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航:干遂与邗城探微:干国历史的地理印记
春秋时期,干国在吴干之战中被南方崛起的吴国击败并吞并。在干国江淮故土上,存在干遂、邗城两地。笔者对干国历史变迁及干遂地理位置进行考察,并结合相关考古资料,研究揭示干遂与邗城间的关联,重构干国的迁徙轨迹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且深入阐述干国被吴国并吞后所遗留的锻剑文化,以展现干国所留存之文化遗产与历史价值。
一、干国之起源、变迁与消亡
据宋镇豪《商周干国考》考证,干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干国原是殷商的附属国之一,位于今河南濮阳孟轲乡一带。国名源于他们对神干的虔诚信仰,神干被视为其保护神,族名由此命名为“干”。罗泌《路史·国名纪乙·少昊后李姓国》“叚干”条中,有“蹇叔处。干,干国也。郡国志,卫县南有干城。诗出:宿于干者”的记载。卫县,商周时为朝歌之地,在现今河南淇县东部和浚县西南部一带。在干国作为殷商附属国,两国关系逐渐加深、臣隶关系大大加强的过程中,殷、干二国互有通婚关系,殷商的文化、礼仪等渗透到干国,在出土的许多相关青铜器中都有所应证。[1]可以看出,干国原先国址位于殷商国都附近,作为臣隶国存在,并与殷商王朝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关系。
殷周革命后,殷商王朝覆亡,作为其附庸国的干国也随之解体。在此背景下,部分干国子民归顺了周朝,迁入周朝领土;少数干人流离至中原各地;大部分干人则选择向东南方向迁徙,并与当地越族融合,在以后的时间内逐渐形成了“干越”族群,他们最终在现今江苏北部毗邻淮河之间的区域定居。《汉书·货殖传》:“干越,南方越别名也。”关于干民建国的说法亦能见于《说文解字·邑部》:“邗,国也。今属临淮。从邑干声。一曰邗本属吴。”《说文解字》中所释义的“邗”字归属邑部,即为“干”字加邑旁,表为某个城市或国家的名称,为干国的存在提供了证明。但流亡的干人迁徙而来建立的新干国国力衰微,仅能偏安一隅,未能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发展成为强盛的国家。
到春秋中叶,干国以南的吴国逐渐兴起。两国因地域邻近,爆发以互相吞并对方为目的的多次战争,最终吴国获胜,吞并干国。《管子校注·小问》中婢子曰:“公其毋少少,毋贱贱。昔者吴干战,未齓不得入军门。国子挝其齿,遂入,为干国多。”可见吴、干两国之间不止一次战争,吴国举兵侵略干国,国人须敲掉牙齿以表参军上阵的决心。干国与吴国在发生一系列战争后被灭国,根据宋镇豪的推断,此次以“国子挝其齿”描述国人参军决心的“吴干战”应当发生于约鲁僖公五年,史料源于《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此事记载即为公元前655年。[1]另有《韩非子·难二》中的记载:“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君与无君也。”即蹇叔本为干国的臣子,吴干战争发生后,干国灭亡,蹇叔入秦国辅佐秦穆公为臣。根据《史记·秦本纪》百里奚口中提及“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䬹人,蹇叔收臣”,可以推断出蹇叔原本居住在今安徽宿县南部的干国北部地区,在干国覆灭之后才迁居至秦国。
关于吴干之间发生的战争,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在一些《史记》版本的注释中,有学者将史料中的“干”字解释为虞国的别称。如王冰提出:“吴干战”可能实为“虞韩战”的误传,因为在古代汉语的发音中,“虞”“韩”与“吴”“干”这两组字的读音相近,加之虞国与干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容易在传抄过程中出现混淆和讹误。此外,上述《管子校注·小问》所载故事也可能是假托管子之名,实为借故事传播政治理念。[2]
结合近年来发现的考古资料,在里下河地区发现了数个战国之前的城池遗址。例如高邮周邶墩遗址、姜堰天目山遗址以及宝应双琚南荒子遗址等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遗址。里下河区域,鉴于其低洼的地形特征,广泛分布着湖泊、沼泽,并伴以错综复杂的河网系统,相互交错,自然而然地构筑了南北文化交互的地理优势条件。相较于其他路径,此通道作为连接南北的桥梁,不仅展现出路径最短的优势,还兼具安全性与高效性。[3]长期以来的南北文化交融与互动,为此区域后续运河开凿线路的规划与选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同样归因于其低洼地势,居民聚落易受海平面波动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导致各遗址呈现出迁移的现象。这些独特的地理位置因素,共同促使该区域成为南北文化交流与人口迁徙的重要廊道。综上所述,干国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建国、迁徙、复国及最终灭亡四大阶段,时间跨度自殷商延至春秋时期。尽管干国国力不强,仅为一隅之小邦,在春秋列国纷争之际,其国力显得单薄。然而,干国于后世仍遗存丰富史料,蕴含深厚研究价值。
二、与干有关的城池、河流名称
干国在春秋时期的混乱战争中遭到吞并而消亡,但由于古人常以曾居住的部族或旧国名称来命名地名,与干国相关的一部分城池名称仍得以留存。干国灭亡后,原先干国子民便归属吴国,至今苏州附近有许多与干有关的地名,如干溪、干山等。干国的覆灭为吴国提供了向北扩张的契机,激发了吴国向北方齐国进军的野心。因此,吴王夫差采取了筑造邗城、开凿邗沟等举措,以推动其向北扩张的战略目标。
(一)邗城与邗沟
记载吴开凿邗沟的最早史料为《左传·哀公九年》:“二月甲戌,宋取郑师于雍丘,使有能者无死。……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此时夫差意图攻伐齐国,要运送粮草兵马,但水路不通,运送困难。故而夫差向北开凿人工河道。关于开凿邗沟的意图在《水经注》中有提及:“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原,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吴王夫差将在此处开凿的自南向北连接武广湖、陆阳湖、高邮湖以及射阳湖并在淮安入淮,且沟通长江与淮河的人工河道命名为“邗沟”。邗沟开凿完成后,吴国的船队可以由长江直接进入淮河,再经由泗水、沂水驶入齐国境内,既避开了自海上绕行的曲折风险,也比陆路运输更有效率。其后在艾陵之战等与其他国家的战役中,邗沟发挥了重要的军事运输作用。
在开凿邗沟时,吴王夫差在原干国的地域内建城,并取干字加邑旁为“邗”字,命名为邗城。经过千年的发展与变迁,城池的名称与面积都经历了重大变化。隋代时期,隋文帝将吴州更名为扬州,这一名称在历史上首次与现今扬州的地理位置相符合。历经唐代的繁荣、宋明时期的战乱后,清代扬州又因盐业而再次兴盛,并逐步演变成今日人们所知的扬州。
(二)干遂
另有一处地名,称为“干遂”,亦有“干队”“干隧”称谓,“队”字在此处作为通假字,与“遂”“隧”二字在语义上可相互替代。这一地理实体在广泛流传的历史文献中得到了充分讨论,特别是在关于吴越战争的详细叙述中,作为战争进程中涉及夫差被擒,吴国兵败的地点,干遂值得关注。《吕氏春秋·适威》载:“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战国策·秦策》:“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史记·苏秦传》:“禽夫差于干遂。《索隐》:‘遂者,道也。’”以上史料所提及“干遂”,都与夫差被擒这一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足以证明二者之间关联紧密。“干遂”,也是与吴越之间的战争息息相关的地点。
“干遂”所在地也有其他史料提及。《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高诱注:荆,古代楚国的别称。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关于干遂所处具体位置,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为童书业所持观点,认为干遂即位于邗城附近,或与邗城为同一处地点;[4]第二种为蒙文通所提出,干遂或位于临淮;[5]第三种为张守义《史记正义》提出,干遂或位于苏州西北浒墅关处。黄锡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考证,并联系上文夫差被擒相关的史料“越入吴,夫差昼夜驰走,达于余杭,饥得生稻而食之,……有顷,越兵大至,遂擒之”推断出干遂应当位于今日余杭山附近。[6]
三、干与吴越的锻造术
殷商时代,干国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锻造技术。吴灭干国以后,干国工匠为吴所用,对干国遗留下来的冶炼锻造技术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根据考古资料发现,吴越是我国最早开始铸造青铜剑的地区之一。顾颉刚对此也有认同。[7]吴灭干后,承袭了后者精湛的锻造技术。至春秋中晚期,吴越的青铜兵器冶炼技术已凌驾于各国之上。这也得益于吴越地区丰富的铜矿资源和统治者对冶炼技术的高度重视。吴越地区盛产青铜矿,为青铜冶炼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记载,今上海松江区域有“干山”[8],相传是干将为吴王铸剑之处。而统治者对工匠如干将、欧冶子等人的尊崇与扶持,以及特设“匠门”、修建大型炼铜炉等举措,推动了青铜冶炼的规模化,从而确立了吴越作为青铜冶炼中心的地位。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和有力的政策导向,促进了吴越冶炼技术的飞速发展,造就了吴越兵器的精良与国力的强盛,使得“吴干剑”成为后世对吴越兵器精良工艺的赞誉。《战国策·赵策三》:“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淮南子·道应训》云:“荆有佽非,得宝剑于干队。”高诱注:“干国在今临淮,出宝剑。”可见吴干锻造术在当时颇有盛名,所锻造的青铜兵器也在各国之间流通,如山东、湖北、安徽等地均出土包含吴越锻造特点的戈、宝剑、箭簇等青铜兵器或用品。
与吴越宝剑紧密相关的“干将”与“莫邪”,在历史文献中的指代并不统一。某些史料中,这两个名词被用来指代宝剑,而在其他资料里,它们则代表人名。关于“干将”“莫邪”的确切定义,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解读。钟少异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深入分析,对干将、莫邪剑的传说进行了严谨的考辨。他认为干将、莫邪最初可能是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吴越地区的精良宝剑,后因品质卓越而成为利剑的代名词。后世与干将莫邪有关的神话故事虽流传甚广,但多为后人衍编,与吴越铸剑术的实际情况不符。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干将者吴人,造剑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莫邪者,干将之妻也。……于是干将夫妻乃断发揃爪,投之炉中,使童女三百,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而作龟文;阴曰莫邪而漫理。”《荀子》更明确说干将、莫邪是吴王阖闾之名剑。清代学者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提到,在西汉之前,并没有将干将和莫邪作为人名来使用,这种误解可能源于错误地将“干”和“莫”作为姓,进而衍生出各种纷繁复杂的说法。这也暗示铸剑故事的起源相对较晚。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中关于干将、莫邪的描述与《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中的铸剑故事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从文献的角度来看,我们将前者称为与干将、莫邪有关的文献资料,而将后者视为干将、莫邪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这两者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
四、小结
干国自商周时期兴起,至春秋时期逐渐消亡。在历史长河中并非声名显赫,但其对地方文化、地理交通以及工艺技术的影响却不容忽略。干国与南方越族的交融,催生了独特的干越文化,为当时的文化景观增添了丰富色彩。同时,干国筑城所留下的邗城、干隧等地名,历经岁月沧桑仍得以传承,成为后人追溯干国历史、研究出土文物和相关遗址的重要线索。
在古代地理和交通方面,干国的贡献亦不可小觑。在古干国因殷周之战覆灭后,余下的干人由河南淇县处至江苏北部临淮地区,自北向南迁徙的路线相对也较为平坦便利。干人选择江淮地区建立国家,正是由于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食物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吴王夫差下令开凿的邗沟,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交通作用,在隋炀帝开通北起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后,邗沟成为贯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干国的锻造技术融入吴越后,干民锻造技艺得以进一步发扬,所铸宝剑名扬四海,“吴干剑”已成为精湛工艺的代名词,彰显了干国在工艺技术方面的非凡成就。衍生出的“干将莫邪”神话传说,流传至今。因此,对干国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揭示这一古国的历史面貌,还能了解当时的文化交流、地理交通发展以及工艺技术进步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增强对干国变迁的认识。
(作者简介:尹航,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
栏目编辑:张 丽
参考文献
[1]宋镇豪.商周干国考[J].东南文化,1993(5).
[2]王冰.吴之邗城非干国考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1).
[3]张富泉.从新发现的考古材料浅谈古干国与邗城[J].炎黄地理,2022(7).
[4]童书业.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蒙文通.越史丛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黄锡之.“干遂”地望辨证[J].苏州大学学报,1986(3).
[7]顾颉刚.吴越兵器[M]//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
[8]宋如林.松江府志[M].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