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地方职业教育与地情优势的紧密结合 ——从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办学说起

2024-12-06    


教育,尤其职业教育,离不开时代需要、地方禀赋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性努力。原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及台湾大学原校长虞兆中就读过的江苏公立宜兴中学校(简称宜兴中学),1930年设立农林科和陶工科,由普通中学转型职业教育;1956年开设茶叶专业,培养茶叶人才,是教育工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具体体现。本文尝试通过档案记录,考察教育应社会之需、与地情适宜的途径,寻求其对当今教育及专业设置的参考。


一、创办初期(1924—1929)


42f2e007-6f30-41df-bc5c-bfda21089cac.png


为解决县内高小、初中毕业生升学的困难,1924年10月,宜兴知名人士沙彦楷(字武曾)、任凤苞(字振采)、贾士毅(字果伯)等发起创办宜兴中学。“勘定宜兴南门外旧校场为校址”(现宜兴市宜城街道人民南路115号宜兴市老干部大学),“地约九十余亩,面山带水,风景宜人,环境极佳。该校创办之始,由县议会函请县署聘任振采、沙武曾、贾果伯三人为该校筹备处主任,筹备设校事宜,由筹备处聘任无锡胡雨人为校长”[1]。


胡雨人(1867—1928),无锡堰桥人,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一位思想进步、脚踏实地的教育专家。当时胡雨人年逾花甲,退休在家,经沙彦楷再三邀请,决定出任,并申明不要报酬,一定把宜兴中学建成第一流的学校。


在胡雨人的带领下,宜兴中学秉持“诚朴”的校训,培养学生爱国家、孝长上、刻苦耐劳、服务人民的思想品德。任校长的3年时间里,胡雨人督促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每天晨练时,胡雨人总是第一个到操场等待学生到来,见到走路慢吞吞或做操不认真的,操后立即教育。为了养成学生讲卫生、讲礼貌的习惯,在定期大扫除的同时,每天早操后他站在学生去自修室的要道口,接受学生的打招呼,有无视而过的同学,便马上叫去办公室询问理由,他风趣地说:“你喊了我胡校长,我也要含笑点点头,你又不吃亏。但是不招呼这就不对了,这是礼貌嘛。”渐渐地,学生每天第一次见了他或其他老师,没有不先打招呼的。


1926年4月,举行为期一周的春季旅行,寻访宜兴名胜古迹,考察山区的毛竹茶叶、丁蜀的陶器等,旅行地点包括善卷洞、张公洞、龙池山、芙蓉寺、南岳寺等,意在增长学生知识,强健学生体魄。为了这次旅行,胡雨人与总务两人用半个月时间,先步行勘察线路,决定每日行程,接洽食宿地点,然后陪师生一天一天步行游览,这种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使全体师生深受感动。当时,蒋南翔、虞兆中等就在宜兴中学初中部学习。胡雨人贯穿在平时教育工作中的办学从严从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让学生得益不少,甚至影响终身。该年6月,胡雨人因病辞职。


1927年7月,校董会聘史乃康任校长,学校更名为江苏公立宜兴中山中学。史乃康任校长期间,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培植革命力量,开展学生运动,支持宜兴农民秋收暴动,为学校的发展注入红色基因。暴动失败后,史乃康被国民党通缉,北上天津、南旋苏州等地,不幸患肺结核英年早逝,学校也恢复原名。


1928年春,李玉彬任校长。是年秋,有高中三个年级、初中三个年级共8个班,学生306人。1929年,校董会筹建大礼堂、雨人楼、自修室、宿舍等,次年春季落成。大礼堂楼上设乡土博物馆,征集宜兴所产的动植物制作标本,征集许多古代名陶、宜兴历代名人著述和手迹等展出。纪念胡雨人的雨人楼高2层,楼上设图书室,楼大门扶梯处立大理石碑,由沙彦楷撰写《胡雨人先生传略》碑文。现石碑已不可寻,甚为遗憾。


二、改办职业中学(1930—1949)


20世纪30年代,江苏省教育界提倡发展职业教育。1930年,宜兴中学根据地方特点在全省先行先试,开设陶工科,同年秋季在招收初一、高一普通科新生的同时,招收初中陶工科一年级1个班,迈出了普通中学向职业学校转型的第一步。1931年,增设农林科。


e4aca7dc-a5d6-4743-aa54-2765f53b3248.png


为什么宜兴在江苏较早开始职业教育?从地方资源看,“宜兴山水,雄长江南,物产繁殖,地力丰厚”;从交通和工业基础看,“宜兴地居苏浙皖三省之冲,为江苏门户,自宁杭路成,交通便利,工业发达”,故“宜兴实有利办职业教育之必要”。[2]


为什么在宜兴中学设立陶工科?“今宜兴的陶业,有优美而丰富的天产原料,有悠久的历史,有远大的声誉,但在选料、制样、烧坯,以及怎样减轻成本,怎样推广用途,有待改进”,宜兴中学设立陶工科,“以利用宜兴天产,培养职业人才,应社会之需求,谋实业之发展”。[3]


为什么在宜兴中学设立农林科?宜兴有山有水有平原,宜林、宜茶、宜稻麦、宜蚕桑、宜果树园艺,而现在种植“方法粗放”,“推原其故,人才缺乏”。[2]添办农林科,可以培养森林、茶叶、稻麦、蚕桑、果树园艺等方面的人才。


1931年秋,“呈准教育厅改名为江苏公立宜兴职业学校,并由省政府会议决议每年加拨二万元为补助费,教育厅仍委李玉彬为校长”[1]。该年高中普通科停止招生,改为农林科,学制3年,招收高中农林科1个班,聘谢家袆为农林科主任,原高中各年级学生分别转至常州、苏州等省立中学借读,直至毕业。初中普通科根据地方需要继续招生,直至1948年取消。陶工科招生,在往年招收1个班的基础上,该年再招1个班,聘王世杰为陶工科主任。1932年2月,陶工科改为窑业科,呈准省政府借拨蜀山的江苏省陶业工厂作为窑业科实习工场。宜兴中学自此改变办学方向,走上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在校内外建立实习场所,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例如向阳羡垦牧树艺有限公司购买蒿山一带山地8000多亩,建立“经济农林场”,作为农林科学生种植林木、蔬菜、果树、花卉等的实习场地。对不同年级规定不同的实习要求,高中农林科“一年级以养成健全之身体与能耐劳苦之习惯为目的,二年级则注重技术之养成,三年级则养成其各自独立经营之能力;并自二年级起停放暑假,实行暑假实习;此外各级每学期还赴经济农林场短期实习二次”。另一方面,注重农林技术的推广,1934年增设农林推广部,设主任1人,积极推广农林技术。


难能可贵的是,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开设“艺徒班”,设在经济农林场,“免费招生二十余名,授以农林教育,半工半读,以期学做并重”“使不独有坚强之体力,且有刻苦耐劳之精神”,培养“可望为农村中坚人物”。[1]


1933年7月,窑业科与江苏公立宜兴职业学校脱离,独立建校并收归省办,学校命名为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科职业学校,任命王世杰为校长。此职业学校,在后来的发展中曾四次停办、三易其名、数度搬迁,历经艰难曲折。由于植根于宜兴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学校获得了较强的持续发展动能,2004年升格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入选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培育单位。


1934年秋季,省政府将江苏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收归省办,并更名为江苏省立宜兴农林科职业学校。农林实习工场开展水稻品种改良、园艺作物试种、林地测量、茶树试植等教学与科研工作,派遣农林科毕业生到上海冠生园学习罐头食品的制作。1935年7月至1937年上半年,曾留学日本的农学专家冯明吴任校长期间,在校本部建设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左右的温室1座,增设西氿农场50亩、川埠合作苗圃50亩、九星长圩推广区100余亩等,作为学生实习场地;征收芙蓉乡山地1800余亩,定名为马厂农林场,筑路开垦,以50亩为1区,分林、农、果、茶4个区。建造教学及生活用房2幢,以班级为单位轮流上课、实习。种植茶树、桐树等经济作物,制作多种农产品罐头行销各地。


1937年11月宜兴沦陷后,校舍被日军侵占,设备被毁一空,房舍多被破坏。许多师生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奔赴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委派留英学者唐进来宜恢复学校,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宜兴高级农林科职业学校。2月,招收高级农艺科、森林科春季班各1个,高级蚕桑科春季班和秋季班各1个,合计新生191人。秋季,在毗连校基的旱地建桑场,办蚕种场。从学校的更名,到各特色科班的开设,标志着该校由一般的职业学校发展为高级职业学校。


1947年3月,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宜兴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之后至宜兴解放期间,学校进步师生开办农民识字班,出版油印刊物,散发传单,举行示威游行等,积极开展革命斗争。一些师生则离开学校,奔向苏北解放区,有的加入武工队参与留守斗争。 


三、由多学科职校转变为专业性中专(1949—1962)


1949年4月24日宜兴解放,宜兴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学校,学校翻开新的历史篇章。1950年,全校师生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开展生产自救、开荒种地、下乡治螟等工作;发扬优良传统,开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运动的学习和宣传。翌年秋,学校更名为苏南宜兴高级农业技术学校,谢冶英任校长,有农林、森林、蚕桑三科9个班级313个学生,教职员工36人。


1952—1954年,随着省内农校专业的3轮调整,该校的专业变成了单一的农作物专业。1952年春季,调出蚕桑科至苏州浒墅关蚕桑学校。1953年,恢复江苏省建制,学校归江苏省农林厅管理,10月更名为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同年该校的森林科调出至南京林业学校,句容农校等学校的农学专业调进宜兴农业学校。1954年,镇江农校、南翔农校的76名农学专业学生调至宜兴农业学校。以归口江苏省农林厅管理、单一农作物专业为标志,宜兴农业学校由原来的多学科综合高级职业学校,转变为专业性中等专业学校。


宜兴农业学校在办好全日制中专教育的同时,先后受江苏省农林厅和镇江专署委托,举办全省首届农业技术人员训练班、初级农技人员培训班和镇江地区作物栽培专业特别班,对象为初中毕业文化水平的区乡级干部,以满足社会对农技知识的需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重视茶叶生产,特别是1958年9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舒茶人民公社,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号召后,全国茶叶生产空前繁荣。宜兴农业学校较早开始筹划设立茶叶专业。1956年,学校在考察安徽屯溪、浙江杭州等地茶叶生产和茶叶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经上级批准,设立茶叶专业(中专),招茶叶班1个41人,打开了江苏茶叶专业教育的新局面。


1958年9月,在宜兴农业学校基础上成立“一所全日制的大学”——宜兴农林学院,设立农学、林业、茶叶3个专业(大专),充分凸显了宜兴的农林资源禀赋和山水地情优势。值得一提的是茶叶专业,“阳羡茶是最早由朝廷钦定的实名贡茶”[4],得天时的气候条件、得地利的地势地形、得人和的文化积淀,形成宜兴茶业的特点与优势,奠定了宜兴茶业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地位,这也是当时江苏省的高校只有宜兴农林学院开设茶叶专业的缘由。


1961年,为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学校停止招生,翌年6月,宜兴农林学院、宜兴农业学校同时停办,学生遣散回家,教师重新分配工作。停办宜兴农业学校、宜兴农林学院,是宜兴教育发展中十分可惜的一件事。


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宜兴的地方优势,把专业设置与宜兴地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加快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壮大。顺应时代需要,结合地情优势发展教育,是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给我们带来的有益启迪。


(作者简介:纪斌,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在职研究生;蒋宁鹏,宜兴市档案史志馆馆长。)


栏目编辑:张 丽


参考文献

[1]江苏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概况[J].江苏教育,1932,2(6):2-5.

[2]唐昌治,黄同义.宜兴中学省款添设职业科计划书[J].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旬刊,1930(59):2-5.

[3]宜兴中学设陶工科的商榷[J].教育与职业,1930(117):1-5.

[4]蒋宁鹏.宜兴茶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