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传统苏作家具添抹时代亮色
叶:最近您创作的“家具的符号”这件作品蜚声大江南北,请说说其基本特点和您的基本思路。
宋:2014年12月,苏州要办个体现“苏作”之美的展览,收到的参展作品体量都较小,主办方和我商量,希望有一件较大的、复合型的作品来镇展,我就开始考虑这件作品。
“家具的符号”并不是一件完整的实用性的红木家具作品,而是由一个“不完全”的柜子和一只“不完全”的圈椅组合起来的,是一件以解剖式、欣赏型的木作作品。所谓“不完全”,因为柜子反面少了一个角,又因为圈椅只有三条腿,仿佛都是被切掉了一块似的。采用解剖形式,为的是能把“苏作”红木家具的“各个方面”呈现给观众。这件作品既是首创,更是原创。所谓“各个方面”,包括了材料、榫卯、雕花、生漆工艺以及中国传统雕花图案的寓意等。
首先是材料,作品选用黄花梨、小叶紫檀、大红酸枝、大叶紫檀、缅甸鸡翅木、老挝花枝、缅甸花梨、金丝楠木等十几种名贵红木材料。其次是榫卯和线条,这是“苏作”明清家具的灵魂。这件作品采用了锲钉榫、夹头榫、粽角榫、插肩榫、双夹榫、窜销等。出现的传统线条有:指甲圆、滚圆、阳线、阴线、冰盘檐、单肚、凹线等。第三是雕花形式多样化。有浅雕、深雕、立体雕、丝翎檀雕、圆雕、浮雕等,其中大多是传统手法,也有近十年间新诞生的雕刻手法——“丝翎檀雕”。这主要是雕刻鸟儿的羽毛部分,雕好的鸟儿完全打磨后,用细如发丝的刻刀雕刻,表现鸟羽的质感与光感。人在走动时,鸟羽会闪光,达到了刺绣般的丝光效果。整件作品雕花题材涉及山水、园林、风景、花鸟,出现了松竹梅、龙凤、牡丹、蝙蝠、寿桃、石榴、灵芝、佛手、如意、鲤鱼等几十种传统题材,尽显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寓意和博古内容。柜子的四只脚分别釆用老虎、马蹄、回纹、洋花四种形式。包括紧贴柜子脚的牙板上的雕花也各不相同。第四是生漆工艺,整件作品釆用了传统的揩漆工艺、硬打磨工艺、打蜡、烫蜡等工艺。
“家具的符号”用解剖形式,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家具连接榫卯的各个点,通过一件作品对苏作红木文化有更深刻而全面的了解,从而理解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和无穷魅力。这件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同行的关注,在多次展览中好评如潮。2015年7月,在第五届姑苏杯创意“苏作”家具展出中,荣获“最佳创意奖”。现已被苏州“非遗”馆选中,将永久收藏展出。
叶:“苏作”家具是中国明清家具的三大流派之一,您对“苏作”家具有怎样的认识?
宋:中国明清家具有三大流派:苏作、京作、广作。京指北京;广指广东;苏是指以苏州为核心的周边地区,包括常熟、太仓、无锡、南通、青浦等。“苏作”家具代表着中国的明代家具,从某种意义上讲,“苏式=苏作=明式”,可以说,明式家具是以苏式家具为标准的。古代,苏州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众多,如同苏州园林一样,“苏作”家具是立意高远的文化人士与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共同合作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苏作”家具总体来说:简洁素雅,格调大方,线条流畅,圆浑柔润,尺寸合度。真是“增一分嫌长,减一分则短”,看着、用着都非常舒服。选用材料有黄花梨、紫檀、鸡翅木,也有榉木、瘿木、榨榛木等,重在体现木质的自然美。地处江南的苏州,优质木材来之不易,工匠们惜木如金,巧妙利用,有些拼接、连接,不差分毫,令人扼腕。总之,“苏作”家具给人的是整体之美,体现的是神韵之美,扑面的是文化之美。
“京式”家具造型大气、款式华丽、纹饰繁缛,汇聚艺术精华,尽显皇者之风。“广式”家具,由于地域位置,受西风影响,以雕刻见长,注重镶嵌,大理石、螺钿居多,也有镶嵌云石、金属、象牙、琥珀等。
叶:您对“苏作”明清家具见识广、理解深,请举例说说您的理解与审美感受。
宋:也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就我个人见到的“苏作”明清家具,可以说是件件优秀,无与伦比。椅类,有一款“六角坐面官帽椅”。明式官帽椅,一般坐面是正方形的,而它是六角形的;两侧扶手和后背,有六根柱子,圆梗、瓜楞,每根料上下粗细都不同,都有一定弧度。经典的明式家具,每根柱子看似均衡,其实都是上细下粗,这样看着更舒适。官帽椅后背看似平板一块,实质是有弧度的,侧面看是一个“S”型,用现代语言,符合人体生理特征。所以坐着也特别舒适。这款六角椅,工艺水平相当之高,仿制很难,目前已很难见到了。
凡柱,上细下粗;凡柜,上小下大。这是“苏作”明清家具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审美角度,它符合人们平视的审美需求。因此,它可以说是一个“不灭的定律”。
“苏作”明清家具之柜类,最典型的就是“大小头柜”,由于柜体较高,如果上下一般粗,看着就觉得压抑、沉重。而一经“大小头”处理,看着就轻巧、灵动。所以,任何隽永都一定深藏着真理。有一款储物的面条柜,高185厘米,宽98厘米,它也是“大小头”处理的经典之作。同时,它还利用圆角线条,重心靠内的原理,门打开后,会自动慢慢闭合。可见明代“苏作”工匠们内心是多么细腻与精致。
叶:您是苏州市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请您说说学艺过程?
宋:我1971年出生,15岁学艺,先做了两年“大木作”—造房子中的木工活,后做了两年“小木作”—古建中的木工活,再吃两年“百家饭”—在大户人家做配套家具及家装。学艺6年后开始接触红木。1992年,进红木雕刻二厂,从开料—设计—木工—雕刻—上漆—验收,每个环节我都干过,每个车间我都做过。从工人到总监,一路走来,熟悉了红木家具制作的整个生产流程。1996年,开办“苏福”红木工艺厂,悉心研究明清家具文化,也不断得到高人指点与帮助。其中,“苏州王天井巷师傅”的后人张明生,对我有过重要启迪与帮助。他本人目前不做家具,而是制琴弓的大师,但他深谙“苏作”明清家具制作奧秘。许多关键之点,如果靠个人摸索、揣摩,可能需要几十年。张明生大师对我的许多点拨,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我目前师从“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许家千先生,他是该项目省级第三代传人。
叶:我们国家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是希望传统文化技艺得到很好的传承,您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
宋:我办工厂、做研究、出产品、带徒弟,都是兼而为之。传承是一种文化自觉。苏福红木工艺厂2015年有从业员工120人左右,其中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2人。我每年都带徒5~8人。我多位弟子制作的作品,在全国展览及省、市级评奖中也荣获了各项大奖。弟子张平海目前在丹阳开办红木家具厂;弟子张前进也自主创业,企业办得好。他们都没有忘记使命,把家具文化进行到底。
叶:您是何时成为“非遗”传承人?兼任什么社会职务?
宋:“非遗”传承人是台阶式的。我获得吴中区级传承人是2013年,2014年获得苏州市级传承人。这些年来,政府与社会给了我诸多鼓励,我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大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担任江苏省家具协会副会长、苏州市家具协会副会长、“苏作”红木专业委员会主任。
叶:非遗传承人当以作品说话。您从“苏作”路上走来,作品得奖无数,说说您最得意的作品,只能说一件。
宋:这些年来,各级、各届给“苏福红木”鼓励不少。“冲天灵芝太师椅”“异形博古架”“六角坐面官帽椅”“扇面官帽椅”等,获得全国大奖,“云幅纹书橱”“故宫博古橱”“藤秀纹圆桌六件套”“冰竹纹围屏宝座”“鹿角椅”等获省级大奖。我没有最得意作品,套用一句现代流行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却有一件令我难忘的作品,创作之难,创新之难,那是2013年创制的“冰竹纹围屏宝座”。该宝座是明式坐具中的一种,较宽硕,坐面长108厘米,宽60厘米。整件作品之坐面、背板、两边侧板,加上踏板,共有五个平面。外框选用了大红酸枝,而所有平面是由999块瘿木拼合而成。瘿木是红木树材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树瘤,红木品种不同,色泽不同,它所结成的瘿木便也色泽不同。九百多块小型瘿木,每块仅豆腐干大小,大小不同、形状不同、色泽不同,拼合起来,似龟背又美于龟背,产生出叹为观止的效果。但这么小的树瘤板拼合起来,每一块都做了契口、都有榫头,制作过程的难度,现在回想起来都不寒而栗。它充分体现了“苏作”家具的精细之美,也可以称是精算之美,精工之美。“冰竹纹围屏宝座”在省级苏作红木家具评比中一举夺得金奖。
叶:作为“非遗”传承人,继承是当然的,创新又体现在哪里?
宋:我一直走在传承与创新一体化的路上。首先是借助现代干燥设备对材料的处理。从前做红木家具,三年前开了料,三年后才动手。现在,可以采用真空干燥、微波干燥和煮蜡技术等,使红木板材常温下不收缩、不变形,湿度高时不涨裂。其次,根据现代人需要,对传统家具作了功能改进,比如书桌,现在人们都用电脑了,书桌下就设计了专门的柜子。又比如隐形茶台的设计等。第三,多种文化艺术元素的嵌入,如刺绣、书画、瓷板画、大理石、铜饰件等。使得传统家具更丰富、更具活力。还有,就是软硬的搭配。传统红木家具是硬货,用一些布艺垫子,让家具柔软起来,温馨起来。
叶:您对“苏作”明清家具的走向预测及展望。
宋:目前红木家具业发展太快,商业性炒作太多,导致产业过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原材料叫法及价格也比较乱。传统原材料资源匮乏,价格急剧上升;操作工人稀缺,工资太高;各地跟风,盲目投资红木行业,在一缺文化,二缺工艺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导致产品库存积压,于是采用打折销售,清仓销售等低劣手法,严重损害了“苏作”红木家具的声望。
“苏作”明清家具是一种体现历史文化、承载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从事这项事业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位员工,当有敬畏之心、文化之情,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作品,把好每一道环节,我们一代人要无愧于“苏作传人”这个称号,努力为传统苏作添一抹时代亮色!
- 上一篇:站在传统的肩膀上创新、创造
- 下一篇:天生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