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小莫斯科”——金坛建昌圩
建昌圩位于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镇境内,圩内地势低洼,内有南、北、中三个天荒湖,面积达一万多亩,是常州地区最大的圩区,也被称为“太湖第一圩”。建昌圩,地处茅山东麓的平原圩区,这里三湖相通,河沟纵横。抗战时期,新四军战士称它为“小莫斯科”,而日伪军却因地形复杂、步步惊心,只能望“圩”兴叹。
1938年6月,新四军第一支队挺进茅山地区。建昌圩因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苏南抗日斗争的核心基地。您能想象吗?日伪军占据城市和交通线,却对这片万亩芦苇荡束手无策,游击队驾着小木船神出鬼没,一次次伏击让敌人闻风丧胆。1939年12月15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时刻。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蔡甲村丁家塘的曹江临家中秘密召开。40多名代表挤在这座普通农舍里,屋外是便衣哨卡,一直延伸到白塔、直溪……陈毅作报告时,油灯的光映照着墙上手绘的地图,而地图上连成片的红色标记,正是苏南抗战的火种。
建昌圩有着十分可靠的群众基础。百姓常年饱受地主剥削之苦,生活十分艰辛,对日伪军烧杀掳掠的恶行非常憎恨。新四军到建昌圩后,实行减租减息,群众与新四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口号的感召下,当地群众积极参加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和民兵等组织。建昌圩为国捐躯、有名有姓的烈士有曹江临、张元富等69位,不知姓名的烈士还有很多。建昌圩里至今还流传着湖滨中学和曹江临、张元富、“小红妈”王吉娣等革命先烈的故事。
苏皖抗战历史陈列馆
中共苏皖区一大召开时,曹江临刚刚入党。此后,很快就成长为地方抗日武装警卫连连长。他为中共苏皖区一大捐募了50块银圆,交给了陈毅。他还积极配合部队做好大会保卫保密工作。1941年上半年,曹江临调任镇江县抗日民主政府军事科科长。同年秋末,被驻金坛的日寇逮捕,在狱中经受住了日寇严刑拷打,最后被敌人连刺八刀,壮烈牺牲,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35岁的年轻生命。
中共苏皖区一大会场内景
还有“小红妈”王吉娣。她家所在的沙洲是新四军的“安全屋”。王吉娣因儿子叫小红,被亲切地称为“小红妈”。她家住建昌圩八亩村磐石庄一个小沙洲上,位置较为隐蔽。她把新四军视为亲人,新四军部队和地方革命人士经常得到“小红妈”的帮助,她家里人经常为新四军开会站岗放哨,送信送情报。她掩护过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中共苏皖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章蕴、十六旅政委江渭清、中共中央东南局青委书记陈丕显等中共高级干部,其他官兵及其家属,还掩护新四军女伤员养伤,因此被誉为“新四军的妈妈”。她和丈夫经常用菱盆、小船转移伤病员到芦苇荡中,以躲避日伪军的搜查。她家经常帮助新四军转运人员和物资,受新四军委托保护的48袋抗战经费埋藏在羊圈里两个月,帮助新四军隐藏21箱弹药被埋在屋后的封土堆里。因叛徒告密,“小红妈”曾经被捕,但她始终宁死不屈,后来被党组织营救出来。金坛解放后,王吉娣多次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王吉娣
张隆兴家的院落也是一座英雄院落。张隆兴的三个儿子张元富、张元贵和继子高元顶都牺牲在敌人枪口之下。张家三兄弟牺牲后,同村的顾金林、刘福蒙、周东庚、王锁夫、杨小龙等青年纷纷走出封闭的小院落,参加新四军,踏上了革命道路。此外,建昌圩还涌现出智勇双全的游击组长袁金宝、不畏艰险的地下女交通员史章兰和神勇的张松柏短枪队、令敌人胆寒的薛晓春王金敖武工队。
2005年,修复后的苏皖区一大会址对外开放。陈列馆里,陈毅、粟裕的浮雕栩栩如生,曹江临的老宅按原貌重建。那些发黄的《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手稿、生锈的步枪、“小红妈”用过的菱盆,都在无声诉说:80年了,我们从未忘记。
80年了,您看见了吗?建昌圩的烽火岁月,是人民战争的缩影,更是信仰的力量。让我们铭记——在这片“红色摇篮”里,每一株芦苇都见证过忠诚,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光芒。
来源:《江苏省志·红色地名》
- 上一篇:③苏南最早的抗日中心——茅山
- 下一篇:⑤ 苏南小延安——李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