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的汴河人文风物
隋炀帝因政治、经济原因,在历朝奠定河道基础上,完成了南北大运河的系列工程。据《隋书》及《资治通鉴》相关史料记载,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同年再开邗沟,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开江南河。唐朝南北运河河道多数重修整治,隋文帝时开挖的广通渠因淤塞亦在重修之列。最终隋唐运河形成五条干道:广通渠、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通济渠是在先秦鸿沟、东汉汴渠等河道基础上兴修而成,是隋唐运河沟通黄、淮水系的运河干道,此渠西段起自洛阳,经阳渠故道,引穀水、洛水入黄河,唐人常以洛水称呼此段;东段起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县东北一带)引黄河水东行,经汴水、蕲水故道向东南流,于临淮(今盱眙境域)汇入淮水。东段汴水河道是重要的交通运道,且在东汉就已成形,唐人以汴水、汴渠或汴河代称通济渠。汴渠以黄河为水源,黄河多沙,汴渠常需疏浚以利通航。汴河的历史,史书文献记录详备。汴河之人文风物,当以文人学士诗文书写最为生动。唐诗有关汴河的吟唱,颇值赏读。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彭定求、沈三曾等十人奉康熙皇帝敕令编校而成。“共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1],计900卷,可见其收录唐代诗人之广、唐代诗作之丰。李春颖对《全唐诗》中运河诗进行过统计,共有377首,还对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运河诗作统计,也有8首,两书运河诗相关诗人总计143人。[2]通过对《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及《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中运河诗的筛选,发现《全唐诗》中有关汴河诗作167首,对应诗人96位。《全唐诗》中的汴河诗篇记录了唐朝汴河自然风光之美恶、汴河沿岸市井烟火之热闹、汴河烽火历史之伤痛,殊为珍贵。
一、汴河自然风光之美恶
隋通济渠图 (源自史念海所著《中国的运河》)
汴河作为南行水路要道,往来士人客旅络绎不绝,相关诗文唱作随之而兴。早发、昼行、夜泊汴河水程中,所见汴河风光各有特色,或赏心悦目的美,或凄冷惊悚的恶。诗人口中吟出当时最真实的汴河风光。
早发之中,如骆宾王《早发淮口望盱眙》、陶翰《早过临淮》、杜牧《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等诗,都对汴河沿途水程所见晨景有过描写。淮口,即汴河、淮河的交汇口。骆宾王《早发淮口望盱眙》一诗中,诗人清晨由淮口南望盱眙,但见拂晓时分的淮口“岸昏涵蜃气,潮满应鸡声。洲迥连沙静,川虚积溜明”,河面雾气氤氲,曙光初现,映照水波荡漾,远处鸡鸣之外更显淮口一片静谧祥和景象。陶翰《早过临淮》中的临淮,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南临淮水,西枕汴河”[3]。陶翰晨过临淮,见“湖中海气白,城上楚云早。鳞鳞鱼浦帆,漭漭芦洲草”,临淮早景水气迷漫,云雾笼罩,鱼鳞闪闪,鱼帆点点,本是美好河景,只因诗人行旅忧思,“川路日浩荡,惄焉心如捣”,而略显沉重之色。如果说陶翰离京宦游略显失意,杜牧赴京宦游途中心境自当开阔许多。杜牧《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由淮入汴一开始便交代行程所在,“清淮控隋漕,北走长安道”。淮河为古代四渎之一,河水清澈,与汴水(引黄河水源多沙)并称而有“清淮浊汴”之说。宋人苏轼有词《清平乐·秋词》,起首便是“清淮浊汴”之语。这并非苏轼首创,唐人诗中屡有吟咏。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淮水色不汙,汴流徒浑黄”,李绅《却入泗口》:“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杜牧眼中所见汴口晓景,“樯形栉栉斜,浪态迤迤好。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淮汴运河之上帆樯林立,水波摇曳,旭日东升映染河面,河水静洁清明,让人感觉轻松愉悦。除此以外,夹岸风光更增闲适悠然,“泽阔鸟来迟,村饥人语早。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田园牧歌的乡居生活十分惬意。从来触景生情,却不由景好与坏,宜人景致,亦常勾起行旅之愁,何况秋思本相宜,由此杜牧感慨“秋思高萧萧,客愁长袅袅。因怀京洛间,宦游何戚草”,诗人宦游、季节忧思抒怀诚难免,所幸诗人最终满怀豁达希望,“唯有君子心,显豁知幽抱”,想来也该是对得起汴口这一番美好的拂晓风光吧!
对昼行汴河水路的沿途风光,诗文唱诵也多有涉及,诗人们多借景抒怀,单纯的风光吟唱之作不多。李绅《入淮至盱眙》:“山凝翠黛孤峰迥,淮起银花五两高。天外绮霞迷海鹤,日边红树艳仙桃。岸惊目眩同奔马,浦溢心疑睹抃鳌。寄谢云帆疾飞鸟,莫夸回雁卷轻毛。”淮河之上所见沿岸青山绿树,河上浪涛腾跃,天空云霞绮丽,更添艳阳红日,远处群鸟飞翔,这极为恢宏壮观的场面,显然诗人很受震撼。《入淮至盱眙》所吟更新我们对运河舒缓安静的形象认知,原来运河也有气势浩荡的一面。王初行旅至汴堤,有诗《舟次汴堤》,汴堤之景在诗人口中一片闲适,“曲岸兰丛雁飞起,野客维舟碧烟里。竿头五两转天风,白日杨花满流水”。对于汴河自然风貌书写最细致入微的,以沈亚之《汴州船行赋岸傍所见》一诗为代表。诗人眼前的汴河正值秋季,汴河沿岸“古木晓苍苍,秋林拂岸香。露珠虫网细,金缕兔丝长”,秋日清晨,汴河两岸郁郁苍苍的古树、山林散发着馨香,岸边生长茂盛的菟丝草、垂挂的柳条细长交织,还有密密麻麻织起的虫网闪着晨露的晶莹光亮,这些汴河沿岸的生灵赋予汴堤以生机活力。再看汴河之上,“秋浪时回沫,惊鳞乍触航”,船行激起浪花翻腾,惊吓得鱼群突然触碰到船身,可爱有趣。远方则是“蓬烟拈绿线,棘实缀红囊。乱穗摇鼯尾,出根挂凤肠”,村庄炊烟袅袅,农田禾穗饱满,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沈亚之笔下汴河的秋景充满生趣,一派祥和。许棠也有一首秋日汴上诗作《汴上暮秋》,比较而言,就萧索凄冷了些。诗言:“独立长堤上,西风满客衣。日临秋草广,山接远天微。岸叶随波尽,沙云与鸟飞。秦人宁有素,去意自知归。”许棠的客旅之思借景得以挥洒,秋日汴河长堤,秋风、秋草、秋叶愁煞人,景随情移,这便是诗人的眼与心。
夜泊汴河中,见到的汴河夜景何样?崔颢《晚入汴水》、常建《泊舟盱眙》、韦应物《夕次盱眙县》、王建《汴路水驿》、陆畅《夜到泗州酬崔使君》、马戴《夕次淮口》、温庭筠《旅次盱眙县》、罗隐《中元夜泊淮口》、吴融《汴上晚泊》《途次淮口》、喻坦之《晚泊盱眙》等诗,都对汴河夜景有过描绘。汴河夜景因为诗人们的羁旅之愁,皆显萧索。崔颢《晚入汴水》中“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虽轻松明快,却由“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的底色,略显无奈之叹。常建《泊舟盱眙》时值秋冬霜降之际,夜色下的盱眙“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有自然肃杀之气。“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常建的孤客寄旅之情与凄冷的盱眙夜色正相呼应。马戴《夕次淮口》有“天涯秋光尽,木末群鸟还”的愁思之叹,韦应物《夕次盱眙县》有“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的羁旅之吟,罗隐《中元夜泊淮口》有“木叶回飘水面平,偶因孤棹已三更。秋凉雾露侵灯下,夜静鱼龙逼岸行”的孤独之唱,同为天涯未眠客,再美的景致看到的也只是惆怅吧!即便如王建《汴路水驿》中“晚泊水边驿”,见“柳塘初起风。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多美的夏夜之景,诗人仍忍不住感叹“去舍已云远,问程犹向东”,怨别之情难掩。或者就是早春三月应当生机勃勃之际,吴融夜泊汴上之时,仍禁不住有孤寂烦闷地唱叹,《汴上晚泊》言:“亭上风犹急,桥边月已斜。柳寒难吐絮,浪浊不成花。歧路春三月,园林海一涯。萧然正无寐,夜橹莫咿哑。”春寒料峭固然,诗人萧然无寐实因客旅愁闷,摇橹确是无辜。吴融另有《途次淮口》,“有村皆绿暗,无径不红芳。已带伤春病,如何更异乡”,行旅之思便是春红柳绿之季,伤春亦难免。
如果说景随心变,汴河风光随诗随情有好差之别,多显主观。那么汴河现实客观却真有令人难以适从的不快。这份不快部分源自汴河糟糕的水况,想想汴河离别,一眼望去浊黄汴水,心情只会更加悲伤吧!所以孟郊《汴州留别韩愈》有“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的无聊、“汴水饶曲流”“叹息终靡他”的伤感,实在是汴河多沙淤塞,水况不好更增行人烦忧。除此而外,汴河阻风、阻冻的恶劣环境亦让人心忧。孟云卿有诗《汴河阻风》,描述极为细致。诗人“清晨自梁宋,挂席之楚荆”,汴河之上阻风渐渐形成,且风势愈演愈烈,河水汹涌,惊险可怕,“出浦风渐恶,傍滩舟欲横。大河喷东注,群动皆窅冥。白雾鱼龙气,黑云牛马形。苍茫迷所适,危安惧暂宁”,面对突如其来的汴河风险,诗人由此想到人生,“信此天地内,孰为身命轻。丈夫苟未达,所向须存诚”,再至“前路舍舟去,东南仍晓晴”,天有变幻风云,人生又何处不柳暗花明。人生如行舟,逆水更该勇往直前,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是孟云卿由景即情,领悟到的人生真谛。李峤泊舟淮口之时,亦遇阻风,其诗《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言:“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暝潮。迎风欲举棹,触浪反停桡。淼漫烟波阔,参差林岸遥。日沉丹气敛,天敞白云销。水雁衔芦叶,沙鸥隐荻苗。客行殊未已,川路几迢迢。”淮口阻风比起汴河的似乎缓和了不少,不好的气候令行旅依然增添了几分愁思。汴河连接黄河,又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汴河常有凌汛或浮冰,汴河河道阻冻。杜牧有诗《汴河阻冻》,诗云:“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珮响参差。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诗人对汴河阻冻轻描带过,重点在后两句,由汴河阻冻下的流水联想到时光易逝,借景寄意人生岁月感悟。吴融一首《汴上观》(一本有河冰二字),则对汴河阻冻的景象作细致的描写:“九曲河冰半段来,严霜结出劲风裁。非时已认蝉飘翼,到海须忧蚌失胎。千里风清闻戛玉,几人东下忆奔雷。殷勤莫碍星槎路,从看天津弄杼回。”吴融的诗文写出了汴河阻冻的宏伟气势与冰寒之气,虽略带夸张,更见汴河阻冻之严重程度。这样的汴河冰冻发生常逾冬数月余,汴河河道只得关闭停运,阻冻成为汴河水运的一大障碍,却也无奈。
二、汴河沿岸市井烟火之热闹
汴河地理优越,南北往来人流带动了沿岸市镇的兴盛。唐诗有关汴河沿线城镇、汴河市井、汴河水运繁忙的吟咏,向读者呈现了汴河沿岸市井烟火热闹画面。
王维有诗《早入荥阳界》,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荥阳乡村富足忙碌的生活。“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表明荥阳是一个地位重要、实力雄厚的藩镇,荥阳地处管控着黄河入汴河的河口地域,是重要的漕运、商旅往返节点,成为雄藩最为自然。王维将视线投向乡里郊野,见“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当地风土“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秋野田畴盛,朝光市井喧。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一派田园风光。民康物阜的乡居生活,幸福又闲适。令狐楚担任宣武军节度使,战乱后的汴州在其治下富足安宁,多位诗人皆有称道,称颂其人功德,兼及其治下汴州的太平盛世景象。王建有诗《寄汴州令狐相公》,赞汴州市井“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诗人笔下汴州茶市喧嚣,酒楼顾客盈门,夜市经济繁荣。初唐“日中为市”的规定,伴随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然不能适应市井需求,于是唐中期在长安、洛阳、扬州等大、中繁华城市出现了夜市。这也从侧面透露出汴州水运带动了当地经济兴盛,才会有昼夜通宵的茶市酒肆热闹场面。“秋日梁王池阁好,新歌散入管弦声”,梁王即汉梁孝王刘武。刘武受封梁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他好营宫室苑囿,所建梁园极为奢华,其中离宫、亭台、山水、珍禽、异木等,令人惊叹。一时间汴州之地亭台楼阁样样精致,歌吹阵阵,一片岁月静好。王建借汴州城夜市的歌舞升平,赞友人的德政惠民,也让我们看到了汴州城的烟火气。
汴河沿岸兴起的商市,唐诗有关于市井货品的直接唱诵。王建《汴路即事》中先绘出汴河风光图,“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烟雾弥漫的汴河,千里长堤,两岸青槐拂地垂。汴河南来北往之客,人潮涌动,“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水运便利忙碌,“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草市,是设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的集市。汴河草市转运贩卖长江鲜货,还有海商转运而来的异国珍稀物品,真是“万里江海通”,其中运河的枢纽作用意义重大。王建不禁念叨起炀帝的隋堤柳,“回看故宫柳,憔悴不成行”,表面写景,多有往事如烟之叹。刘禹锡一首《令狐相公见示河中杨少尹赠答,兼命继之》,歌颂令狐相公任宣武军节度使之功及其治下的汴州,除了对令狐楚本人的才德称赞之外,对汴州“八方通货溢河渠”的评点当亦不虚。如此汴州城因有汴河,水运四通八达,各类货品充溢,一个“溢”字当见汴州城的货品丰盈、市井富饶程度。刘禹锡另有《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一诗,对令狐楚同样大加赞赏。
汴河作为南来北往行商客旅水运转输之地,十分繁忙。诗人们出行、送友,汴河的送别伤离数不胜数。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三,由汴水望向东南方向的淮河,“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只见汴水一路东行,泛着微波,清澈的淮河拂晓时分露出鸭头绿的春色。“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一语中的,汴河之上每天演绎着无数的往与返。汴河渡口最是人生惜别伤情处,类似的送别诗篇不胜枚举。张说《离会曲》:“何处送客洛桥头,洛水泛泛中行舟。可怜河树叶萎蕤,关关河鸟声相思。”张祜《汴上送客》:“河流西下雁南飞,楚客相逢泪湿衣。张翰思归何太切,扁舟不住又东归。”诗人们于洛水、汴河与友人分别,满是哀思,给繁忙热闹的码头增添了感伤凄凉,汴河成为羁旅离思寄情之所。除此以外,汴河之上各色货商行舟最是抢眼。卢纶《送魏广下第归扬州》,所见“淮浪参差起,江帆次第来”,行舟络绎不绝可见一斑。李敬方《汴河直进船》直陈汴河水运之利弊,“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汴河开凿各有利弊,利在汴河便利的交通,货运经济发达;弊在汴河开凿后百姓的民不聊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南方百姓以此遭受无尽盘剥后的凄苦生活,又有谁来关注?诗人的呐喊控诉,揭示了官商的无耻丑陋,汴河又何辜?官私商船行舟在汴河上的来来往往,为汴河沿岸人间烟火增添了颜色。
三、汴河烽火历史之伤痛
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朝廷一统政权受到威胁,尤以安史之乱后,汴河两侧叛附不定的军镇,与朝廷抗衡。藩镇与朝廷夺利聚焦于运河航运,汴河的重要枢纽地位,必然成为双方争夺的战场。汴州及其东南三百里处的宋州一带,战乱频仍,百姓深受战火之苦。其实,不单是汴河,运河沿线都可能受到这种威胁。如戴叔伦诗吟“淮汴初丧乱,蒋山烽火起”。汴河战乱常见,元稹《赠李十一》有言“淮水连年起战尘,油旌三换一何频”;白居易《西原晚望》有“故园汴水上,离乱不堪去”。汴河一带,诗人们的笔下或是对杀敌一统的希望决心,或是对战争伤痛的悲悯控诉。这些历史悲歌,真实地记录汴河上曾经这段凄惨的战乱。
王彦威《宣武军镇作》,是以军旅为题材的诗作,诗人想要表现报效国家的决心与勇气。“天兵十万勇如貔,正是酬恩报国时”,首联就喊出志士报国豪情。“汴水波澜喧鼓角,隋堤杨柳拂旌旗”,汴水边战场拉开,鼓声震天、旌旗飘飘。战场上,“前驱红旆关西将,坐间青娥赵国姬。寄语长安旧冠盖,粗官到底是男儿”,一片赤胆忠心只为家国无恙。许浑有诗《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军旅生活的吟唱之中抱定坚决的守国之志,“汴人迎拜洛人留,虎豹旌旗拥碧油。刁斗严更军耳目,戈鋋长控国咽喉”。类似还有如雍陶《河阴新城》,虽在赞叹河阴城池修筑壮观,背后实有所指,诗云:“高城新筑压长川,虎踞龙盘气色全。五里似云根不动,一重如月晕长圆。河流暗与沟池合,山色遥将睥睨连。自有此来当汴口,武牢何用锁风烟。”河阴,为唐开元二十二年(734)为便利东南漕运于河南荥阳北古汴河口筑河阴仓,以此置县。诗人所咏河阴新城建筑高大雄伟,比若武牢,自此烽火狼烟不必惧,这才是重点。可见此地战火不断,凡战必胜信念坚定。诗人对于战争的家国信念和情怀,是汴河有关烽火历史诗作的主题之一。
一边是报国壮志的抒怀,另一边是战争创伤的倾诉。诗人们更多关注战争带给城市、百姓的伤痛,进而对战争予以谴责控诉。韦应物《睢阳感怀》追述凭吊睢阳之战,书写战争悲壮场面、人物英勇气节之时,终感到悲哀,唯有叹息而已。睢阳之战主战场位于宋州,惨烈场面不忍目睹,满目疮痍,诗人怎能无动于衷?“豺虎犯天纲,升平无内备。长驱阴山卒,略践三河地”,突然战争降临,长驱直入之时朝廷毫无防备,“张侯本忠烈,济世有深智。坚壁梁宋间,远筹吴楚利”,幸而张巡有智略,竭力坚守睢阳城,以扼敌方南进攻势。《新唐书·张巡传》记载:“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4]睢阳之战中张巡外无救援,只有死守城池,“穷年方绝输,邻援皆携贰。使者哭其庭,救兵终不至。重围虽可越,藩翰谅难弃。饥喉待危巢,悬命中路坠。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大义凛然,令人钦佩。“宿将降贼庭,儒生独全义”,即作为儒生的张巡全节遇害,作为武将的许远偷生苟活。不过韦应物此言有失,事实上许远亦英勇献身。只是这场战役之后,“空城唯白骨,同往无贱贵。哀哉岂独今,千载当歔欷”,后人从这场战争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惨烈、悲壮。睢阳之战的伤痕深入骨髓,李嘉祐《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驿》也对睢阳之战后景象作过书写,诗句严肃沉重,“梁宋人稀鸟自啼,登舻一望倍含凄。白骨半随河水去,黄云犹傍郡城低。平陂战地花空落,旧苑春田草未齐。明主频移虎符守,几时行县向黔黎”。李端《过宋州》凭吊睢阳之战中赴节就义的张巡、许远,见到故城荒芜凄凉景象悲伤不已,“睢阳陷虏日,外绝救兵来。世乱忠臣死,时清明主哀。荒郊春草遍,故垒野花开。欲为将军哭,东流水不回”。睢阳之战虽已尘封历史,诗人的心中却装满了沉痛的记忆,刻骨铭心。
睢阳之战以外,诗人笔端如吴融有三首吟咏庞勋之变后的战后萧条,题为《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唐咸通四年(863),唐懿宗派兵征南诏国,下令在徐、泗(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地区募兵两千人,开赴邕州,其中分出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期满调回原籍。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一再食言,戍兵苦于兵役,公推粮科判官庞勋为首起兵。庞勋率领数百人,辗转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在江苏徐州竖起起义旗帜,即吴融所谓“彭门用兵”。后庞勋在今安徽宿州战死,起义失败。庞勋起义战争以后,沿途萧条衰败,吴融三首诗中皆有细述。其一:“长亭一望一徘徊,千里关河百战来。细柳旧营犹锁月,祁连新冢已封苔。霜凋绿野愁无际,烧接黄云惨不开。若比江南更牢落,子山词赋莫兴哀。”一片颓败荒凉,怕是庾信(字子山)《哀江南赋》也道不尽这份寥落荒芜吧!其二:“隋堤风物已凄凉,堤下仍多旧战场。金镞有苔人拾得,芦花无主鸟衔将。秋声暗促河声急,野色遥连日色黄。独上寒城正愁绝,戍鼙惊起雁行行。”其三:“铁马云旗梦渺茫,东来无处不堪伤。风吹白草人行少,月落空城鬼啸长。一自纷争惊宇宙,可怜萧索绝烟光。曾为塞北闲游客,辽水天山未断肠。”战后汴路,遥想当年,愁煞这些心系芸芸众生的诗人,唯愿声嘶力竭的断肠哭喊,能够警醒身边人。
那些日子,白居易《茅城驿》唱“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高蟾《宋汴道中》见“平野有千里,居人无一家。甲兵年正少,日久戍天涯”。韦庄《汴堤行》咏“欲上隋堤举步迟,隔云烽燧叫非时。才闻破虏将休马,又道征辽再出师。朝见西来为过客,暮看东去作浮尸。绿杨千里无飞鸟,日落空投旧店基”。
究竟是谁的祸?究竟该问责谁?伤痛的抚平,需要时间。对太平岁月的渴望,在亲历了这一幕幕悲惨之后,更显急迫。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苏教师函〔2021〕11号)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刘芹,文学博士,苏州城市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栏目编辑:张 丽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1.
[2]李春颖.唐代运河诗研究[D].嘉义:中正大学,2020:177.
[3]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231.
[4]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539.
- 上一篇:江苏古代船舶制造的历史变迁
- 下一篇:深藏在南京大学里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