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香:淮盐特委与淮北盐特委
“淮盐特委”与“淮北盐特委”的名称仅有一字之差,很容易让人混淆。实际上,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组织,淮盐特委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土地革命时期,淮北盐特委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战争时期。两个组织名称较为接近,且都有“盐”字,但前一个“盐”是指盐城地区,后一个“盐”是指淮北盐场。不过从组织领导来看,二者的共同点又是非常明显的,淮盐特委与淮北盐特委均为中国共产党在苏北地区创建的红色政权组织。
一、作为区域性层级政权的“淮盐特委”
淮盐特委的全称是中共淮盐特委,是一种适应当时武装斗争而建立的组织形式,成立于1928年10月,裁撤于1935年1月。负责领导当时淮安、淮阴、泗阳、阜宁、宿迁、盐城等地的农民运动,在苏北革命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革命形势下,淮盐特委的设置很不稳定,组织建设很不健全,其间曾遭到破坏,十余人被捕,频繁出现特委机关改名、重组、领导人更换的情况,出现五次大变化。
第一次是1928年10月至12月。1928年7月中共六大通过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特委的设置办法。中共江苏省委为贯彻党的六大会议精神,批判“左”倾盲动错误,加强对各地秋收斗争的组织领导,制定并下发了《江苏农民秋收斗争决议案》《江苏省委通告第25号——关于秋收斗争问题》等文件,决定将全省划分为六个区域,组建徐海、淮盐、扬州、苏常、南通、淞浦6个特委。10月初,中共淮盐特委在涟水县乡间正式成立,陈治平任淮盐特委书记,初辖淮阴、涟水、泗阳、盐城、阜宁五个县,后增加淮安县、淮涟县。
第二次是1929年1月至10月。根据中共江苏省委的决定,1929年1月重新组建中共淮盐特委,汤汝贤任特委书记,下辖淮安、涟水、淮阴、泗阳、阜宁、盐城六个县委。2月,将淮盐特委机关由涟水乡间搬迁到淮阴城,特委书记汤汝贤兼任淮阴县委书记。
第三次是1929年10月至1931年2月。1929年10月6日,考虑到各县县委领导机构比较健全,省委为方便直接领导各县,决定撤销中共淮盐特委,将特委成员分派到各县。1930年7月,成立淮盐土地革命行动委员会,万金培任书记,下辖淮安、涟水、淮阴、泗阳、阜宁、盐城六个行委,后增加宿迁行委。10月,将淮盐土地革命行动委员会改称淮盐中心县委,万金培任书记,下辖淮安、涟水、淮阴、泗阳、阜宁、盐城六个县委。1931年2月,撤销中心县委,各县委直属江苏省委领导。
第四次是1931年4月至1933年8月。1931年4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恢复淮盐特委工作,王伯谦任特委书记,下辖淮安、涟水、淮阴、泗阳、盐阜五个县委。7月,淮盐特委一度扩大为淮盐扬特委,增加了扬州、高邮、宝应三个县委。至次年5月,又将扬州、高邮、宝应三县划出,恢复为中共淮盐特委,辖淮安、涟水、淮阴、泗阳、宿迁、盐阜六个县委,王伯谦仍担任特委书记。1932年秋以后,淮盐特委屡遭破坏,一些主要领导人相继叛变,淮盐地区的革命形势处于低潮。1933年2月,淮盐特委与中共江苏省委失去联系,特委书记王伯谦去上海寻找省委组织时,因叛徒出卖而被捕。3月,在得知王伯谦被捕后意志不够坚强而丢失革命气节的消息后,淮盐特委立即进行了改组,由陈霞霖任特委书记兼组织部长,下设淮阴、涟水、泗阳、宿迁、盐阜五个县委,淮安由特委直接管理。
第五次是1933年11月至1935年2月。1933年6—7月,在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下,淮盐特委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特委宣传部长崔鸿烈等人被捕。11月,受淮盐地区党组织委托,中共淮盐特委书记陈霞霖去上海寻找中共江苏省委时被捕。在淮盐特委领导机关遭到破坏、党组织与省委已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其他成员又自发组织淮盐特委,赵心权任特委书记,下辖淮阴、涟水、泗阳、海灌沭四个县委,淮安由特委直接管理。1935年2月,淮盐特委书记赵心权被捕,特委遭到彻底破坏,从此没有再恢复。
二、作为管理苏北盐业事务的党组织——“淮北盐特委”
淮北盐特委的全称是中共淮北盐场特区委员会,成立于1946年11月,延续到1953年1月,主要管理苏北沿海地区以盐场为中心的党、政、军事务。早在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从国民党手中夺取了淮南盐场,并趁机向北发展。1945年5月,华中财经委员会发布《关于食盐管制运销问题的决定》,要求保证苏北食盐大量外运。8月,新四军解放了两淮盐场,10月10日,华中财经委员会扩大会议作出《关于统一华中盐务管理的决定》,决定设立两淮盐务管理局,管理华中江北解放区盐务。11月,中共华中局批准重新设立两淮盐务管理局,隶属苏皖边区政府财政厅,下设淮南、淮北、盐阜三个盐务管理局。另设苏北盐垦公司管理济南盐场,设中正圩务总所管理中正盐场。据记载,此时民主政府管理的苏皖边区境内的盐田,约占两淮盐田总数的85%。
1946年2月,两淮盐务管理局召开盐政扩大会议,决定恢复并扩大盐的产量,采取以商运为主的办法解决好盐区产权、灶民生活以及生产工具问题。4月,苏皖边区政府颁布《苏皖边区淮盐生产管理条例》,规定淮盐生产、工资、价格、稽征、运销等事宜,由苏皖边区政府设立两淮盐务管理总局管理。于是,两淮盐场230条圩开始全面生产,准备完成500万担食盐的任务。5月10日,苏皖边区政府发布公告,决定对淮北盐区“逆产”进行清理接管。
1946年11月,根据淮北盐场的特点和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决定撤销两淮盐务管理局,成立中共淮北盐特区委员会和淮北盐务管理局。年底,杜李奉华中局组织部指示,从山东临沂到淮北盐场工作,在灌河(又称潮河)出海口南岸的陈家港成立了中共淮北盐场特区委员会,简称淮北盐特委。杜李任中共淮北盐特委书记,对淮北盐场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行政上重新设立了淮北盐务管理局,孙笃生任局长。
淮北盐特委成立以后,机构设置以及名称有多次变化。1947年3月,又决定在淮北盐特委、淮北盐务局的基础上组建两淮盐特委和两淮盐务局,杜李任书记兼局长,孙笃生任副局长。4月23日,特委书记杜李作《中共淮北盐场特区委工作报告》,明确提到淮北盐特委自当年元月工作以来,快有4个月了。
1947年11月,中共淮北盐场特委改属华中工委领导。12月,为适应华中反攻发展的局面,决定将淮北盐务管理局与太山食盐运销公司合并,重新组建新的两淮盐运管理局,孙笃生任局长,直属华中行政办事处领导。中共淮北盐特委更名为中共两淮盐特委,杜李任中共两淮盐特委书记,属华中工委领导。1947年9月,特委会书记杜李作《关于收复区工作问题》报告,署名是中共两淮盐场特委会。1947年底,两淮盐特委决定出版《盐场杂志》,作为特委机关刊物,该刊物1948年1月1日创刊号发表文章《两淮盐特委、盐管局成立》,高度评价过去一年来两淮盐特委和盐管局的工作成就,称赞其在盐区建立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保证党的政策在盐区正确执行。
1948年11月,淮北盐场全面解放,此前的10月1日淮北盐场公署改回原称淮北盐务管理局,中共两淮盐场特委也改为中共淮北盐场特委,专管淮北盐区工作。1949年2月发布的《特委关于大量提拔干部充实各级工作机构的指示》中,署名就是淮北盐场特区委员会。1949年3月,组建两淮盐务管理总局,撤销淮北盐特委,成立两淮盐场委员会,迁往扬州办公。1949年4月,重新组建淮北盐特委和淮北盐务管理局,归两淮盐务管理总局管理。1953年1月,撤销中共淮北盐场特区委员会,成立中共淮北盐务管理局委员会。
三、小结
称谓概念的研究值得重视,“淮盐特委”与“淮北盐特委”是研究苏北红色文化中不应忽视的概念,二者都含有“盐”字,但前者“淮盐特委”是指包括淮安、盐城等在内的区域性层级的政权,后者“淮北盐特委”是指管理苏北盐场食盐事务的基层党组织。二者均为中国共产党在苏北地区创建的红色政权组织,两个组织的发展脉络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上述两个组织至今仍有历史遗迹可循,今淮安清江浦区闸口街道环城社区仍保存中共淮盐特委旧址,今响水县陈家港镇烈士陵园中由淮北盐务局建造的淮北盐场人民烈士纪念塔仍然高高耸立,塔体西墙刻有原淮北盐特委书记杜李的题词。
(作者简介:周建香,淮阴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
栏目编辑: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