⑲ 火烧竹篱笆
2025-09-02
1943年,日伪对苏中地区实行“清乡”,日伪为了割断“清乡”区内外的交通联系,围歼抗日武装,构筑起长达100多公里的篱笆封锁线,妄图困死抗日军民。这条从天生港蜿蜒至黄海鲍家坝的“死亡防线”,密布140多个检问所,配备450多名检问人员,百姓出入需持“良民证”,物资流通要“出入证”。
《苏中报》有关四分区破击敌伪封锁的报道
为打破日伪的残酷封锁,根据地军民持续开展破击斗争。日伪强拉民夫筑篱,党员与积极分子混在其中组织怠工,将毛竹浅插;区队、民兵突袭监工日伪军,让筑篱计划频频受挫。5月初,苏中四地委发出反封锁动员令。抗日军民白天隐蔽,夜晚出动,或拔桩拉倒篱笆,或套油箍纵火焚烧。从几个乡到几个区,联合破拆行动此起彼伏。
火烧竹篱笆(朱克可作)
为了彻底打破敌人的封锁,7月1日深夜,新四军一师三旅旅长陶勇与政委姬鹏飞指挥三、四分区联合行动,4万军民如潮水般涌向封锁线。主力部队警戒,群众和民兵手持火把、锯子,锯倒电杆、收缴电线、挖毁公路。随着“放火烧篱笆啰!”的呐喊响起,点点星火在百里封锁线上腾起,火借风势,瞬间化作蜿蜒的火龙。竹竿爆裂声、欢呼声与日伪军的慌乱叫声交织,日伪军苦心经营3个月的竹篱笆在烈焰中化为灰烬。
延安《解放日报》关于火烧竹篱笆的报道
此后,日伪虽试图补筑,但在军民持续打击下,经费短缺、材料匮乏,封锁线最终名存实亡。这场火烧竹篱笆的壮举,展现了苏中军民不屈的意志与智慧,成为反“清乡”斗争的经典篇章。
来源: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通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