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深藏在南京大学里的“老房子”

2024-12-23    

作为一所驰名中外的百年名校,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里散落着不少精美的民国建筑。这些独具特色的老建筑,铭记着过往的百年时光,倾诉着南大的百年沧桑,承载着南京的百年历史。


金陵苑 


从南京大学汉口路大门进入南大北苑,漫步在绿树成荫的中大路上,百年南大民国建筑便在你的眼前徐徐展开。


中大路东侧的一片狭长地带是南京大学民国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著名教会大学金陵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的旧址——金陵苑。


IMG_257

南京大学·金陵苑


金陵苑的民国建筑大都建于建校初期,由当时的校董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策划,美国帕金斯建筑事务所(Perkins Fellows &Hamilton Architects)设计,陈明记营造厂建造,中国政府和外国教会提供了建校地基与经费。从1910年设计动工到1925年建成西大楼,金陵大学的主体建筑先后落成,包括东大楼(1917)、礼拜堂(1918)、北大楼(1919)、小礼拜堂(1923)、西大楼(1925)和学生宿舍(1925)等,是当时南京城内最为雄伟的综合建筑项目。金陵大学的校园布置因地制宜,顺应原有地形,沿南北向由低至高展开中心轴线,创造出层次丰富和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其主要建筑沿着南北轴线呈对称分布,利用北高南低的起伏地势,从轴线南端的纵横阡陌逐步升起到中部宽阔的方形草坪,直至高耸的北大楼钟楼,在讲求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注入了西式建筑设计的空间层次感,令人耳目一新。


中轴线北部的北大楼(文学院)、东大楼(理学院)和西大楼(农学院)是金陵大学的主体部分。“三院嵯峨,艺术之宫”,三座建筑以北大楼为核心,呈现三院合围的布局。这种轴线加三合院式的空间布局是当时教会大学规划中常用的手法,其主要目的是想利用半封闭的空间提供一个可供交谊的露天场所,以增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保持教会大学持久的影响力。


IMG_258

IMG_259

南京大学·北大楼


作为金陵苑的标志性建筑,北大楼已经成为南京大学的象征。该建筑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A.G.Small)设计并于1919年建成,总面积达3473平方米。北大楼的主体建筑为地上2层,地下1层,塔楼5层,整个建筑以塔楼为中心呈东西对称分布。北大楼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歇山顶,上覆灰色筒瓦,墙体用明城砖砌筑,墙上开设小窗,封闭而稳重,带有明显的北方官式建筑特征。塔楼的屋顶样式更为复杂,为四面歇山顶,顶脊饰有小兽,这种十字形顶脊的设计实质上是西洋式钟楼的变体。北大楼坐北朝南,大门两侧设有抱鼓石。大楼内部门厅的天花板上绘有飞鹤,古朴典雅,秀丽端庄,与老校长匡亚明手书的“饮水思源”牌匾相得益彰。杂糅了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北大楼雄踞金陵苑中轴线的制高点,成为无数南大人心目中的“圣地”。


东大楼和西大楼分别位于北大楼的东南和西南侧,以北大楼塔楼为中心,对称分布。东大楼原为科技馆,由齐兆昌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该建筑平面为长方形,内廊式布局,采中国传统歇山式筒瓦屋面,但在屋顶脊中加脊,中部高耸,造型独特,让人印象深刻。西大楼又称为“裴宜理楼”,由司迈尔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其基本样式与东大楼基本相同。


IMG_260

南京大学·大礼堂


大礼堂位于西大楼南侧,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该建筑由帕金斯建筑事务所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于1918年竣工。大礼堂的造型仿照中国古代庙宇,为砖木混合结构。其屋顶的主跨为歇山顶,副跨为硬山顶,上覆灰色筒瓦,外墙由明城砖砌筑而成,砖上铭文印记至今清晰可见。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但其内部空间却严格遵守着西式建筑法则。深入大礼堂内部,可以清楚地看出基本的巴西利卡(Basilica)式基督教堂的内部空间原型。如此设计的目的显然是设计者试图让中国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传统空间中接受完全不同的西方基督教会学校的教育,可谓是用心良苦。


赛珍珠故居


沿着大礼堂旁的南高路一路西行至西门,转角处有一条幽幽小巷。循着小巷向更深处前行,一座精致的西式小楼展现在眼前,这便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在金陵大学执教时期的住宅。


IMG_261

IMG_262

南京大学·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故居始建于1912年,是一座典型的西洋风格别墅。小楼坐西朝东,远远望去,青砖朱窗,古朴典雅,格局别致,十分醒目。该建筑为砖混结构,楼高两层,地下一层,楼顶是带有老虎窗的假三层,便于采光。小楼的大门入口处建有门廊,四根西方古典风格的圆形立柱支撑着二楼的露天阳台,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在这座普通的洋房里,赛珍珠和她的丈夫卜凯带着他们的女儿度过了十多年的美好时光;也是在这座房子里,赛珍珠写出了后来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地》(The Good Earth)等众多作品。


1892年,赛珍珠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在她三个月大的时候,便随在华传教的父母来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从美国的大学毕业后,赛珍珠再次回到中国。1917年赛珍珠与美国青年农学家卜凯(J.L.Buck)相爱并结婚。婚后,她跟随丈夫在宿县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农村考察。1919年底,受金陵大学农学院和外语系之邀,卜凯夫妇移居南京,开始了他们在金大长达 15 年的执教生涯。


赛珍珠居住在南京的这段时光是其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她思想日益成熟并逐渐步入文学创作的阶段,而这栋小楼与她的文学创作生涯息息相关。金大闲适的生活使得赛珍珠得以在授课之余潜心思考她在中国所接触到的农民生活,多年的生活积累化作笔尖跳跃的文字,开始了《大地》的创作。关于这段时光,赛珍珠在她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每天上午做完家务后,我便坐在打字机前,开始写《大地》。故事是久熟于心的,因为它直接来自我生活中种种耳闻目睹的事情,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正是为自己直到今天仍热爱和景仰的中国农民和普通百姓而积郁的愤慨,驱使我写下了这个故事。”1931年春,这部描写中国农民的伟大作品在美国出版,一经问世,销量飙升,好评如潮,连续两年成为美国最畅销的书。《大地》奠定了赛珍珠在世界文学领域的地位,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致辞中,赛珍珠饱含深情地说道:“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也就是我的生活,的确,他们的生活始终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


赛珍珠关于中国的一系列文学创作为她赢得了千万忠实的美国及外国读者,她向美国提供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生动形象,一直延续至今。正是由于赛珍珠, “一代代美国人才带着同情、热爱和尊敬的目光看待中国人”, “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创造了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良好信念”。赛珍珠对中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无法比拟的。


何应钦公馆


告别赛珍珠故居,绕过古朴别致的西南楼,往林荫更深处寻觅,中大路旁的一抹米黄格外吸睛。循色而去,刻记着“斗鸡闸”三个字的路牌静静地指向一座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西班牙风格别墅。这座精致别墅的主人是谁呢?


相传在南北朝时期,此处是王公贵族的斗鸡寻欢之地,故得“斗鸡闸”之名。民国初年,“斗鸡闸”的房产主人为王兴宇,后来因故成了金陵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陈中凡的私宅。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国民党大员何应钦偶然发现此处宝地,于是花大价钱买下了宅院,陈先生则在南阴阳营另觅居所。1934年,何应钦开始重新整修这座宅院,并由著名建筑师沈鹤甫负责设计,辛峰记营造厂承建,为一幢三层西式主体楼及附属平房的宅院群落。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何公馆建筑也大多毁于战火。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的何应钦又着手进行何公馆的重建工作。重建后的何公馆占地近10 亩,四周建有围墙与金大相隔,包括两栋西式小楼、两栋西式平房及地下室,共4幢31间,现仅存一栋三层西式小楼,即现在的何公馆主楼。何公馆构思新颖,充分展示了“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其主楼为钢筋水泥混合结构,楼房正面有五个并排的拱门,后为门廊;长廊的另一侧也设计了三个并排拱门,后面亦为门廊,整个建筑是典型的西方现代派西班牙式建筑。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坡形屋顶上铺就的蓝色琉璃瓦和建于其上的方亭式瞭望台,又无处不在彰显蕴藏于其中的中国血统。1948年11月,何公馆的大部被出租给美国大使馆使用,但不久后南京即告解放,由人民解放军接管。


IMG_263

南京大学·何应钦公馆


自何应钦购买“斗鸡闸”宅地始,何公馆便一直是南京著名的“政治公馆”,以何应钦为核心的国民党大员经常聚集于此商讨军国大事。1936 年 12 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消息传到南京,被认为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实力派人物、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于当日下午即在何公馆成立了临时办公处,代替军事委员会行使职权,一时间,何公馆成为国民党中央党政军要员的云集之地。当晚,何应钦在何公馆一楼会议室做出讨伐张、杨的决定。有传闻言宋美龄听到何应钦决定不顾蒋介石安危武力讨伐张、杨的消息后,当晚即从上海直奔何公馆,并对何破口大骂:“何敬之,你真不是个东西!你要出兵西安,究竟安的什么心?”有学者认为,何、宋争执乃无稽之谈,目前并没有任何确凿史料可以证实,此种传闻大抵是某些报刊为了吸引读者而编造的故事。


如今的斗鸡闸再无六朝纨绔子弟斗鸡走狗的喧闹,也再无民国波谲云诡的变幻政局。相传为何应钦亲手植下的七株合抱雪松将何公馆掩映其间,曾经风云际会的公馆如今已成为南京大学接待贵宾专用房,静静处在北苑的一角。


中山楼


从何应钦公馆出发,走过汉口路大门进入南苑,门内东侧一栋名为“中山楼”的西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据相关人士介绍,这栋小楼可能是孙中山在南京时的一处旧居。


IMG_264

南京大学·中山楼


中山楼始建于1912年,坐北朝南,黄墙红瓦,是一座典型的西洋别墅式风格建筑。中山楼楼高两层,一楼为会议室,内设楼梯直达二楼,二楼带有一个小阁楼,阁楼建有老虎窗用于采光。中山楼的大门入口处建有门廊,四根西式风格的圆形立柱支撑着二楼的露台。中山楼的整体风格既古朴典雅又不失雄浑庄重,建筑面积达334平方米。


由于中山楼与汉口路之间有围墙相隔,位置较偏僻,且中山楼坐北朝南,走在汉口路上很难发现这栋小楼,因此这栋不起眼的民国建筑一直不为人所注意。小楼之所以得到关注是因为2001年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女士主编出版的《我的祖父孙中山》中有一张被标注为“祖父就任临时大总统职时之官邸外观(南京)”的照片,而照片中的小楼正是南大南苑的这栋小楼。孙穗芳女士的书中明确指出,孙中山先生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曾在中山楼内住过,但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住到离临时总统府如此之远的中山楼?在中山楼里住过多长时间?起止时间各是什么?这一切问题都没有明确文字记载,还须待有关部门拿出资料以作旁证。


沿着中山楼旁的林荫大道向南走去,绕过错落有致的学生宿舍楼,走出南大广州路校门,再往东继续行走片刻,一座门牌号为小粉桥1号的西式小洋楼显现在眼前。这里便是被称为中国辛德勒的约翰·拉贝的故居。


IMG_265

IMG_266

南京大学·拉贝故居


一条汉口路,见证了南大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南京城的时代变迁。触摸散落在南大校园里承载着百年南京历史记忆的民国建筑,用心聆听,感受里面上演的一幕幕或悲或喜的人间戏剧——或是金大建校的冲天豪情,或是赛珍珠对中国的深沉爱意,或是何公馆里的明争暗斗,或是中山先生的忧国忧民,亦或是约翰·拉贝感天动地的人道情怀。纵使时光相隔百年遥,仍感近在咫尺。


来源:方志南京,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

文章选自《南京史志》2019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