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重阳读诗:江苏十三市,哪首诗戳中了你的乡愁?

2025-10-29    

提及江苏的重阳,绕不开 “诗”;谈及江苏的诗,离不开 “城”。这片被江河滋养的土地上,一城一诗境,千载重阳情早已成为深入文脉的印记。从南京雨花台的登临礼赞,到苏州郡楼的宴乐欢歌;从徐州霜秋的人生慨叹,到南通江海的浩渺沉思——江苏十三市,每一座城市都以一首首重阳诗作,为这个古老节日注入了独特的地域灵魂,也为我们留存了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南京:帝都形胜与登临之思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的重阳诗境自带历史的厚重与王气。明代陈琏的《陪驸马沐公襄城伯李公礼部尚书张公等九日同登雨花台》便是典范。诗云:“京城城北雨花台,岁岁登高此处来。松下烹茶烧石鼎,竹边呼酒泻琼杯。”诗中“京城”“岁岁”点出帝都气象与习俗传承,“紫金山咫尺”“五云缭绕护蓬莱”更将眼前实景升华为仙境隐喻,充满了对太平盛世的礼赞与台阁重臣的雍容气度,集中体现了金陵作为政治中心在承平时期的重阳诗境。


IMG_259

雨花台感昔 明·唐寅


无锡:溪畔雅集与骋望之趣


无锡的山水清嘉,为重阳雅集提供了绝佳背景。唐代独孤及的《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描绘了此番盛景:“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五云溪(即惠山滨)的山水之趣与江南秋色完美融合。“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点出节令的清肃与幽静,“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则化用晋代孟嘉落帽、东汉李膺同舟的典故,尽显名士风流与洒脱意趣,堪称吴地文人重阳雅集唱和的典范之作。


IMG_263

惠山茶会(局部) 明·文征明


徐州:霜秋感时与人生之叹


徐州地处南北要冲,重阳诗境亦带有北方的苍劲与深沉。北宋苏轼任知州时所作的《千秋岁·徐州重阳作》尤为动人:“浅霜侵绿。发少仍新沐。冠直缝,巾横幅。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金菊。”词人从细微处着笔,霜侵绿野,发少簪菊,在节日的温情中透出年华老去的淡淡感伤。“明年人纵健,此会应难复”道出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深切体悟,这种于旷达中见沉郁的复杂心境,正与徐州融通南北的地理文化位置相契合。


IMG_266

黄楼图赋 元·夏永


常州:胜会抒怀与不平之鸣


常州古称毗陵,其重阳诗作常流露出文人的耿介之气。唐末章碣的《癸卯岁毗陵登高会中贻同志》即为典型:“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凤笙龙笛数巡酒,红树碧山无限诗。”诗人在流落中偶遇故人,共度重阳,酒宴诗情背后是深深的知己之感。然而笔锋一转,“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则以激愤之语,直指晚唐末世科举不公、乾坤颠倒的社会现实,展现出常州士人耿介批判的地域性格。


IMG_269

玩菊图 明·陈洪绶


苏州:郡楼宴乐与城市之颂


苏州作为江南核心,其重阳诗境富丽详赡,充满世俗欢愉与城市自豪感。唐代白居易的《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堪称鸿篇:“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诗人以酣畅笔墨,既写宴席上胡琴、吴娃、笙歌、舞鬟之盛,更以登高视角,纵览苏州水陆交织、人烟稠密的繁华都市图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这片土地的治理自信与热爱。然而在盛宴与繁华的背后,诗尾亦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年华东流、政绩几何的深沉感伤,使得这首长卷的情感更为厚重复杂。


IMG_272

虎丘十二景(之一) 明·沈周


南通:江海登临与浩渺之思


南通地处江海之交,其重阳诗境自然带有江海的壮阔与迷茫。明代诗人虞纯忠的《九月九日登山》捕捉了这一特色:“天接峰峦云黯黯,地连江海水汤汤。自惭樗朽无仙骨,石髓灵芝事渺茫。”诗中“云黯黯”“水汤汤(音商,水势浩大貌)”的叠词运用,极写江海相接、云雾弥漫的浩渺景象。面对此景,诗人顿感自身如“樗朽”(本义指无用之木,也有“自谦”之义)般渺小,求仙之事更是虚无缥缈,流露出一种江海之子面对自然伟力时的谦卑,以及对生命局限与彼岸世界的深沉慨叹。


IMG_276

菊花图 清·吴昌硕


连云港:赴任寄赠与政民之怀


连云港(古海州)的重阳诗,常与仕宦生涯紧密相连。清代申靖夏的《赠别俞通判之任海州》便是一例:“乌帽功名归半刺,黄花离思属重阳。抚摩政切饥民望,潦倒多为故旧伤。”诗人为友人赴任海州通判而作,时值重阳,既以“黄花”点节令,更以“乌帽半刺”点明其身份与责任。“抚摩政切饥民望”一句,道出了对友人勤政爱民、体恤饥荒百姓的殷切期望,使这首重阳赠别诗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承载了深厚的儒家士大夫关怀民瘼的政治理想,展现了海州在地理与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IMG_279

陡壁丹台图 清·江注


淮安:乡心病酒与失意之叹


淮安地处漕运枢纽,其重阳诗多染羁旅愁思与身世之感。唐代赵嘏的《重阳日示舍弟》集中体现了这种情绪:“多少乡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开。新霜何处雁初下,故国穷秋首正回。”诗人重阳把酒,乡心与菊酒同入愁肠。新霜初下,北雁南飞,自己却只能在穷秋中回首故国。“渐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驱马傍尘埃”更是直抒胸臆,道出了岁月蹉跎、事业无成的愤懑与凄凉,是失意文人于运河枢纽之地感怀身世、抒发不遇之悲的典型写照。


IMG_283

《蕉林酌酒图》中的菊花酒  明 · 陈洪绶


盐城:江台独酌与望乡之愁


盐城东临黄海,其重阳诗境往往带有海隅的苍茫与孤寂。明代赵完璧的《丁卯盐城九日》以简淡笔触勾勒此境:“江峰迢递独登台,满眼黄花暂举杯。两度重阳归未得,秋风千里望乡来。” 诗人独自登上一处高台,遥望迢递的江上峰峦,眼前虽是一片黄花盛景,却只能“暂举杯”以慰寂寥。“两度重阳”点明离家之久,“秋风千里”则将乡愁随秋风延展至无边无际。全诗画面疏朗,情感沉郁,将宦游于海隅盐场之人的孤独与绵长的思乡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远。


IMG_286

秋山策杖图 宋·郭熙(传)


扬州:秋色新景与行乐之宜


扬州作为运河名城,其重阳诗既富生活情趣,又具哲理思辨。北宋名臣韩琦的《重九会光化二阕·其二》风格明快:“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随分笙歌行乐处,菊花萸子更宜人。”诗人一反悲秋传统,直言重阳秋景自有其清新动人之处。他主张随遇而安、及时行乐,认为佩戴茱萸、欣赏菊花的重阳习俗,比春日风光更为相宜。这种乐观豁达、善于发现并欣赏当下之美的心境,与扬州这座城市自古以来的繁荣、闲适与通达的文化气质深度契合。


IMG_289

九日行庵文宴图(局部) 清·方士庶。行庵在扬州天宁寺西隅。图中所绘为重阳雅集场景。


镇江:客中酬唱与家国之忧


镇江(京口)乃江防重镇,其重阳诗常交织着羁旅愁怀与家国隐忧。明末清初杜濬的《京口九日》即为代表:“异乡屡值重阳节,同学邀登百尺台。四面青山檐外见,一行白雁雨中来。”异乡登高,虽得同学相邀,但“难将戎马酬烟景,忍负霜螯送酒杯”一联,将眼前烽火戎马之现实与佳节烟景、肥蟹美酒形成尖锐对比。此处“白雁”意象尤为深刻,既是重阳时令的物候特征,更暗合民间流传“白雁来,江山改”的谶语,为全诗平添沧桑巨变的悲凉底色;而全诗核心在于抒发了身处鼎革之际的文人,面对江山易主、故国沦丧时,无心宴乐、进退失据的沉痛与无奈,忧思远超出个人范畴。


IMG_292

金焦落照(局部) 文征明


泰州:楼船怀远与多难之悲


泰州地处江淮,重阳登高常引发对时局与边患的忧思。明代欧大任的《泰州九日登望海楼怀梁公智黄幼章》集中体现了这种情怀:“把菊偏惊久客情,淮河西下蓟鸿声。楼船万里沧波涌,砧杵千家朔吹生。”诗人把菊登楼,耳闻北来的鸿雁之声,眼中是楼船破浪、沧波汹涌的景象,心中则萦绕着千家万户的捣衣声与北方寒风的肃杀。“绝塞频年犹住牧,故乡多难未休兵”则直接点出了连年边患、故乡难安的残酷现实,深刻反映了明代中后期,身处江淮腹地的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北方边患持续、战事难休的深切忧虑与无力感。


 IMG_296

望海楼图 明·佚名


宿迁:时序惊心与乡园之渺


宿迁位于江苏北部,其重阳诗境常与运河行旅、乡愁归思相联系。明代杨士奇的《九日过宿迁县》深刻描绘了此情此景:“挂席迢遥晚未休,行程逦迤望邳州。数家农舍通篱落,几处渔舟聚洑流。”诗人舟行运河,日夜兼程,所见是沿岸的农舍、渔舟,一片水乡日常景象。然而,“回首乡园天渺渺,惊心时序水悠悠”一联,将空间的遥远(天渺渺)与时间的流逝(水悠悠)并置,精准地道出了行旅之人于运河舟次,面对永恒流淌的河水与飞逝的时光,所产生的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人生漂泊的虚无之感,情感真挚而意境苍茫。


IMG_299

高阁凌空图 宋·佚名


一城一诗境,千载重阳情


漫步江苏十三市的重阳诗卷,我们得以在秋光潋滟间,品味一幅流淌千年的地域文化地图。南京的帝王气象在雨花台的登高中尽显,苏州的市井繁华在白居易的宴饮中流转,无锡的山水清音与独孤及的雅集相映成趣。常州章碣在登高会中发出末世悲音,南通虞纯忠面对江海感叹天地浩渺。


IMG_302

重阳节习俗


徐州的苍劲凝结在苏轼的岁月感怀中,连云港的仕宦情怀寄托着申靖夏的民生关切,淮安的羁旅愁思在赵嘏的酒杯中低徊,盐城的望乡之目穿越赵完璧的千里秋风,宿迁的运河行旅承载着杨士奇的时序惊心。


镇江与泰州,将个人情愫升华为家国之忧——杜濬在白雁声中听见江山回响,欧大任在楼船影里感受边关朔风。扬州的韩琦在秋色中发现胜似春朝的景致,展现出运河名城的通达气度。


这些诗篇或雄浑或婉约,无不植根于各地的地理脉络:运河滋养着淮扬的愁思与繁华,长江塑造着京口的忧患意识,太湖映照着苏锡的雅集闲情,黄海回荡着盐通的苍茫孤寂,江淮平原承载着徐宿的厚重深沉。


IMG_303

重阳糕


这些重阳诗作,既是节俗的生动写照,更是江苏多元文化的深刻体现。它们如同时光的棱镜,将重阳这个古老节日折射出万千光彩——既有登高望远的超脱,也有把酒言欢的温情;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怀,也有对生命坚韧的礼赞。当我们品读这些诗行,仿佛看见诗人们站在各自城市的高处,将眼中景、心中情,凝练成不朽文字,共同编织出这片土地深厚而绚烂的文化基因,见证着江苏文脉的生生不息。


作者:胡继武

IMG_304
胡继武,历史与族谱研究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