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玄武湖那些被时光记住的旧称与新声

2025-10-22    

碧波映六朝,古册记五洲。玄武湖的水波里藏着练湖、蒋陵湖等旧称,湖心五座洲屿更如时光念珠,名字在明清方志、民国风云中流转,至今牵动南京记忆。


2025年9月,《玄武湖新志》评审会召开,为五洲故事添新注。从明赵惟贤《后湖志》、清王作棫辑订本,到夏仁虎《玄武湖志》,新志欲在文献中梳理五洲命名轨迹:为何曾叫 “荒洲”“亚洲”,最终定格为环菱樱梁翠?这藏着数百年文化密码。


IMG_257

玄武湖八景第一景——京湖阅武


五洲从非静止符号:明清时环洲、樱洲曾同称 “新洲”,梁洲曾叫 “莲萼洲”,清代方志还漏记一洲;1928年换“亚欧美非澳” 洋名,1935 年定 “环菱樱梁翠” 中式称,沿用近九十年,这是城湖共生的印记。


IMG_258


因 “名实之辨” 藏满细节,我们循明清文献钩沉五洲新旧名,让时光里的故事随碧波重现,飨爱湖同好。


翠洲


在被命名为 “翠洲” 前,此洲曾称荒洲。明《后湖志》记载:“及东二洲皆号荒洲。以未建册库,故云”。万历《上元县志》亦载:“后湖:在太平门外,国朝复为湖,贮天下图籍于湖中洲上,遂为禁地。洲凡五……东有荒洲二”,此洲即其中之一。


IMG_261


明《后湖志》载:“陵趾洲:洲在湖东,陵在洲东。自祖洲注望,皇陵正出洲上,而洲为山麓若趾焉。长发其祥,是足占矣”。陵趾洲又称麟趾洲,亦简称趾洲,即今之翠洲。清《后湖志》引《大清一统志》载:“后湖中有五洲,曰新洲、曰旧洲、曰龙引洲、曰莲萼洲(俗呼菱、志、长、新、老五洲,又呼菱、志二洲曰:团、后二洲)”,可见陵趾洲在清代另有志洲、后洲之称。


IMG_262


1929年《首都公园游览指南》载:“湖址:位于京城东北丰润门外,东邻钟山,南枕台城,北近沪宁铁道,全湖之形,略似三角形。湖中有菱、芷、长、新、老五洲。今菱洲改称澳洲,芷洲改称非洲,长洲改称亚洲,新洲改称欧洲,老洲改称美洲。亚、美、非三洲,均藉长堤连贯,澳洲远在湖心,非舟莫渡”,可知趾洲彼时亦称芷洲。1945年第1卷第2、3期《民心半月刊》载田北湖《后湖考》:“后湖即玄武湖,田北湖先生名之曰北湖;俗分其内为菱、新、长、老、外五洲”,趾洲亦曾称外洲。


IMG_263


1928年此洲更名为非洲。1935年将定名为翠洲。


综上,翠洲别称有:荒洲、陵趾洲、趾洲、芷洲、志洲、后洲、外洲、非洲等。


梁洲


明《后湖志》载:“湖之中有五洲,洲相向秀起,中有十字河,疑即宋所开也。西北曰旧洲,洲上为库,以贮册籍”,此处旧洲即今日梁洲。


IMG_265


另据明《后湖志》载:“祖洲:初始为禁地,以贮天下民数,非六朝歌舞地,圣祖规模弘深者如此,是洲建库最先。自洪武十四年始大造,今百五十年,凡建库一十二连始满其地云”,可知旧洲亦曾称祖洲。


《后湖志》又载:“旧洲册库架:洪武十四年分,计九间,册架三十五座”,可见洪武十四年旧洲已开始贮藏黄册,是最早存贮黄册之洲。万历《上元县志》亦载:“后湖:在太平门外,国朝复为湖,贮天下图籍于湖中洲上,遂为禁地。洲凡五,西北曰旧洲”,佐证了这一记载。


IMG_266


清《后湖志》记载:“五洲之中,以老洲为最胜,洲有湖神庙、景行楼”,表明清代旧洲改称老洲。


1928年此洲更名为美洲,1935年定名为梁洲。


IMG_267


综上,梁洲别称有:祖洲、旧洲、老洲、美洲等。


环洲


明《后湖志》载:“西南曰新洲,弘治十五年为库,以贮新册。上有郭璞墓。洲南有大墩,里俗相传为郭璞墓”。郭璞墓所在之地,也称郭璞墩,位于今日环洲。


IMG_269


明代称此洲为 “新洲”,因在弘治十五年始在此存储新册而得名,这一记载可明万历《上元县志》可得到佐证:“后湖:在太平门外,国朝复为湖,贮天下图籍于湖中洲上,遂为禁地。洲凡五……西南曰新洲,上有郭璞墓”明《后湖志》又载:“新洲册库架:新洲即莲革(疑即萼之误)洲。嘉靖十一年,分东西库,计三十间,册架一百二十座”,可知明代的新洲亦曾称为莲萼洲。


IMG_270


清《后湖志》又载:“长洲次之,中有墩子山,即郭璞墓,名郭侧墩也”,表明清代旧洲改称老洲。


1928年此洲更名为亚洲,1935年定名为环洲。


IMG_271


综上,环洲历史上的名称有:新洲、莲萼洲、长洲、亚洲等。


樱洲


明《后湖志》载:“西南曰新洲……前抱一洲,中有萦环如溪涧,正德七年奏移厨房于此。”此处新洲(即今日环洲)前抱之洲,即为今日樱洲。正德七年曾将厨房移至此洲。明《后湖志·凡例》载:“中洲地势广阔,册库之制,规模宏敞。”因此洲位于后湖五洲之中间位置,故曰“中洲”。


IMG_273


明《后湖志》又载:“中洲册库架:中洲即天语亭下龙引洲。弘治十五年,分东西库,计三十间,册架一百二十座”,可知中洲在明代亦称龙引洲,弘治十五年时,分别建起东西册库。


明《后湖志》又载:“龙引洲:祖洲之南,旧有龙潭,祷者辄应,是洲自西而南,南折而东,蜿蜒六七里,空有伸缩偃仰之状云。”由于是皇家禁地,未经允许是不可能接近皇册库的,不然就会受到查禁。如明弘治元年十一月二十日,钦差两广公干太监郭镛带领随从二十余人,未经允许擅自划船至中洲黄册库区域,后经举被查处。


IMG_274


1910年,《小说月报》(上海1910,临时增刊)“文苑”栏载庄俞先生(字我一)《元武湖游记》:“湖周数十里,中有大小五洲,曰趾洲、曰麟洲、曰老洲、曰新洲、曰长洲。”可见中洲在清代改称“新洲”。


1928年此洲更名为欧洲,1935年定名为樱洲。


IMG_275


综上,樱洲历史名称有:中洲、龙引洲、新洲、欧洲等。


菱洲


在被命名为“菱洲”前,此洲曾称荒洲。明《后湖志》载:“及东二洲皆号荒洲。以未建册库,故云。”万历《上元县志》亦载:“后湖:在太平门外,国朝复为湖,贮天下图籍于湖中洲上,遂为禁地。洲凡五……东有荒洲二。”此洲即为其中之一。


IMG_277


明《后湖志》记载:“仙擘洲:洲与龙引俱自西发,龙引南折而东最长,如人偃掌,洲则东折而南,稍短三分之一,如掌有巨擘,环抱相向云。”结合五洲地理位置判断,仙擘洲即今日菱洲。


IMG_278


清《后湖志》载:“五洲曰菱、曰志、曰长、曰新、曰老,又俗呼菱、志二洲曰:团、后二洲……循堤而行,可径达长、志、老三洲,惟菱、新二洲宛在湖心,非舟莫渡”,可知菱洲在清代亦称团洲。


1910年,《元武湖游记》载:“湖周数十里,中有大小五洲,曰趾洲、曰麟洲、曰老洲、曰新洲、曰长洲。”,可见菱洲曾称麟洲,且此名称延续至民国时期。


1924年,《南京居游指南》载:“玄武湖:由中正街至玄武湖,车金小洋一角五分。一名后湖,在丰闰门外,分老、新、长、麟、趾五洲。”


1928年,菱洲更名为澳洲,1935年,恢复“菱洲”旧名。


IMG_279


综上,菱洲历史名称有:荒洲、仙擘洲、麟洲、团洲、澳洲等。


五洲更名历程


1928年9月,刘纪文市长将玄武湖内五洲更名:以长洲为亚洲,而将包于该洲内之新洲改名欧洲,老洲改名美洲,趾洲改名非洲,麟洲改名澳洲,全湖更名为五洲公园。


IMG_281

民国时期泛舟玄武湖


IMG_282

民国时期鸟瞰玄武湖


1935年,南京市拟对五洲公园内五洲再次更名,因当时仅为征求意见稿,各方意见纷纭,五洲拟用名称亦五花八门。


其中有人主张:原称亚洲(原名长洲)改为绿杨洲(因此洲长堤两旁绿杨最多)或西洲(因位于玄武湖西侧)、连环洲;原称欧洲(原名新洲)改为红樱洲(因洲上产樱桃)或中洲(因位于五洲中间)、中心洲;原称美洲改为百花洲(因此洲有亭台楼榭各种花木,风景为五洲之冠)或北洲(因位于玄武湖北侧);原称非洲(原名趾洲)改为紫菱洲(因洲上产菱)或东洲(因位于玄武湖东侧)、碧桃洲(计划专种碧桃);原称澳洲(原名麟洲)改为白莲洲(因此洲产莲)或南洲(因位于玄武湖南侧)、蓬莱洲(不通陆路,形似仙岛)。


IMG_283

民国时期梁洲揽胜楼


IMG_284

民国时期雪后玄武湖


另有其他主张:以‘仁义礼智信’五字名五洲者;采《孙子兵法》之‘智信仁勇严’五字名五洲者;也有主张改亚洲为环堤,改欧洲为菱坞,改美洲为荷苑,改非洲为樱桃洲,改澳洲为蓬岛者;也有一部分人主张改亚洲为绿杨洲,改欧洲为樱洲,改美洲为芳洲,改非洲为积翠洲,改澳洲为小蓬莱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1935年7月26日,南京市第362次市政会议议定五洲最终名称,即将“亚洲”改称环洲,“欧洲”改称樱洲,“美洲”改称梁洲,“非洲”改称翠洲,“澳洲”改称菱洲,并赋予名称深刻文化内涵,沿用至今:

环洲:取“曲径通幽”之意。原称亚洲的洲屿形态屈曲如半环,樱洲恰被其环抱,游人经此常生曲径通幽之感,故改称环洲。

樱洲:取“绿醉红酣”之意。原称欧洲改称樱洲,洲上樱桃树极多,春风三月,绿醉红酣,颇饶艳趣,及至初夏,则朱实累累,湖民撷取售饷游人,是樱花樱桃极悦目可口之妙,故改称樱洲。

梁洲:取“纪念昭明”之意。原称美洲改称梁洲,洲擅全湖之胜,为昭明太子梁园故址,当日宾客往来,盛极一时,与现在之游人络绎,同一雅兴,因其蓝缕开辟之功,改称梁洲,亦有取于苏白名堤之义耳。

翠洲:取“浓翠可掬”之意。非洲改称翠洲,洲上翠竹亭亭,纵横数亩,晓烟残照,翠色浮空,且钟山东峙,苍翠欲流,与洲间之竹翠相混合,浓翠可掬,故改称翠洲。

菱洲:取“沿用旧名”之意。澳洲仍称菱洲,洲原多产菱,湖民自称菱洲,因菱米可供民食,为副产之一,今仍沿用旧名,所有民意,所念民生,故沿用 “菱洲” 旧名。


玄武湖五洲新名称既朗朗上口,又蕴含深厚文化意涵,不仅深得民众欣赏,更为玄武湖增添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部分图片为作者提供,其余图片均来自南京玄武湖景区公众号

作者:张智峰,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