⑰不朽的英雄番号——刘老庄
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的西北方向,有一个不大的村庄,叫做刘老庄。也许它的名字并不响亮,但在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壮阔画卷中,这里却写下了一页血与火铸就的英雄史诗——刘老庄战斗。
时间回到1943年春天。那一年,侵华日军对苏北地区发动大规模战略“扫荡”。为围攻新四军主力部队,日军第17师团联手伪军第36师,共8000多人,自南向北逐步推进,妄图摧毁淮海区的抗日根据地。
3月16日,日伪部队兵分十一路,对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发起围攻。为掩护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四连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的带领下,坚守刘老庄,阻击来敌。
刘老庄战斗(绘画)
3月18日清晨,日军第十七师团第54联队3个步兵大队、1个骑兵大队共1600多人向刘老庄扑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先头部队由刘皮镇向北转移,为掩护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的带领下在刘老庄钳制和阻击前来扫荡的敌人,并计划沿交通沟向西撤退。战斗打响时,四连战士突然发现向西延伸的交通沟是“断头沟”,日军一队骑兵已向阵地包抄过来,四连战士迅速跳出交通沟突围未果,退回沟内给予敌军先头部队猛烈回击。日军大佐川岛指挥各路日军迂回包围四连阵地,并切断地方武装的支援。整个战斗持续一天,从拂晓到黄昏,四连连续打退了敌人的五次冲锋,依托阵地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全连82名勇士全部壮烈殉国。刘老庄战斗毙伤敌人170多人。他们,用生命铸就了“刘老庄连”这不朽的番号。
1943年3月21日,战斗结束三天后,淮阴人民为八十二位英烈举行隆重的公葬仪式,堆起三丈高的烈士墓,铭刻“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八十二烈士公墓”。
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雕塑
1955年,当地政府重建陵园,之后又不断扩建,如今的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已经成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与红色教育基地。园内设有八十二烈士墓、纪念碑、纪念馆、红星广场等,成为纪念英烈、传承精神的重要场所。
1993年,为纪念八十二烈士殉国50周年,淮阴县委、县政府建成八十二烈士纪念碑,碑体形似两支钢枪交叉,寓意“八二”这个数字。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碑名:“八十二烈士纪念碑”。碑旁共有18级台阶,寓意他们壮烈牺牲的那一天——3月18日。而那首由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刘老庄连连歌》,旋律激昂、情感炽热,是他们英魂在唱歌,是他们精神在流传。
2009年,为放大陵园教育功能,淮阴区委、区政府启动总投资5000万元的改扩建工程。著名建筑学家齐康院士亲自设计,集庄严、肃穆与现代感于一体。2011年3月18日,红星广场主题雕塑《砥柱》落成,正面“砥柱”二字出自周恩来总理墨宝,寓意“新四军是抗战中流砥柱”。
今日的纪念园里,有82棵青松、82亩纪念林、82种树木——它们不是普通的绿植,而是烈士精神的化身,是历史的沉默见证者。
80年了,您看见了吗?硝烟早已散去,但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却愈发闪耀!朱德元帅曾动情评价:“淮北全连八十二人全部殉国……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陈毅元帅评价:“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2014年9月1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前夕,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集体入选。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纪念抗战胜利 70周年阅兵式上,“刘老庄连”连旗 走过天安门广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强调:“‘狼牙山五壮士’、‘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2015年9月,“刘老庄连”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他们那整齐划一的步伐,响彻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宣告——刘老庄精神,未曾远去!
今天的“刘老庄连”,依然英姿飒爽,依然是我军铁血荣誉的象征。他们的故事,在军中流传,在校园讲述,在人民心中永不褪色。
来源:《江苏地方志 · 红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