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传统的肩膀上创新、创造
叶:中学课本里有《核舟记》。明代时,苏州人就能将一颗橄榄雕成一艘船,这实在是苏州的骄傲。
任:核雕与核舟是两个不同概念。核舟是核雕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核雕就是在废弃的果核上雕刻出花鸟鱼虫,人物景致包括核舟。其神奇的雕刻技法被誉为“鬼技工”。核雕艺术起源于微雕艺术,微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微雕创作者将这种艺术不断进行充实发展。明末散文家魏学洢的一篇《核舟记》,让大家认识和了解了苏州常熟人王毅和他高超的雕刻技艺,认识了核舟这个工艺形式。
自从明末王毅用果核携刻成舟船后,核舟成为明清以来核雕之楷模,不同时间一些雕刻家纷纷效仿,创作出了许多材质,题材各异的核舟作品。清康熙年间,苏州有个“金老”的艺人就以雕刻核舟闻名。
封锡禄为清代竹刻家,也曾雕过一艘核桃舟。清乾隆年间,以牙雕闻名天下广州人陈祖章,创作了核舟《东坡夜游赤壁》。这件作品问世后,仿效者众,福建人方建劭、广东增城人湛谷生、山东潍坊人都兰桂等,都以雕刻《赤壁夜游》核舟而闻名天下。
民国年间,吴县光福舟山村人殷派雕刻创世人殷根福,也曾创作核舟。
叶:核舟是核雕艺术的经典之作,您是否也尝试过?
任:核舟不仅是核雕的经典题材,还是衡量一个核雕工作者的一个标杆。我也雕刻了竹排船和一艘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核舟”,按原作一比一比例完整复制,我的特点是还在船底雕刻了一百多字的《赤壁赋》。通过复制核舟,让我感受良多,感受前辈的创作艰辛历程。
叶:知道核雕的人,都知道苏州有个舟山村,舟山的核雕历史有多长?
任:舟山核雕是经百年薪火相传的一种民间工艺,清代舟山艺人就涉足核雕,《香山小志》载“香山梓人、 圬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核桃、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赞”。
舟山村虽然很早就有人从事核雕,但真正让核雕走出苏州,走向全国的当数民国舟山人殷根福,于1920年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从此,“殷派核雕”享誉海外,并由此形成了著名的雕刻之乡----舟山。是他把核雕带出了小山村,走向大上海,殷根福开创了“殷派核雕”,他把枝艺传给了儿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还收了其他徒弟。他的徒弟须吟笙以写实为主,着重脸部肌肉感,还原人脸真实特征丰富,后来创立须派核雕。从此殷派和须派两大派系成为舟山核雕的主要流派,近百年来,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如今的舟山村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核雕产地,在全国核雕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2008年,以舟山核雕为代表的光福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叶:和苏州许多工艺大师比,您很年轻,能说说您的经历吗?
任:1972年,我出生在北靠穹窿南临太湖的舟山村,中学毕业后我就去学习核雕,我们当地大多是靠手艺谋生的,一出学校立马去学手艺了,有的学木匠、水泥匠,更多的学红木雕刻、核雕、画画等。我的阿姨须培金手艺精湛,是核雕行内出了名的巧手,我就自然而然地拜在阿姨门下学习核雕了。学习核雕一年多后,我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应征入伍,去河北易县当兵3年。3年的军旅生涯,不论生活还是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但当兵的经历让我得到历练,得到提升,我不仅收获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同时有机会补习文化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绘画和书法。回想起来,参军3年,开阔了眼界、收获了友情、提高了文化修养,是我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复员归来我又去师傅家学习了一段时间。当兵前我是以学雕十八罗汉为主的,当兵后,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想法,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了,学习兴趣从被动走向了主动,会经常自己设计1件作品,然后再请教师傅指点,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到2000年,成立了任敏华核雕工作室。
叶:非遗传承人都有师承关系。
任:我的核雕师傅是我阿姨须培金。但一个优秀的工艺美术工作,还应更多地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不同门类的艺术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艺种中汲取营养,取长补短。2009年,我参加了苏州工艺美术高级人才班;2011年,参加全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学习;2013年,参加全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学习。2011年,我拜苏州牙雕大师殷淑萍为师,通过向前辈请教,提高自己的雕刻水平,同时我开始拓展向多方面材质的雕刻发展。我觉得这样的艺术生涯才能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也会提得更快。
叶:学习任何传统手工艺都是异常艰苦的,您的学艺生涯又是怎样的呢?
任:我拜师学艺时,还刚刚走出校门,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看着师傅一件件惟妙惟肖的作品,心中满是好奇和敬佩。师傅把核雕最基本的要领和我说了一遍后,又给我示范做样子,不一会儿,一个人物头像的雏形就出现在我的面前了。看着师傅运刀自如,得心应手,本以为也不过如此。然而当我第一次拿起刻刀,与橄榄核雕刻刀亲密接触时,刻刀根本就不听我使唤,并且持续几天都一样。这等于是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甚至想打退堂鼓。后来师傅鼓励我,安慰我,给我讲了她学习手艺的经历和困难,我渐渐明白了什么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什么叫“三年萝卜干饭”。学手艺活必须下狠功夫,刀法只有多练才能熟能生巧,就是要有定力,心要静得下,屁股要坐得牢。
真正的领悟,是从当兵后重返雕刻台开始的。艰苦而严谨的部队生活,锻炼了我的意志,提升了我的素养,养成了不怕难的精神,要认真的做好一件事。
我从小爱好书画、绘画,在部队时,经常做美工,出黑板报,我出的每期黑板,都受到了战友们的喝彩。我的核雕作品走向上海、北京,得到一大批玩家喜欢。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我创作的热情。我的作品有人爱,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核雕已融入了我的生命,雕刻是我无悔的选择。画家用画笔勾勒美丽,我以刀代笔,刻出多彩的世界。
叶:对传统工艺,需要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是对传统精髓的理解、领悟、把握。
任:对传统的把握,我认为就是对传统雕刻技法的掌握。我16岁拜师学艺,心无杂念,那时候的自己和父母都没有想着赚钱,所以是在轻松的氛围中学艺,把十八罗汉头像的每一步骤都认认真真的学下来的,也奠定了我以后形成人文题材特色,刻画不同人物表情的扎实基本功。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从历代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尚、艺术、以及形式,都反复经历了历史检验,都是有优秀内容的,年代久远,历久弥香,才是经典之作。
时代的发展也要我们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如今人们的审美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喜欢新、奇、特,但从工艺美术角度看,我认为还是传统更耐看、更具内涵。真正的“苏作”工艺是“精、细、雅、巧”,一件作品,如一幅画卷,人文典故尽显核上,静雅和古意扑面而来。当然,把握好的传统核雕不光是在画意上,同时也表现在核雕另一大特点——“把玩”上,苏作艺术品的特点是在把玩中的感觉:圆润、细腻、不扎手,个中味道,传统核雕最浓。
叶: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风格,所谓“自成一体”。
任:我创作了核雕“文人八爱”,引起了同行关注,一位工艺美术界老师是这样点评的:“历史上的人文故事为核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任敏华以‘羲之爱鹅’‘渊明爱菊’‘李白醉酒’‘茂叔观莲’‘和靖咏梅’‘米芾拜石’‘东坡观砚’‘玉川品茶’等八个人文典故为题,抓住历史人物各有所爱的主要特征,以书画并茂的表现形式,以多种雕刻技法,在八颗橄榄核上表位现8位历史人物,构成一组系列核雕,为当代舟山核雕表现历史人文题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这个评价是对我人文核雕的肯定,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人文核雕风格之路。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创造美的意境,需要创作者通过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将自身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体验、感受而产生的某种情系,在作品中充分表达出来,从而产生一种动人境界,使之“画有尽而意无穷”。近现代视觉造型艺术,强调虚实关系,而虚实关系是营造空间感最为重要的表现,如主次、显隐、疏密、轻重、繁简等,通过虚实关系的处理,体现作品内在的思想、美感和艺术。为了在核雕作品中既能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又能体现近现代的虚实关系的表现方法,我力图在作品创作中,以中国画的传统方法、结合现代艺术,进行布局和构思,以人物、景物构成“人、景、情”的三层结构,学习明代玉人陆子冈创造的“子冈牌”方法,一面为浮雕画面,一面则为诗文表现,运用本人擅长的微刻草书,构成了书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以探求更加符合当代人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审美情趣,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用一颗小小橄榄核演绎一个故事,记录一段历史。自我感觉:一条雕刻艺术文化新路已经在我的脚下铺开,而艺无止境。
叶:近10年间,您的核雕作品蜚声业内外,得了许多大奖,说说您的最得意之作。
任:我努力创作,大家给了我许多鼓励。2008年,《风景十八罗汉》和《知足常乐》获江苏省“艺博杯”创意奖。2009年,《钟馗醉酒》获省“艺博杯”银奖。同年,《紫气东来》《盛世太平瓶》获 “艺博杯”金奖。2009年,《跳芭蕾的女孩》获苏州工艺美术大展金奖,同年《坐莲观音》和《钟馗嫁妹》分别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优秀奖。2011年,《风景八仙》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2年,《降龙伏虎》获中国《苏州》工艺美术大展“苏艺杯”金奖。2013年《羲之饮鹅》获江苏省“艺博杯”金奖。我的核雕单件《虎溪三啸》《回乡偶书》2008年被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三酸品醋》被北京爱慕美术馆收藏。《苏园集锦》被国家知识产权江苏中心收藏。
要说最得意的作品,目前还没有,只有留下深刻记忆的几件作品。比如《跳芭蕾舞蹈女孩》,我巧妙地利用橄榄核之瓣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雕刻出三个翩翩起舞的芭蕾女孩,每个都神情嫣然、形态婀娜、整体连贯、舞姿优雅,配以旋转的底座作为舞台,更使得静物展现出灵动的美感。芭蕾女孩的选题让古风扑面的雕刻艺术界吹进一缕新风,尽显时尚新意。这件作品当年获得了金奖,在展会期间成为媒体聚焦的明星。从那时起我也被更多人认识。最令我感动的是展会不久,苏州几个工艺界的前辈大师相约来我工作室,因为他们看了这件芭蕾女孩一定要认识下作者,通过朋友相约过来。周春豪老师、殷淑萍老师、董兰生老师等,他们的认可和鼓励,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也提升了我创作的热情。 当然,《盛世太瓶》《贵妃出浴》《文人八爱》《核舟》等作品,也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创作记忆。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叶:作为非遗传承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传承。
任:2000年,我成立工作室以来,徒弟带了一批又一批,我也到一些学校讲授核雕。随着核雕工艺被大力宣传,也揭开了学习核雕的高潮。由于行情好,不少高学历和有绘画功底的大学生也加入核雕队伍。随着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核雕这个古老的技艺越发焕发青春活力。我的徒弟范建峰1980年出生,大专学历、化学专业,毕业很快就找到了对口的工作,也成了家。2007年,他放弃工作,来跟我学核雕。我收徒很严,且不收一分钱学费,一旦认徒就用心教,要求徒弟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但对于要养家糊口的小范就不能一刀切,我为他制定了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1件小作品成熟,就马上推向市场,同时做1个老作品,学1个新题材,不时给他鼓励。一转眼,他入行已经8年了,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刀法娴熟,很受市场欢迎。另外一个90后徒弟孙宇凯,那是我 2008年在职校任教时认识的,但他是导游班学生。2012年5月,他打我电话。此时小孙已经踏上社会一年多了。他说,我想学核雕,需要多少学费?我想他一定是踏上社会后不顺,或者遇到了什么困难。这样的孩子一定肯学,善学,学得好。于是我就答应了不收学费教他核雕。目前,小孙已在我工作室工作3年了,他认真踏实,雕得不错了,经常订单排满。这些都是我值得欣慰的,我为核雕业的兴旺感到高兴。
目前我工作室有从事广告设计专业的吕喆宇、有吴军、陶秋月、沈涵、陈建春等他们都各显特长,都有自己主攻的发展方向。希望他们更加勤奋努力,多创作出新的作品,为核雕的传承、发展、创新作贡献。
叶:您是何年获得非遗传承人称号的?
任:我于2008年获得“苏州市工艺美术师”称号,2011年,获“苏州市民间工艺家”称号;2012年,获得吴中区非物质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获“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2014年,获“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4年,被评为“苏州市姑苏高级能突出人才”;2014年,被评为吴中区文化重点人才。
叶:目前,苏作核雕还存在什么样问题?
任:一是题材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活力,要提高年轻人的创新意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和文化素养。加强后继人才培养,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加强组织美术方面知识的培训。
二是诚信缺失,希望组织有良心,有道德的艺人首先要发出自律诚信。我个人表示:从我做起。
三是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要正确引导和加强管理“苏作”核雕,要杜绝投机取巧,抄袭之风,把“苏作“核雕的金字招牌像保护我们的眼睛,像保护苏州的一张明信片那样真正的保护好。
- 上一篇:对话漳缎传承人——王晨
- 下一篇:给传统苏作家具添抹时代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