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志”载烽火 · 抗战记忆专题 >>> 烽火留声

③苏南最早的抗日中心——茅山

2025-08-17    


茅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是江苏省的主要山脉之一。它北起镇江市丹徒区华山,南至南京市高淳区游山,延绵90多公里,主峰大茅峰在句容市境内。茅山区域面积约900平方公里,距离镇江、常州、南京各有70多公里,东至上海、南至杭州大约各300公里。然而,茅山之所以被历史铭记,不仅因为它的壮丽山川,更因为它是中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燕山、茅山等山区抗日根据地“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今天,我们走进苏南最早的抗日中心——茅山,回顾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新四军将士和茅山军民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  


1938年4月,毛泽东致电新四军领导人项英,指示派遣一个支队到苏南敌后侦察。4月28日,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从皖南出发,挺进苏南。6月3日,陈毅率第一支队抵达高淳,6月8日与先遣支队会师。6月13日,陈毅率部进驻茅山,支队司令部先驻茅山乾元观,后来迁驻南塘庄、朱古隍、前等地。6月17日凌晨,粟裕率先遣支队在韦岗伏击日军车队,击毁日军汽车4辆,毙伤日军20多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这是新四军进入江南后的第一场胜仗,极大地鼓舞了江南军民的抗日斗志。新四军在茅山不仅开展游击战,还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陈毅亲自做茅麓农林场经理纪振纲的工作,最终纪振纲不仅为新四军筹集粮饷、药品,还将自己的自卫武装交给新四军。1938年7月,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人民抗敌自卫委员会成立,负责组织民众、维护地方治安。新四军还派出战地服务团深入乡村,帮助建立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群众抗日团体。  


1938年8月12日,新四军攻打句容城,毙敌47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这是新四军第一次团级规模作战,也是第一次攻打日军占领的县城。这一战震惊了日军,迫使他们抽调兵力回防,间接支援了武汉前线的抗战。然而,斗争是残酷的。1938年9月,日军集结2000多人,分五路“扫荡”茅山地区。新四军灵活机动,突破敌人包围,转移至溧阳境内。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茅山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民族英雄巫恒通一门三烈,为国捐躯;新四军重要军政干部肖国生、罗忠毅、廖海涛等血洒疆场。还有许多普通群众,如“伟大的母亲”朱高氏、李卷兰,“革命妈妈”王吉娣,他们送情报、养伤员,有的还惨遭敌人杀害。据统计,茅山地区在抗战中牺牲的新四军将士超过7000人。他们的牺牲,换来了胜利的曙光。  


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12月,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正式建立。在抗战岁月里,苏南新四军主力和地方武装与敌作战50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IMG_257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如今,茅山的青山绿水间,矗立着许多纪念设施,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位于大茅峰西麓,1985年建成,2008年扩建。纪念馆由主馆陈列区、国防教育区、纪念瞻仰区等部分组成,展示了茅山抗日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的历程。馆内陈列着陈毅、粟裕等将领的珍贵文物,以及退役的飞机、坦克等大型武器。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高36米,宽6米,碑名由张爱萍将军题写。在纪念碑下燃放鞭炮,空中会传来“滴滴答”的军号声,仿佛英灵仍在守护这片土地。这一现象被誉为“世界一绝”,并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IMG_258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内部


80年过去了,您看见了吗?今天的茅山,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从未被遗忘。每一座纪念碑、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都在提醒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英烈,传承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来源:《江苏地方志 · 红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