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苏州 | 鱼米之乡话稻香
江苏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江河湖海的省份,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而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更是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苏州的草鞋山遗址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史前时期水稻田。目前,考古学家在草鞋山遗址共发现115块水稻田遗迹,发现了众多炭化粳籼稻谷,以及与稻田配套的大量浅坑、水沟、水口、蓄水井等灌溉系统,说明草鞋山先民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灌溉体系。这是中国最早发现、发掘出的史前时期的水稻田。在此之前,河姆渡等江南史前遗址只发现了石制和骨制的农具和稻粒稻壳等遗存,草鞋山遗址水田的发现,为我国稻作农业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可见6000年前的苏州就已是“鱼米之乡”了。草鞋山遗址也被称为“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

据文字记载,苏州地区稻作栽培历史始于周朝,《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古籍都有充分记载。繁体的“蘇”字由“草”“鱼”“禾”组成,直观反映出苏州得天独厚的农业天赋,常熟、太仓也在地名上彰显了古来粮仓的历史地位。太湖稻区稻作生产历史悠久,拥有数千年精耕细作的农耕历史,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城所需稻米全靠江南漕运,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更是千百年流传。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记载太湖稻区水稻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唐宋以后,各种史志、文献中也开始大量记载水稻的地方品种。这时的苏州地区已是籼稻、粳、糯分明,早稻、中稻、晚稻齐全。范成大在他的《劳畲耕》一诗中就提到8个“吴中米品”,如“长腰”“齐头白”“红莲”“香子”“舜王稻”“占城”“罢亚”“早籼”等。
在近年来开展的种质资源普查中,太湖地区共计收集粳稻品种资源2000余份。目前,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整理的苏州地方水稻品种达百余个。这是历史留给“鱼米之乡”的宝贵资源。
鸭血糯(红莲稻)
“鸭血糯”是苏州市著名地方特产,相传是康熙年间由栽培稻变异而来,因谷粒色泽殷红犹如滴滴鸭血而得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该品种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天然黑色素,以及人体必需的铁、钙、镁、锌、硒等元素,具有强身补血、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延缓衰老之功效,在苏南民间亦被称为“补血糯”。“鸭血糯”曾被列为皇宫内膳“御米”,现常用于制作酒酿、粉圆子、八宝饭、红米酥、米粉等食品,传统名点“血糯八宝饭”及“炒血糯”在江南一带享有盛誉,因其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被列入国际菜谱。“鸭血糯”属中籼早熟糯稻品种,全生育期130天左右,株高105厘米左右,植株偏矮,茎秆细软,抗倒性一般,株型松散,叶色较深,叶姿披散,分蘖性强,单株成穗18个,穗层不整齐,穗长22.9厘米,穗弯曲度103.0°,着粒密度较稀,每穗粒数108粒,结实率80%,千粒重17.8克,谷粒细长,种皮紫中带白。

在部分文学作品里,鸭血糯也被形象地称为“红莲稻”。从晚唐到明代的诗歌里,红莲稻可谓苏州最有名的稻米。唐代诗人陆龟蒙写有“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诗句,范成大品评稻米有诗“红莲胜雕胡”,“雕胡”指宋代最上等的“菰米”,现已绝迹。明代农学专家黄省珍《稻品》,第一个介绍的就是苏州的红莲稻。《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乌进孝送年货,提到年货中‘最好的大米’御田胭脂米仅二担,而下用长米有1000担,也侧面说明了该米的珍贵。有专家考证,《红楼梦》里的御田胭脂稻就是红莲稻。
苏御糯
相传1692年,康熙皇帝在京城丰泽园澄怀堂召见大臣时说:“朕巡幸江南,将江南香稻及菱角带来此处栽种。”因为康熙皇帝所说的这种稻米由苏州府历年解供,故名“苏御糯”。“苏御糯”属早中熟籼型糯稻品种,全生育期140天左右,高秆大穗,株高138厘米左右,茎秆较软,耐肥抗倒性一般,株型紧凑,叶色浅绿,叶片长而披散,分蘖性弱,单株成穗9~10个,穗层不整齐,穗长23.5厘米,着粒密度较稀,每穗粒数90粒,结实率92%,粒型呈扁椭圆形,粒重高,千粒重39.3克,米粒大而饱满,色泽乳白,糯性适中,香味浓郁。其米质理化指标:胶稠度139毫米,蛋白质含量10.5%,直链淀粉含量1.61%,米饭光泽好,黏度适中,口感滑爽,蒸煮时有十分浓郁的香味,素有“一家煮食满村香”的美誉。

众所周知,袁隆平先生培育成功了世界第一株杂交水稻,一粒种子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世界公认为“杂交水稻之父”。但是鲜为人知的是,1973年,在江苏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3年被公认为中国杂交水稻诞生的元年。苏州是袁隆平先生宣告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攻克杂交水稻难关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官宣地和见证地。

正逢其时,苏州下辖常熟农科所也于1975年组建成立,今年是建所五十周年。袁隆平先生来苏指导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由时任所长端木银熙老师领衔。近年来,常熟农科所在三系杂交粳稻优势利用和优质常规晚粳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育成41个水稻新品种(组合)。有趣的是,袁隆平先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杂交籼稻,端木银熙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杂交粳稻。殊途同归,传承创新,鱼米之乡,江南味“稻”。端木银熙老师也被称为“江苏袁隆平”。
近年来,苏州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主要种植品种南粳46、苏香粳100等优良食味粳稻品种,也在此基础上打造了苏州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当前,新一季的水稻再次成熟收获,一碗清香的新米饭正端上百姓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