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美食

从“国之大典”到全民宵夜!一粒糯香的千年史

2025-02-12    

元宵节吃元宵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习俗,就像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一样。但是,“吃元宵”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IMG_257


一、汉代以前的正月十五吃什么


一般认为,元宵或汤圆作为食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淮南子》中即有记载:“楚人煮羹,吴人煮羹汤。以白米和黄米作浆,和匀,再合熟,因名为‘圆子’。此种食品可久食不腻,并美其名曰‘汤团’”。似可成为汤圆(元宵)雏形早于元宵节出现之佐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若逢正月十五吃时令美食的话,大概率是圆子,也称汤团。但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该食品中已含“圆”和“汤”字。


IMG_258


相传楚昭王在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时,看到江面上浮着一种奇异的物品,色白微黄,内中还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于是便派人取来,前去向孔子询问。孔子解释说这是浮萍果也,象征着复兴之兆。由于当时正值元宵节,于是昭王每逢此日,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从此以后,每年元宵节,人们都会制作并食用这种食物。


二、宋代之前元宵节的时令食品名称各式各样


1、汉时设置了元宵节,是为“祭品”


据传,汉武帝时期,针对太一神的祭祀而设置了元宵节。据《史记》等史书记载,汉武帝在正月上辛夜于甘泉宫举行的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当时人们将相关食品作为祭品来敬奉天神和祖先,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和家族的平安。太一神在汉代被视为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关于太一神的具体身份,历史上曾存在争议,如今人们普遍认为它代表北极星。


2、西晋时称为“牢丸”


到了西晋时期(266年—317年),正月十五食“牢丸”。并被视为元宵、汤圆的前身。这是一种圆形的食物,可以蒸也可以煮。此时进一步明确了其前身的雏形——圆形。


IMG_259


3、南北朝时称为团圆馅


南北朝(420年-589年)时,元宵节张灯结彩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 。据《事物纪原》中记载:梁武帝此时曾吃过一种甜食谓“团圆馅”。一般认为这是元宵节吃汤圆(或“元宵”)具有喜庆团圆意义的先声。


4、唐代元宵节吃面蚕


隋唐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


IMG_260


唐朝时,元宵节张灯更成为法定之事 ,而且比隋朝更热闹,节假期也更长。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隘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IMG_261

元宵节观灯(图片源自百度百科)


唐代诗人、宰相张说的《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生动地描述了兴庆宫元宵晚会的盛况:“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星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盛况之下,美食当然不可或缺,但唐代元宵节时吃的是面蚕。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唐朝都城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从名称推断,此物应为长圆形状。


三、宋代开始元宵节吃“元宵”


1、宋代元宵节时出现“元宵”美食称谓


宋代仍有吃面蚕之俗,但称为面茧。《岁时杂记》详细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面茧的风俗。从“茧”字推测,应接近椭圆形状。


IMG_262

宋朝元宵节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为庆祝元宵节,从年前的冬至日以后,开封府就开始在皇宫前面搭建山棚,正好对着宣德楼。从那时起,游人已开始聚集到御街。御街两廊下表演各种奇特技艺、新异本领的人,歌舞百戏,一个接着一个,乐声喧闹,声闻十余里。盛况之下应时食品也多,还出现了“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等等,根据《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记载,它们不仅都是“圆子”,而且都是元宵节的时令食品,于是乎人们便用“元宵”统名之 。这也是古代节日与美食同名之首例。


IMG_263

故宫上元灯会


2、元代的元宵节也吃“元宵”


元朝时,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也禁止民间元宵放灯,“每值元夕,虽市井之间,灯火亦禁” 。但并不禁食,是时民间仍俗食用“元宵”。


四、明代正式出现汤圆称谓


1、汤圆称谓正式出现


明朝时,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更是将500多年前紫禁城内“闹元宵”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1485年的元宵节,明宪宗朱见深下令在宫中隆重庆祝,皇宫内外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人身着喜庆服饰,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宫廷画师从早到晚跟随宪宗皇帝,将所见的热闹场面如实记录。欢庆之余,汤圆称谓也正式出现。


IMG_264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据明末《明宫史》记载,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则记载,“其(元宵)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称汤圆也。”随之汤圆之名逐渐盛行南方。而元宵之称不仅流行北方,还涉及南方。 


IMG_265

图片源自百度百科


2、汤圆与元宵亦有不同


当然由于南北方的地域差异,在发展过程中,元宵和汤圆虽外形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IMG_266

图片源自百度百科


主要是制作方法不同、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北外,北方元宵基本为甜馅。而南方汤圆则有甜、咸等馅。甜馅包含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馅为猪肉馅。其中还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等。


3、朱元璋助推汤圆


这一时期流传朱元璋与汤圆的传说助推元宵吃汤圆风俗。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贫寒,后来成为一代明君。相传,朱元璋在年少时曾因战乱而流离失所,他曾在某年的元宵节夜晚躲在一个小巷子里。正当他饥饿难耐时,一位好心人给他送来了一碗热腾腾的汤圆。朱元璋感激涕零,并表示将来有出头之日,一定要报答这位恩人。后来,朱元璋真的成为皇帝,为了纪念那个元宵节的夜晚和那碗汤圆,他下令每年元宵节都要制作汤圆供奉祖先和神灵。于是,民间也就开始广泛流行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


五、清代元宵(汤圆)的进一步推广


1、“元宵(汤圆)”成为宫廷美食


据康熙朝《大清会典》记载:从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开始,清宫上元节便定在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三天,这三天中官员要穿朝服,不理刑名,不办事,但紧急要务仍然办理,若举行活动都要有礼乐相伴。元宵节时,紫禁城里悬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皇帝则于保和殿举行宴会。


从康熙十一年(1672)开始,每年正月十四日和十五日两天 ,清朝例要宴请外藩,康熙前期宴请地点位于宫中,康熙后期改在畅春园。当时,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也是宫廷元宵宴请的标配。


IMG_267

成化《新年元宵景图》局部


2、民间出现品牌


民间也出现远近驰名者。如滴粉元宵,系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马思远制作。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滴粉元宵。


在清代后期则有慈禧太后与汤圆的故事,说的是慈禧太后对传统饮食文化也有着浓厚兴趣。相传,某年的元宵节前夕,慈禧太后突然想吃一道与众不同的美食。御厨们绞尽脑汁,最终决定制作一道特殊的汤圆献给慈禧太后。这碗汤圆的外皮是由糯米粉制成,内馅则是由核桃仁、花生碎、黑芝麻等珍贵食材混合而成。慈禧太后品尝后大为满意,并赞不绝口。她将这道美食命名为“核桃酪”,寓意着团圆和美满。从此以后,“核桃酪”成为一道宫廷名菜,流传至今。蕴含的是汤圆制作技艺的进一步发展。


IMG_268

图片源于网络


六、民国时期元宵节吃元宵、汤圆习俗依旧


中国近代文学家唐鲁孙在《元宵细语》有民国时期元宵节食元宵、汤圆习俗的详情描述:“……拿北平来说吧,不时不食是北平的老规矩,要到正月初七......才有元宵卖……


IMG_269


北平不像上海、南京、汉口有专卖元宵的店铺,而且附带消夜小吃,北平的元宵都是饽饽铺、茶汤铺在铺子门前临时设摊,现摇现卖。馅儿分山楂、枣泥、豆沙、黑白芝麻的几种,先把馅儿做好冻起来,截成大骰子块儿,把馅儿用大笊篱盛着往水里一蘸,放在盛有糯米粉的大筛子里摇,等馅儿沾满糯米粉,倒在笊篱里蘸水再摇,往复三两次。


不同的元宵馅儿,点上红点、梅花、刚字等记号来识别,就算大功告成啦。这种元宵优点是吃到嘴里筋道不裂缝,缺点是馅粗粉糙,因为干粉,煮出来还有点糊汤。


南方元宵是先擀好了皮儿,放上馅儿然后包起来搓圆,所以北方叫摇元宵,南方叫包元宵,其道理在此。南方的元宵,不但馅儿精致滑香,糯米粉也磨得柔滑细润,而且北方元宵只有甜的一种,南方元宵则甜咸具备,菜肉齐全……


IMG_271

图片源自新浪新闻


上海乔家栅的汤圆,也是远近知名的,他家的甜汤圆细糯甘沁,人人争夸,姑且不谈;他家最妙的是咸味汤圆,肉馅儿选肉精纯,肥瘦适当,切剁如糜,绝不腻口。有一种荠菜馅儿的,更是碧玉溶浆,令人品味回甘,别有一种菜根香风味。


另外有一种擂沙圆子,更是只此一家。后来他在辣斐德路开了一处分店,小楼三楹,周瘦鹃、郑逸梅给它取名‘鸳鸯小阁’,不但情侣双双趋之若鹜,就是文人墨客也乐意在小楼一角雅叙谈心呢!近来也有这类汤圆应市,滋味如何不谈,当年花光酒气、蔼然如春的情调,往事如烟,现在已经渺不可得了。


七、新中国成立后,汤圆类食品成为元宵节亮眼特色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元宵节期间,汤圆类商品销售额较2022年增长20%,增速居所有春节商品之首;而且其中特色汤圆大行其道。


虽然各类创新口味层出不穷,但消费数据显示,传统的黑芝麻汤圆仍是市场主流,占汤圆总销量的60%以上。许多消费者表示,不管口味如何丰富,黑芝麻仍是首选。那熟悉的芝麻香伴随着儿时记忆,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家的温暖。


不过,最近几年随着人群口味需求的逐渐多元化,市面上汤圆的口味也越来越“复杂”。


这次我们盘点了几种奇葩口味的汤圆,看看有没有你吃过的?


榴莲汤圆


榴莲汤圆的出现,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重口味汤圆”,一定要躲远远的才行(为什么要煮“屎”馅的汤圆呀!?)。而对于榴莲控们来说,它集颜值、气味、美味于一身,真是好吃极了(没有什么烦恼是 1 个榴莲汤圆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多吃几个!)。


IMG_272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鸡屎汤圆


这汤圆,看名字着实会给人吓一跳。别怕!真不是“鸡屎馅”的,而是鸡屎藤馅的。它是海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汤圆,主要原料为鸡屎藤、糯米粉、白砂糖等。鸡屎藤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它也叫鸡矢藤、牛皮冻、臭藤、清风藤。新鲜的时候揉一揉会有鸡屎的臭味,所以也被称为鸡屎藤。


IMG_273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鲜肉汤圆


鲜肉汤圆和传统的黑芝麻汤圆、花生汤圆相比,鲜肉汤圆普遍碳水化合物含量更低、蛋白质含量更高。不过,鲜肉汤圆也可能会含有更高的饱和脂肪酸和钠,对于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建议少吃。


IMG_274

IMG_275

   图源:智慧虎丘


猪油汤圆


猪油汤圆是浙江地区的特色汤圆,皮薄馅多,糯米皮内包裹的大多是猪油、黑芝麻、桂花等食材,口感软糯、入口流沙、香气扑鼻。


IMG_276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奶豆腐汤圆


在奶制品发达的内蒙古,奶豆腐汤圆十分具有特色,咬一口唇齿留香,奶香醇正。奶豆腐的蒙古语为“胡乳达”,为乳白色或微黄色,口感微酸或微甜,外形有些像普通豆腐,鲜食柔软细腻、奶香浓郁。



IMG_277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咖啡汤圆


咖啡汤圆的出现,可能会让咖啡控们有些小激动,汤圆糯米皮的香甜软糯包裹着咖啡的苦涩,让甜与苦在口腔中相遇,口感刺激又香醇。不过,咖啡因会让人神经兴奋,如果睡眠不好可得少吃哦。还得注意吃完要及时漱口,否则小心牙齿变黄。


IMG_278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巧克力汤圆


一口爆浆的巧克力汤圆可以说是相当俘获人心了,浓郁的可可味搭配丝滑的口感,真是让人难以“住口”。购买的时候要看好配料表,选择真正含有可可粉的,而不是代可可脂的,避免摄入更多的反式脂肪酸。


IMG_279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除了以上我们盘点汤圆馅料,目前市面上汤圆的种类还有很多,比如龙井茶汤圆、抹茶汤圆、水果汤圆、香芋汤圆、荠菜猪肉汤圆、麻辣汤圆等,也都很受欢迎。


如今,元宵的吃法在我们传统习俗下也有了新花样:


穿衣元宵:就是给元宵穿件衣裳,这件衣裳就是“糖衣”,将芝麻炒酥研末,放入用白糖熬好的糖糊中,再倒入炸好的元宵,滚粘均匀即可,冷食、热食皆宜。


IMG_281


元宵酥:将元宵用芝士和手抓饼抱起来,外面刷层蛋液,放进空气炸锅,180度10分钟左右,外酥里糯,还会爆浆。

IMG_282


烤元宵:将元宵摆入抹有底油的金属盘内,连盘放进烤箱,烤至色呈金黄、熟透,取出装盘,以绵白糖佐食,口味清香甘甜。


IMG_283


拔丝元宵:将元宵炸好备用。用食油滑锅底,放入白糖和适量清水,用文火熬成糖稀,当糖稀冒大泡呈黄色时,放入炸好的元宵,与糖稀搅拌,迅速出锅,趁热食用,宛如金珠缠丝,别有情趣。


IMG_284


其实,无论元宵来历是怎样,有何发展历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元宵佳节,和最爱的家人,吃到意喻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的元宵。



作者简介 :

陆钟其,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在《人民政协报》《钟山风雨》《方志江苏》《新民晚报》等报刊和网站上发表有关文史类文章并出版有文史类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