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史志 | 常熟报恩坊碑发现珍藏记
常熟南门外丰乐桥附近,曾经耸立着太平天国报恩牌坊,是纪念忠王李秀成治下政绩的象征。其附设报恩牌坊碑,描述、歌颂忠王治下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是常熟太平天国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标志性建筑物。太平天国失败后,报恩牌坊及碑陷于民间,默默注视着春秋更替,年复一年。

虞山公园忠王碑亭
民国26年(1937)2月20日,苏州举办吴中文献展览会。2月28日,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简又文参观展览会,得见常熟太平天国报恩牌坊碑拓本后,即惊叹为“太平天国民族革命一役——尤其是其中一个伟大忠烈的领袖,忠王——之永垂不朽的,无上宝贵的纪念物,不特为吴中文献且为全国文献之珍品。” 循此线索,即到常熟人开的古旧书店购得初拓本数张。店主告诉他:拓本系碑石最初发现时所拓,碑及原建之大石碑坊今仍在世。知此情况,简又文决定亲赴常熟,作访碑之行。4月20日,简又文与好友陆丹林驱车到常熟,接待者为庞觉非及书法家吴某。
简又文(1896-1979),字永真。广东新会人。毕业于美国奥勃林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燕京大学、岭南大学。20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办《逸经》半月刊,特辟“太平文献”栏目,大量发表太平天国新见史料。新中国成立后,任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名誉研究员。著有《太平天国典制通考》《太平天国全史》等。陆丹林 (1896-1972), 广东三水人,斋名红树室。中国近现代著名艺术家、书画鉴藏家和评论家。早年加入同盟会参与革命,后转向文化艺术领域,参加南社。主编《逸经》《宇宙风》等期刊,并在抗战期间积极投身文化抗战活动。庞炳钧(?-1949),字觉非。1937年任《电报日刊》编辑兼《大陆》通讯社主任。1948年为《新常熟报》电讯编辑主任,常熟记者协会监事。并任县商会职务。
碑既以报恩牌坊名,则牌坊之存在亟须先行访问。访客一行到得城南接官亭大街,见果有大石牌坊一座,华丽精致,仍屹立街上,邑人称之为“天朝牌楼”。简又文爬上旁边屋顶,拍得牌坊全貌照片一帧。问起坊碑,最初在牌楼南面西首发现。

据庞炳钧介绍,光绪三十一年(1905),邑人小说家、琴南小学校长俞忏生,偶经牌楼下,见一石刻背墙而立。当时正拆墙建屋,他恐胜迹被毁,雇工将碑石运回小庙场校园内。再细读碑文,始知为太平天国遗物,惧怕清吏侦知致遭毁灭,即将其倒仆于乱石堆上,掩盖文字。
俞天愤(1881-1937)名承莱,字忏生、采生。俞钟銮长子。性爽直,以“俞戆”闻名乡里。历充琴南、儒英小学教员、海虞市立第八小学校长。喜写小说,以“天愤”作为笔名。著作《薄命碑》《镜中人》《剑胆琴心录》等。与徐枕亚、包天笑等同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40岁后皈依佛教。常熟沦陷时死于逃难途中。
简又文注目报恩坊碑,常熟报章纷载其事,书法家、中医王寿仁(1903-1983)知道后,即告以年前曾至米业公会见该碑。时公会大礼堂为民教馆之阅览室,大礼堂东侧有一夹弄。庞炳钧踏勘时至夹弄察看,见有形似石碑一方,横置弄内。因弄小不能容人,乃以手扪碑面,觉有字迹,再返家取得拓本,按其四角字确定即为此碑。庞、吴两人以如此珍贵史迹,应妥为保存,防止剥毁盗卖。遂致公函县党部。党部特派员等据此就商于米业公会,征得同意,于是将碑石移置会元坊县党部内暂为保管。还计划建造中之县立图书馆工竣后,在馆园内专建一亭以立此刻石。饭后,两君即导简、陆至县党部,一进大门即见报恩牌坊碑斜立于二门东壁,细细观摩,历久而不忍去。因在碑旁拍照留念。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常熟县城,县党部毁于战火,报恩坊碑又一次陷入瓦砾,漫漫长夜中杳无音信。沦陷期间,报恩牌坊毁于祝融之灾。抗战胜利,全国人民盼到了出头之日,报恩坊碑亦重见天日。《申报》1946年10月18日以《常熟太平天国文献报恩坊碑战时湮没近始发现》为题报道,称“战时县党部房屋被毁,近由县府将废址整理为运动场,始又发现。”一年以后,《申报》报道其归宿:“此间(常熟)名胜古迹保管会,顷将太平天国遗迹报恩坊碑,隆重移置图书馆珍藏。于五日(1947年11月)下午三时,由张县长、庞理事长等,举行迎碑仪式,殊为隆重。” 从此,报恩坊碑结束其八十多年颠沛流离的苦难,在图书馆中静静地等待新政权的到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全国唯一的大型太平天国碑刻,报恩坊碑受到政府的重视。1959 年,在人民公园内建忠王亭,移碑至亭内。十年特殊时期,报恩坊碑被移入县文管会保管,避免了被毁的危险。常熟碑刻博物馆成立后,又移入馆中专室陈列。原虞山公园忠王亭内置仿品供游人欣赏,既保持了忠王亭原貌,又保证了原碑之流传。
简又文在常熟访碑后发出慨叹:“以碑石伟大,文章典丽,及历史价值论,则此报恩牌坊碑允列第一,诚太平遗迹中之一件最名贵的古物也。”
参考文献:
1、简又文《常熟访碑记》 载1937年《逸经》,总第32期。
2、汪青萍《常熟手册》1948年。
作者简介:
花亦明,原名花定。1949年生,家住常熟会元坊(今中巷)。徐州师院(今江苏师大)数学系毕业。受父亲花病鹤影响,倾心文物文史,在收藏鉴赏、文史识别、史志编修中兢兢业业,积稿累累。先后参与《常熟市志》《常熟史志》及多部部门志书的编修。
- 上一篇:扬州档案 | 扬州最早的高等院校
- 下一篇:尹磊:千年科举中的江苏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