪涝灾害过后,人们在“陈家祠堂”附近的龙河(现名徐洪河)边,看到被洪水冲下来的3个佛像雕塑,其中有玉皇大帝、关公老爷及周仓神像。当地老百姓不敢轻举妄动,以为是“神仙”驾到,为了祈求平安,便在“陈家祠堂”的边上建设了一座庙,将上述神像供奉起来。据说当时的庙宇取名为“二帝庙”。因为寺庙与“陈家祠堂”近在咫尺,所以这里到现在还有“三步两庙”的传说。
据碑文载,清乾隆年间,陈氏在祠堂右侧建筑的“二帝庙”,设有牛王、地藏等大殿,有砖瓦房屋30余间,并捐出两顷良田,作为“三步两庙”的慈善费用。后来有两位尼姑结庐为庵,所以这里又取名为“復龙庵”。

20世纪50年代,“二帝庙”拆除,尼姑仁义、仁安先后病逝。80年代,在“二帝庙”废墟上建起砖瓦结构的4间佛堂,土木结构的3间走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庙会,延续到现在。
2011年10月,这里由庵建寺,寺中供奉弥勒、观音、三圣、释迦牟尼、千手观音和风调雨顺龙王像。
在復龙寺附近有一眼古井,井壁是由较规则的大青砖相叠铺成的。据目测,井口直径约110厘米。据当地老人介绍,这眼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像復龙寺一样,成为当地老百姓人所共知的历史文化遗存。“据说这眼井就是宋代官员潘仁美后花园的浇水井,到现在已有1000多年历史,后来扒河时这口井被掩埋了。”据当地村民们介绍,在20世纪的“大集体”时代,当地三四个生产队的农户全部吃井里的水,那时候夏天老百姓下地干活,都会派人到这眼井里挑水到田里喝,清凉甘甜的井水特别解暑。

作者介绍
徐其崇 从事新闻采编工作30余年,宿迁日报社退休记者。现为宿迁市代理记账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 上一篇:这座运河古镇,是吴承恩的故乡
- 下一篇:康乾南巡与黄埠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