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张店锣鼓各打各

2024-03-14    陈 勤

“张店锣鼓各打各”是灌南县张店镇独有的历史文化传承。张店镇,古称张家店,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盐河岸边古镇,义泽河在此交汇,因而成为昔日盐河上的水陆要冲,为海西名镇之一。

据传,明朝初年,山东泰安籍商人张朐因避难,率兄弟三人南下到张店。见此地南北通达,水陆方便,便在河岸搭棚为舍,捕鱼、种庄稼谋生。因其生活能够自给自足,便吸引人们纷纷来此聚集。由于受盐河阻隔,两岸往来不便,张家便把渔船改为渡船,在盐河上摆渡。那时各方来客行经此地需要歇脚吃饭,张家便顺势开办了饭店及客栈,随着生意逐渐红火,慢慢形成了多爿店铺,后来又转变为多项目经营。〔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洪武三年(1370),立张家店镇,领州七镇,惠泽巡检司驻于此。此为张家店设镇建置之始。

73b7785f-40d4-4224-ac1d-f48bf3cec2b8.jpg

沂河张店段(陈勤 提供)

随着张家店的名气越来越响亮,来此定居者迅速增多,造就了张家店的繁华。鼎盛时的张家店古刹林立,卜星光所著的《灌南文化史鉴》载:在今张店镇的盐河西岸,曾有一座蔚为壮观的法宁寺。寺庙始建于唐朝初年,经过持续不断地建设和改造,规模十分恢宏。寺庙山门前的青色石柱上飞龙腾雾祥云缠绕,并刻有“大唐将军尉迟恭监制”字样。寺庙有大佛殿、阎罗殿等建筑,规模宏大,有“庙里庙”之称。法宁寺西首的大佛殿,廊檐用四根圆形石柱支撑,殿内供奉着天宝、地宝、人宝三尊大佛,两旁对立着哼哈二将的五彩金身,手执钢鞭,怒目圆睁。大佛后面神台供奉着天、地、水三官老爷。两边和东西两山头神台上,有赤脚观音菩萨和催生娘娘像、“十八罗汉”像。大佛殿内顶部绘有彩云缭绕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形象及如来佛端坐在莲花座上等形象。殿内西南角有直径一米的牛皮大鼓置于鼓架上,东南角钟亭内悬挂一口千余公斤的大铁钟,敲时声闻十里。传说大铁钟是发大水时,从上游顺水冲下来的。阎罗殿在东院,又称“后海岛”,用一道砖墙与大佛殿隔开。墙上有月洞门,并设有云曲桥,人称“三步跨两桥,一眼观两殿”,这便是“庙里庙”的由来。阎罗殿内有托塔李天王像和四大金刚及狮鹿吼像等。特别是那十殿阎罗,在神台上龇牙咧嘴、凶神恶煞。门槛上还装有活动机关,游客一旦触碰,阎罗王便会伸舌眨眼,手舞足蹈,令人毛骨悚然,可谓构造巧妙,体验奇特。

旧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这里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庙会当日,天还未亮,周边及很远地方的善男信女,便结队打着旗伞,抬着香亭,身配香袋,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向着法宁寺而来。庙会上,更是热闹非凡,变魔术的、玩杂技的精彩纷呈,欢呼声此起彼伏;烤烧饼的、煮鱼汤的,各种美味香气扑鼻。摊贩敲着铜锣,大声叫卖着地摊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游客们则东挑西拣翻找着自己心仪的物件。在一面面“手到病除”“专治疑难杂症”等幡旗下,等待看病的百姓排着长队虔诚地等待着,游医们或微眯双眼认真地为患者把脉问诊,或仔细听取患者的体征症状,偶尔还会自言自语般嘀咕几句,之后麻利地开出药方,给出建议。毫无疑问,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他们才是大家殷切期盼的主角。

7d7c1f21-58ac-4a4f-b37f-2c4886f69fec.jpg

第三届灌南葡萄文化节上的张店锣鼓(陈勤 提供)

伴随着张家店的日渐繁华,名声也越传越远,吸引很多人到张家店观光甚至定居。明朝时有一位叫严福的大客商,头脑灵活,有专门的马帮,长途贩运茶叶、药材、绸缎、布匹等,盈利颇丰。据说他曾在新疆生活过很长时间,熟悉新疆当地的鼓乐,并擅于演奏。他到张家店定居后,眼前清澈见底、流淌不息的盐河水,岸上梦幻般婆娑叠影的杨柳堤,操着天南海北悦耳动听口音、身穿多姿多彩服饰穿梭来往的人们,让严福兴趣盎然。他经常演奏鼓乐寄情于景、寄情于享受。美妙的旋律吸引着张家店周边的居民,纷纷拜严福为师。时盐河两侧,居民临河建起住宅,由于那时盐河仅30多米宽,人们可以隔河对话。两岸爱好鼓乐人士跟着严福学习演奏,铿锵的鼓声在盐河水面上激荡,在盐河两岸的民宅间回响,给人们一种非常愉悦的感受。特别是在朦胧的阴雨天,河面上激起朵朵美丽的水花,阵阵悦耳的鼓乐声叩击耳畔,令人陶醉。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张家店,正值阴雨绵绵,忽闻两岸锣鼓声喧渐起,间有弦乐伴奏,节奏相同,音律相合,急缓有序,颇觉神韵。最令乾隆皇帝感到不解的是,这些锣鼓声来自盐河两岸,却和谐默契,仿佛有人指挥一般。于是乾隆皇帝停舟登岸,招呼随从寻访两岸的打鼓人,并令其再次合奏,声韵一致。乾隆皇帝感到十分惊讶,感慨道:“张店锣鼓各打各,众人协奏同心曲”。乾隆皇帝回船后,挥毫写下“张店锣鼓”四个大字,并派人赐张家店“张店锣鼓”木匾一块,此匾长五尺八、宽二尺六、厚一寸四,周边雕有十几个孩童敲锣、打鼓、荡秋千、踩高跷的场景,生龙活虎,栩栩如生。据老人们回忆说,这块匾一直挂在当地的一户地主家正门上方,后被战火焚毁。随着时光的变迁,乾隆皇帝的“张店锣鼓各打各,众人协奏同心曲”的前半句被人们口口相传,而后半句却很少提及,导致后来大多数人只说“张店锣鼓各打各”就没有下句了。

“张店锣鼓各打各”这句俗语在国内流传范围极广,甚至在一些华侨中,也是有所耳闻。灌南县被中国杂协授予“中国魔术之乡”称号。2009年11月灌南举办首届世界魔术大赛期间,来自马来西亚的一位华侨在观看灌南县张店镇民间杂技团表演的顶坛杂技时被演员们精彩的杂技功底所折服,说了一句“张店镇就是张店锣鼓各打各的张店吧!”此话一出,围在一圈的人们呼出同一个声音:“是的,就是张店锣鼓各打各的张店。”

59e388c0-364e-4e56-82ea-9534dabbd565.jpg

张店水稻丰收(陈勤 提供)

“张店锣鼓各打各”可以说是张店镇极具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张店镇的学校编写校本读物《张店锣鼓》,内容有古镇历史、张店锣鼓传说、张店锣鼓曲谱种类及敲打技巧。学校组建锣鼓社团,每周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威风锣鼓社团”被评为连云港市中小学“十佳社团”。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家乡锣鼓文化的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张店锣鼓的由来,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传承张店锣鼓技艺。张店镇上火雷艺术团创建张店锣鼓展示厅和锣鼓培训基地,对年轻人进行培训,经常组织外出演出,多次在央视栏目中亮相。全镇先后组建11支锣鼓代表队,在重要节日举行比赛活动,铿锵有力的鼓声,敲出了广大干部群众矢志争先、跨越发展的精气神。当今,张店锣鼓成为全镇人民不可割舍的精神文化财富。

历史文化名片也是推动镇村振兴的经济名片。现如今,睿智的张店镇人民认识到张店锣鼓的市场价值,给本镇的西瓜、葡萄、大米等注册了锣鼓商标,借着张店锣鼓的威名,让张店镇的农产品更加声名远扬。

(作者简介:陈勤,灌南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