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方志苏州 | 环秀山庄往事

2025-11-12    

范仲淹倡立义庄,但“三代而后,宗法赖以不替”。这种家族内部慈善性质的机构历来官修方志不收。同治《苏州府志》首创将明清义庄情况设立专门类目,列入公署类,收录苏州府及下辖县义庄45座,其中有耕荫义庄。卷二十四“公署四”记:“耕荫义庄,在申衙前。国朝道光廿九年,汪为仁即毕尚书故宅创建,置田一千亩有奇。”短短33个字,信息量极大,需逐一考订,渐次细述。


汪为仁这支汪氏出自徽州,清初迁苏,史称“吴趋汪氏”,曾出进士4名、举人14名。并与也从徽州迁苏的“贵潘”有长达百余年联姻之谊。耕荫义庄位于现苏州古城景德路黄鹂坊桥一带,今仅剩东花园即著名的环秀山庄,原为汪氏园中书厅堂名。


IMG_256


同治《苏州府志》总纂冯桂芬专门撰《汪氏耕荫义庄记》,大体梳理了义庄沿革:“今建祠之地,相传即宋时乐圃,后为景德寺,为学道书院,为兵巡道署,为申文定公宅。”后在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十五第宅园林一中编定:“申文定公时行宅,在黄鹂坊桥东。中有宝纶堂。后裔孙继揆筑蘧园,中有来青阁,魏禧为之记。飞雪泉在申衙前,先为景德寺,后改学道书院,再改为兵备道署。又废,而为申文定公宅。乾隆间,刑部郎蒋楫居之。后归太仓毕尚书沅,继为孙建威伯宅。道光末,归汪氏,为耕荫义庄。”


所谓“在申衙前”,表示义庄故址系明朝内阁首辅申时行宅。至于宋时乐圃故址并非“相传”,有《赐闲堂集》卷二申时行自吟诗为证:“缅怀硕人薖,乐圃有遗墟。兹焉托菟裘,庶以供游娱。”菟裘是个地名典故,用来喻为告老归隐之处。另据《吴门表隐》卷五记,申家原先在那一带不是一处园宅而是八处,环秀山庄当为其中之一。


道光廿九年即公元1849年,其实是义庄已初具规模的年份。故同治《苏州府志》所谓“汪为仁即毕尚书故宅创建置”还需往前追述。


综合汪氏后人清汪彤宣纂修《吴趋汪氏支谱》、今汪安璞、汪鋆等纂修《苏州汪氏支谱》所记,汪氏筹建义庄从乾隆年间为仁长兄为善遗命已经开始。


IMG_257


汪为善(1730—1761)

字心揆,号叶渊。乾隆二十六年(1761)与孙士毅同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不久病逝。遗命后人捐银帮助三弟为仁建义庄。


汪为仁(1737—1809)

字宇春,号雨村。吴县监生。一女嫁潘世恩。


道光二十六年(1846),“钦旌义庄给帑建坊”,内府出资显然与位极人臣的汪家女婿潘世恩有关。为善两孙世锡、世丰捐银8000两(一说12000大洋),为仁两子祥泂、祥芝捐田1000余亩,义庄规模初成。在此前的道光二十一年(1841),汪氏又出两位叔侄同科进士:祥芝之子、为仁之孙汪藻(1814—1861)和为善曾孙、世锡之子汪堃(1807—1883)。咸丰元年(1851),义庄祠宇建造经费不敷,这些汪氏孙、曾辈续捐制钱32500文、田1366余亩,终使义庄有充足经费正常运营。


那么,作为花园的环秀山庄到底是“毕尚书故宅”还是孙宅呢?那就要从戈裕良(1764—1830)那座著名的假山作品寻找线索。


IMG_260


关于戈裕良这座假山的来历,史料记述还是比较清晰的。《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收录民国学者张惟骧《戈裕良小传》,罗列乾嘉年间戈裕良主要叠山作品,其中就有“孙古云家书亭前山子一座”。孙古云名均,字贻孙,号古云,系孙士毅长孙,袭封谋勇伯。据《清史稿·孙士毅传》载,孙士毅与毕沅几乎同时代,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且也“故善和珅。”嘉庆上台,却与毕沅区别对待,仅借孙均“病废”,剥夺了爵位,并令出汉军正白旗归原籍。孙士毅为官清廉,故乡、京师皆无恒产。孙均革爵离京后“初居常熟,继卜居吴门”,常熟是孙均母亲苏氏的故乡。“僦宅吴门之黄丽(鹂)坊”,所谓黄鹂坊宅,正是日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环秀山庄。嘉庆十二年(1807)孙均慕名请戈裕良叠了这座假山。而此时,毕沅故宅早已荒芜。差不多同时代的钱泳(1759—1844)《履园丛话》卷二十四“杂记下”描述了当时情形:“毕秋帆先生购得朱长文乐圃不过千金,没后未几,有旨抄其家产,园已造为家庙,例不入官,一家眷属尽居圃中。近亦荒废不治,无有过之者。”


张惟骧《戈裕良小传》还专门记述了狮子林假山不如戈氏作品的原因:“曾论狮子林石洞,皆界以条石不算名手。人诘之曰:‘不用条石易于倾颓,奈何?’裕良谓:‘只将大小石钩带联络,如造环桥法,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后方称能手。’。”


IMG_261


故可以确定,环秀山庄原为耕荫义庄,之前系东花园孙宅,再之前为荒芜的毕沅故宅,而义庄在四乡置田一千多亩。曾租住孙家的冯桂芬所述亦可为证:“余尝僦于孙家此者数年,通籍之岁,始舍之北行。闻诸故老,毕尚书宅之入官也。孙氏售诸官,愿隐其姓。县令信笔署以汪,今终为君家有,从前更徙及兹而定。”(《汪氏耕荫义庄记》)关于毕沅夺谥抄家没官事,《清史稿·毕沅传》有记,兹不赘述。


义庄建成运营后,惠及众多汪氏族人。自此,“鳏寡孤独废疾有养,嫁娶凶葬有助,春关秋赋有赆。”(《汪氏耕荫义庄记》)但随着世事变迁,战乱频仍,改朝换代,汪氏义庄逐渐败落。如1937年1月19、21、23日《苏州明报》连续刊文披露,义庄遭不肖子孙“强赊”,所剩义庄余款五六千金尽入囊中。


IMG_262


后来,连义庄中的门窗器具都被盗卖一空,乃宣告破产,田也押出。


IMG_263


另据1939年7月20、21日《苏州新报》报道,当年7月12日下午,台风将义庄东部十多丈围墙吹倒,波及环秀山庄,厅堂坍塌。


IMG_264IMG_265


义庄已难以为继,遂寻求卖主。得知义庄不保,在外地的汪氏族人共64人,联合在1939年9月23日《苏州新报》刊登声明,反对出售。


IMG_266


这时,伪江苏省省长陈则民出面调停,汪氏义庄房产及花园终于易主,为中南火柴厂老板李昆松和经理包熙善以6万大洋买下,用作陈的别墅。这则消息刊登在1940年1月6日的《苏州新报》上,题为《从今环秀山庄非复汪姓所有》。


据苏州市园林局编《环秀山庄志》载,1984年6月苏州市政府全面启动环秀山庄修复工程。1987年,环秀山庄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环秀山庄作为首批江南园林代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